2025年09月03日 星期三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六十载风雨同舟 川藏共铸辉煌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任思奇 梁栋

巍峨的雪山见证历史长河,奔腾的大江吟唱时代新声。雪域高原不仅是中华大地上的世界屋脊,也是党和人民最牵挂的地方。196591日,301位来自西藏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民代表参加了西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99日,大会举行闭幕式,西藏自治区正式宣告成立。西藏自治区的成立,实现了西藏由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向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转变,巩固了西藏和平解放和民主改革的丰硕成果,切实保障了西藏人民自己当家做主的权利,为西藏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025年是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6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西藏同全国各族人民一起艰苦奋斗,造就了今天的社会主义新西藏。四川作为近邻,既是西藏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见证者,也是携手并进的建设者。四川和西藏两省区同舟共济、砥砺前行,为西部地区的协同发展,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做出表率。

 

睦邻携手:川藏相亲古缘长

四川省委书记王晓晖同志指出:“四川与西藏山水相连、人缘相亲、文化相近,自古以来就是‘川藏一家亲’。”川藏茶马古道自古以来都是西藏对外交往的重要通道之一,以茶叶、马匹、毛皮等为主要交易商品,横跨川、藏地区。古道以四川雅安为起点,自康定又分为两路,北经道孚、甘孜、江达到昌都(今川藏公路北线),南经雅江、理塘、左贡至昌都(今川藏公路南线),然后又经昌都到拉萨,沿途穿越横断山脉与青藏高原,地势险峻。

古道兴起于唐宋时期。在唐代,随着文成公主、金成公主入藏和亲以及吐蕃与汉地人民长期交往,饮茶之风也传入藏区,藏民饮食以牛羊肉及乳制品为主,茶叶能解腻助消。此后,双方在唐蕃边境进行茶马互市,蜀地成为茶马贸易中茶叶的重要来源地,但唐朝的茶马贸易仅停留在官方层面,影响有限。至宋代,藏族人民的饮茶需求已成“夷人不可一日无茶以生”的情势,加之面临北方战马短缺的压力,宋朝创立茶马互市制度,“其后又在成都设都大提举茶马司,专门掌管以川茶与少数民族贸易马匹。”四川等地茶叶经川藏道输入藏区,换取优质战马,古道逐渐拓展为经济动脉。

明清之际,川藏茶马古道处于鼎盛时期。明朝在继元朝将西藏纳入统治的基础上,在四川雅州、碉门等地设立茶马司以规范茶马互市,成化六年(1470年),明朝政府明确规定乌斯藏、朵甘思等地的朝贡使团必须取道“四川路”前往京城,这一政策进一步强化了四川与西藏地区之间的政治、经济纽带。四川不仅因此成为边茶生产与供应的重要基地,更是作为中央王朝与藏区之间“茶马互市”的核心枢纽,进而形成了黎州、雅州、碉门、岩州和松潘五大茶市。由此民间贸易也日益活跃,川商等汉商与康巴藏商逐渐成为贸易往来中的重要力量,进一步推动了川藏茶马古道走向繁荣。清朝通过设置台站并放宽茶叶输藏,进一步加强了对康区和西藏的经营,康定成为边茶总汇之地,使川藏道愈加繁荣。而枢纽康定则兴起了独具特色的“锅庄”,一种集客栈、市场和翻译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场所,既是汉藏商人物资交换的重要节点,也是汉藏文化交融的重要熔炉。古道在经略西藏上发挥的作用也进一步加强,清廷驻藏大臣多经川藏道入藏,履职保障军事与统治,有效加强了中央对西藏的管辖与治理。

川藏茶马古道是汉藏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承载着千年的商贸智慧与民族融合精神,印证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也为“一带一路”倡议提供了历史参照,其险峻路途与历史遗产至今仍向世人诉说着汉藏人民共同开拓生存空间、促进文化交流融合的史诗。

 

红旗漫卷:川藏同心筑基石

四川作为西藏和平解放和发展中的重要伙伴,始终与西藏同呼吸、共奋斗,从川藏茶马古道的千古佳话,到天堑通途的川藏公路,跨越千年的情谊一脉相承。1930年出版的《西藏始末纪要》中形容西藏的道路:“乱石纵横,人马路绝,艰险万状,不可名态。”新中国成立前从青海西宁或四川雅安到拉萨往返一次,需要半年到一年时间。19504月,数万藏汉军民响应“进军西藏”的号召,开启了世界筑路史上宏伟工程——修筑川藏公路。最终,经过4年多艰苦卓绝的奋斗,川藏公路于19541225日与青藏公路同时胜利通车拉萨。川藏公路作为新中国建设史上的奇迹,在修筑过程中凝聚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教材。由此,川藏情谊的深厚不仅在于地理的相连,更在于人心和精神的相通。

