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如画的一号煤矿。
本报通讯员 倪小红
日前,自然资源部公布的“国家级绿色矿山”名录中,陕煤集团黄陵矿业一号煤矿再次赫然在列,这是该矿连续12年获此殊荣。12载春秋,不是简单的荣誉叠加,而是坚持科技创新,系统治理,以民生福祉为重,长期践行“两山”理念,将生态保护理念融入血脉,以笃行与专注在煤炭行业绿色转型赛道上写下的厚重答卷。
2005年8月,时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安吉县余村考察时,面对这个小山村保护生态与发展经济“两难”的困境,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近年来,一号煤矿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以打造新时代“绿色矿山”为己任,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沿着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路径,全方位、深层次、大力度推进“绿、亮、清、美”生态工程,矿井的生态“底色”更浓郁、外在“颜值”持续提升,环境“气质”更加宜人。
大力创新 建设美丽矿区
一本“矿区环境日志”,默默记录着一号煤矿践行“两山”理念、守护生态的足迹。
“瞧,这是扬尘在线监测系统,它就像一位忠诚的卫士,时刻‘守望’着矿区的生态指标。当前,PM2.5实时值19μg/m3,优于我国0—35μg/m3的‘优级’标准;PM10显示27μg/m3,低于国家一级标准中40—50μg/m3的限值……”马延成是该矿的环保主管,他每天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通过后台查看扬尘在线监测系统的运行数值,记录矿区环境每天的变化。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也是高质量发展最为厚重的底蕴。为了使蓝天、白云、绿水“常驻”煤矿,该矿坚持“绿色”“安全”并驾齐驱,将安全环保与智能化矿井建设深度融合,坚持用“智能”守护青山绿水。该矿创新设计“智能喷淋”系统,10台多级泵与40余个360°旋转喷头,用处理达标的矿井水灌溉花木,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扫地车、洒水车及2.2KW雾炮机,构建起立体控尘网络,从源头抑制道路扬尘,清新的空气成为矿区的“标配”。
先后投资600多万元,在厂区种植石榴树、西府海棠、白皮松、红枫等风景树5000余棵,铺设花园草坪10000多平方米,实施厂区道路硬化,对矿区部分区域地面进行沥青铺设修补,新增雨水管道、雨水箅子等,不断增加“绿值”,提升“颜值”。
如今,矿区绿化面积已达98%以上,茵茵绿草如毯,婆娑树影摇曳,四时花卉绽放,“开窗见绿、出门进园、四季有绿、季季花香”,矿区职工拥有满满的生态获得感。
治理矸石山 助力土地恢复
一座矸石山,见证了一号煤矿对“两山”理念的深刻践行。
8月22日,阳光和煦,走进一号煤矿排矸场,紫花苜蓿草漫山遍野,成片的桃树、山楂、刺槐树苍翠茂盛。树林里,身穿深绿色工装的行政部部长白建礼,走一步,停一停,他在仔细查看果树的生长情况。
“八年前,这里还是‘黑风口’,大风一刮,煤尘能钻进牙缝,白衬衫穿一次就变黑。”回忆往昔,白建礼的语气里满是感慨。
2018年6月开始,一号煤矿向排矸场“亮剑”,开启了排矸场治理的“生态行动”。先后投资9000万元,对矸石山展开分层碾压、黄土覆盖等规模化集中治理。修建排矸场内部道路、防排洪涵洞、截排水沟、坝体及边坡加固、绿化及安全防护工程、防火隔离带等,修复绿化面积达13.4万平方米。
“矸石山上种花草不难,难的是让土地‘起死回生’,让花草的生命力保持旺盛。我们按照‘乔灌结合、花草补位、色带搭配、四季成景’的规划要求,有重点、分层次对排矸场进行绿化、美化,做到乔灌结合、花草补位。植被覆盖率由10.2%提升到95%,植物成活率稳定在80%以上。如今矿山披绿,草木繁茂,昔日矸石山蝶变为‘花果山’。”白建礼说道。
矸石治理看似地面工作,其根源在井下。为控制污染源,一号煤矿坚持“源头减少、过程控制、末端利用”原则,严格把控综采工作面采高和掘进工作面掘进高度,最大程度降低井下生产过程中矸石的产生量。同时,积极探索固体废弃物井下回填技术和资源化利用途径,大力推进井下矸石充填置换巷道工程,消除矸石危害,减少地表沉降,采出压覆资源,延长服务年限。2024年,应用矸石充填开采工艺,施工置换巷道2030米,回收煤炭6.21万吨,处置矸石3.81万立方米,产生经济效益2420.84万元,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
“内涵升级” 打造智慧矿山
地面盎然的绿意是一号煤矿践行“两山”理念交出的“答卷”,加速推进绿色智慧矿山建设,则是其“内涵升级”。
在一号煤矿的智能调度中心,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井下各个工作面的运行情况,地面远程操控台发出指令,井下采煤机便“闻”令而动,精准截割煤壁;中央变电所内,巡检机器人沿着轨道自主运行,将电流、电压等数据实时传回后台;AI+NOSA安健环智能风险管控系统24小时不间断监管,彻底消除人为监管漏洞……这一幕幕“无人值守、智能作业”的场景揭示了科技解锁的“绿色密码”。
作为国家第一批智能化示范建设煤矿,近年来,一号煤矿以“四化”建设为抓手,以创建“智能矿井、智慧矿区”为目标,组建了11个专班,先后投资18.2亿元,建成智能采煤、智能掘进、智能通风、智能供电等44项智能矿井建设项目,构建“生产智能化、运营精细化、管理标准化、决策科学化”的“1+1+N”智能化矿井模式,实现从“系统智能化”到“智能系统化”的转变。
该矿首创基于地质模型“CT”切片技术的精准控制方法,实现由传统的记忆截割向三维空间感知、智能规划和自主截割的技术跨越,每年可多生产煤炭90万吨,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近7亿元;量身定做掘进机+可弯曲胶带+迈步式自移机尾+跨骑式四臂锚杆钻车配套方式,成功解决因回采速度加快而导致的采掘接续紧张问题,掘进综合单进水平由350米提高到650米;建成AI+NOSA安健环智能风险管控系统,可进行24小时不间断监管,彻底消除人为监管漏洞,实现风险管控模式由人工管控向“AI+NOSA”智能风险管控升级;开展辅助生产系统智能化升级,安设巡检机器人36套,让“无人值守、无人巡检”逐步成为现实;建成十万兆工业以太网+4G、5G+WIFI全覆盖的立体化通讯网络,实现生产、通讯、监控数据的高速、可靠、多元化传输,疏通智能矿井升级建设的传输脉络。
实践书写答卷,时间见证蜕变。从“生产锈带”到“生活秀带”,从“煤尘飞扬卷黑沙”到“果树飘香锁高原”,从“尘烟旧梦”到“绿智新境”,一号煤矿用12年的坚守,交出了一份“生态优、效益好、职工乐”的绿色发展答卷。未来,一号煤矿将继续秉持绿色发展理念,逐绿而生,向绿而行,“煤美”与共,不断加大绿色矿山建设力度,进一步完善矿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引入更多先进的环保技术和设备,共同营造安全、高效、绿色、健康、和谐的工作环境,以实际行动续写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时代答卷,为矿业公司转型升级发展、陕煤集团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