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君天(中)在传授电工技艺。
本报通讯员 胡云峰
演奏乐器是个细活,也是个功夫活,安全工作亦是如此。在皖北煤电集团麻地梁煤矿采煤区,有这样一个人,生活中萨克斯吹奏得好,工作上抓安全也有一套。他就是采煤区电工施君天。在他的带领下,5013工作面安装期间,其所在班组连续三个季度实现了安全“三零”目标。班组同事戏称,这都是因为施君天萨克斯吹得好,才能演奏出如此优美和谐的安全“乐章”。
机电设备大同小异,但其服务对象不同,还是有很大的区别。2018年,施君天从昌恒煤焦掘进区转战麻地梁煤矿采煤区,此时项目建设正在热火朝天地推进,飞速转动的智能化建设“齿轮”让他对矿井的未来发展充满了信心。可是来到井下,接触到比昌恒煤矿大一圈的机电设备后,施君天不由打起了退堂鼓。但转念一想,虽然设备大小和功能不一样,但原理是相通的。想通了这一点,施君天主动找技术人员要来设备图纸开始没日没夜地钻研。他主动收集各类设备资料,凭借多年电工从业经历,他的故障判断和处理能力很快就达到了较高水平。
由于技术过硬、工作细致,其所在班组杜绝了电气设备失爆现象。此外,在变频器故障处置方面,施君天绝对称得上专家。有一次,采煤机的变频器在工作时频繁出现过载报警,导致采煤工作无法正常进行。要是换作别人,到现场后,第一件事肯定是把变频器拆开检查;而施君天凭借对采煤机工作流程和变频器性能的了解,到现场后首先检查的是采煤机的机械部分,一下子就找到了因刮板输送机链条卡顿,导致采煤机负载过大,进而使变频器过载报警的问题所在,组织人员对刮板输送机链条进行清理和调整后,机械故障迎刃而解。为使变频器适应负载变化,随后他又对变频器进行了参数优化,在解决故障的同时,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
除了践行矿上“人人都是机电工,人人都是采煤工”理念练就了一身过硬本领,心灵手巧的施君天在创新上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最初,5013皮带机载波拉线急停与通讯线采用一体化设计,这使得100多米长的拉线不够灵活,操作起来极为不便。经过他的升级改造,仅增加了闭锁开关,就解决了原有拉线急停动作不灵敏的问题,既节约了成本,又为安全生产增添了保障。施君天说:“技术工作讲究的就是严谨,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一个小差错就可能造成几万、十几万乃至无法估量的损失。只有从设计开始就勇于创新、大胆实践,才能少走弯路,避免浪费。”施君天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每次工作前,他思考的都是怎样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提高经济效益。在他的创新示范引领下,生产系统中很多不合理和不安全的地方都得到了有效改进,促使安全效果、生产效率、经济效益得到了同步提升。
作为电工组长,除了创新,他思考最多的就是如何把班组管理好。每次班前会,他都会提前制定详细的任务清单,根据工作任务的轻重缓急进行分类,合理分工、优化流程,确保重要任务得到优先处理,保证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为将安全贯穿于各项工作的始终,他反复强调“安全无小事”,要求班组成员在检修设备时严格执行停送电制度,集中精力,确保万无一失。为提高班组整体技能水平,他经常利用业余时间传授电工知识,在他的带领和严格要求下,班组人员全都成长为会识图、懂结构、懂原理、会维修的合格电工。一名班组职工表示:“施老师要求我们把每个元器件的作用都学懂弄通,虽然学得慢,但学得扎实。现在看电路图不像刚开始那样吃力了,判断故障也能依据原理知道从哪儿入手了。”
这就是施君天,用他的实干、汗水和聪慧,练就了过硬本领,带出了过硬队伍,做出了过硬成绩,默默守护着矿井的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