“长期建藏”到“对口援藏”,四川的物资、人才、技术源源不断输入高原,为西藏的稳定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针对西藏和平解放后物资极度匮乏、社会基础薄弱的现实,四川通过川藏线持续向西藏调运粮食、食用油、布匹、茶叶等生活物资,还派遣各类专业人员进藏,帮助建立基层组织、兴办学校、开展医疗巡诊、推广农业技术,有效缓解了西藏物资与人才短缺问题,为西藏和平解放后秩序的稳定和民生改善奠定了坚实基础。1994年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后,中央明确“分片负责、对口支援、定期轮换”援藏模式,四川作为对口支援省份,继续承担昌都地区的支援任务,选派素质高、能力强的党政领导干部和专业技术干部进藏,覆盖经济、教育、医疗等多个领域。2012年,四川省内对口支援涉藏地区工作启动,即省内各市对口支援涉藏各县(市)。在省内对口支援的过程中,四川构建起从“7+20”到“9+32”的全覆盖对口支援格局,援藏方式也从“输血式”向“造血式”延伸,从过去的物资、资金、人才直接支援转向基础设施完善、产业建设、人才培养。在长期的援藏工作中,四川为西藏迈入现代化贡献磅礴伟力,成效显著,并与全国人民一道培育了“老西藏精神”与“援藏精神”。

 

时代华章:川藏共绘新画卷

经济发展合作共赢。川藏经济协作试验区是四川与西藏两省区深化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载体,是贯彻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具体实践,旨在依托两地资源禀赋互补优势,推动产业协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民生共享,打造国家级跨区域合作示范区。坚持以开放促改革,加快构筑向西开放战略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新基地,把川藏经济协作试验区建设纳入川藏两省区战略合作重点。两省区通过共建工业园区(如雅安名山区的川藏经济协作工业园区),推动产业资源跨区域流动,形成川藏两地共同研发、互利转化的协作模式。其正成为西部内陆与边疆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未来有望成为区域协调发展的示范标杆。

文化交融异彩纷呈。川藏一家亲的根脉在于文化相亲,20246月,“川藏历史文化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学术研讨会”在康定召开。会议聚焦茶马古道、川藏高速公路等议题,为新时代促进民族团结、推动区域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文化资源,推动藏汉民族文化互鉴。20249月,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期间,中国·雅安318公路文化体验馆开馆暨318自驾游全国装备展开展仪式在318自驾大本营举行。该场馆不仅成为川藏线自驾游的文化展示窗口,更加速川藏沿线文旅资源整合,为构建跨区域“交通+文旅”融合发展模式提供实践样本。“此生必驾”的318国道沿线民宿和客栈也成为汉藏文化交流节点,实现一路行、一家亲的情感联结。此外,在成都的火锅店里,创新出藏式牦牛肉火锅;在拉萨的川菜馆中,不少服务员能用四川方言报菜名;四川非遗传承人赴藏交流技艺,西藏唐卡艺术走进成都大街小巷;藏戏与川剧同台演绎,酥油茶与盖碗茶香交织……川藏文化在交流中互鉴,在融合中共生,共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绿水青山映川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要坚持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世界负责的态度,把生态文明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守护好高原的森林草木、万水千山,把青藏高原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青藏高原是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四川肩负长江上游和高原东部的生态重任。系统性推进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建设,既是恢复区域生态环境的应有之义,更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202310月,川藏两地首次省级生态环境联合执法检查于四川省甘孜州巴塘县启动。此次行动以长江上游流域为执法区域,重点针对高原湿地保护、矿山生态修复、跨境污染防控等领域开展执法,集中整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行动结束后,两地生态环境部门召开联合执法工作座谈会,将签署《川藏生态环境联合执法工作协议》深化长效合作,在川藏跨省区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方面迈出重要一步。2024年,西藏自治区严格落实《青藏高原保护法》,深入推进区域生态保护和修复等重点工程,完成营造林106万亩,修复治理退化草原600万亩。从沙土荒漠到植被复绿,世界屋脊上正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篇章。

 

未来展望:同心共赴新征程

2024516日至17日,四川省党政代表团前往西藏自治区考察学习,双方签署了《四川省人民政府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全面加强战略合作协议》,川藏两地的合作发展迈入新阶段。此刻,一条连接四川与西藏的交通大动脉正在横断山脉的深处奋力推进,在不久的将来,其雅安至林芝段将实现全线贯通。这条举世瞩目的超级工程不仅能大幅缩短两地间的时空距离,还将成为紧密连接沿线人民的情感纽带,为川藏两地更深层次的协作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在经济方面,四川与西藏的经济合作能够以资源互补、政策驱动为核心,需进一步突破地理瓶颈、延伸产业链条,推动两省区经济高质量发展。随着川藏新的交通工程和“一带一路”通道建设,两地有望形成新的经贸格局,成为西南地区,乃至南亚、东南亚对外开放交往的新支点。在文化方面,川藏文化交融,绝非单向的“汉化”或“藏化”,而是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框架内,藏族文化主体性得到充分尊重和发扬,同时将其文化精髓与活力注入中华文化,共同塑造一种既植根传统又面向未来、既彰显地域特色又体现共同价值的新川藏文化。在生态方面,川藏将继续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持续提升高原高质量发展水平和巩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功能。青藏高原的未来会证明:生态治理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是解锁文明新形态的金钥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明新时代,这份来自世界第三极的答卷,将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东方智慧。

站在西藏自治区成立甲子之年的历史节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西藏要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持续深入抓好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努力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四川作为对口支援“亲兄弟”,必将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抢抓数字经济机遇、深挖清洁能源潜力等重点领域深化川藏协作,紧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促长治久安与繁荣发展。川藏各族人民将赓续传承“老西藏精神”“援藏精神”和“两路”精神,矢志不渝跟党走,携手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西南壮美篇章,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

(任思奇,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副教授;梁栋,中共四川省委党校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