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31日 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让光滑纤维“变身”风机叶片“筋骨”——看山东玻纤如何叩开风电产业大门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71.png


王东升 石桥


仲夏的风掠过沂蒙山区,山东能源新材料公司山东玻纤的仓库门前,自动装车机正将一卷卷银白色纱团装车发运。这些银丝般的光滑纤维,即将成为百米级风机叶片的筋骨。从传统建材到高端风电材料,山东玻纤在近两年时间里,于行业产能过剩的寒潮中逆势而上,在卡脖子的高性能领域撕开缺口,成功叩开风电产业的大门。

 

抉择: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当时决策建设30万吨高性能(超高模)玻纤智造项目时,对管理团队来说,是一项艰难的抉择。山东玻纤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善俊回忆道。2023年的玻纤市场早已是冰火两重天:低端产品利润微薄;而风电等领域急需的高性能玻纤,却被少数企业垄断。

那时的山东玻纤,正处在不上不下的尴尬位置。作为一家从煤炭多种经营单位转型而来的企业,虽凭借常规产品站稳脚跟并成功上市,但市场风向转变却带来严峻挑战。客户考察时,不再关注常规产品,而是直接询问能否生产风电高模纤维。

建设高模纤维生产线的决定是逼出来的。团队测算,未来五年中国风电装机复合增长率预计在10%以上;在国家“3060”目标下,新能源产业链加速发展。我们有三十多年的玻纤制造经验,能够精准控制窑炉、通路及漏板温度等工艺参数,掌握多项专利和自主配方,凭什么不能造?就算风电纱是块硬骨头,咱们也要啃下来!张善俊坚定地说。

2023522日,项目一期正式动工,张善俊在奠基碑前驻足,他深知,这条生产线关乎企业的生死存亡。

 

淬炼:十昼夜拧不成束的玻璃丝

 

生产线建成了,全厂上下一片欢腾,但张善俊心里清楚,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玻璃纤维生产容不得半点差错,差一点就差太远!。第一批原料投入窑炉后,问题接踵而至,拉出的丝像脱缰的野马,漏板下的纤维刚拉出几分钟甚至几十秒就断裂,如同漏粉条一般。

技术员们把行军床搬到控制室,轮班紧盯,不断地调整。总工程师杨风波全天都靠在车间现场,工作服上沾满了玻璃纤维的碎屑。转产后的第10天,各项指标仍不达标,作业效率极低。凌晨时分,师杨风波看到工艺员郑杰蹲在地上犯愁,安慰道:别急,调整往往就是差最后的一点点,咱们慢慢调,总能成功。

第十一天凌晨,第一卷质量合格的产品顺利卷出,作业效率也稳步提升,大家欢呼雀跃。银白色的纤维在灯光下泛着光泽,细如纤却韧如钢。杨风波摸着纤维纱,欣慰地笑了。

 

考验:百万次测试 穿越多道关卡

 

生产线稳定了,真正的考验才刚开始。按照行业规则和客户要求,这批风电纱,必须通过纤维DNV认证和全尺寸叶片测试报告,才能打开风电市场的大门。

用山东玻纤风电纱制成的叶片开始了漫长而严酷的极限生存挑战。在为期9个月的测试过程中,该风电叶片需要经受住包括150万余次挥舞方向疲劳试验、200万余次摆振方向疲劳试验、前静力试验、疲劳后静力试验等多项严苛检测。

20249月的一次例会,气氛有些沉闷。张善俊语气沉稳而坚定:我们的产品品质过硬,现在要做的,就是耐心等它证明自己。与此同时,销售团队跑遍了国内十几家风电主要客户,得到的回复大多是只要测试通过,马上签合同。然而,通过二字至少要等9个月以上,进度缓慢得让人焦虑。

20255月底,当叶片全尺寸测试报告送到时,公司正在开生产调度会。当研发中心主任跑进会议室报告检测通过,会议室里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消息传到客户那里,客户当场签下订单:我们等你们的纱等了大半年,这下可算等到了!测试数据显示:用山东玻纤风电纱制造的叶片,在疲劳试验、重量与重心测量及静力实验等核心性能指标上均表现优异,各项指标均达国际先进水平。

夕阳透过车间的玻璃窗,给风电纱镀上了一层金边。山东玻纤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善俊望着一车车产品不断发货,回想起项目启动时有人问他:万一失败了,怎么办?

他现在有了答案——就像这玻璃丝,看着纤细,但织成布,拉成板,灌注成复合材料叶片后,再大的风也吹不断。那些昂首挺胸的大风车,很快就要装上山东玻纤造的筋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