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29日 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中联重科锻造高端“大国重器” 护航全球超级工程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本报记者 彭慧


719日,西藏林芝,雅鲁藏布江的磅礴水声响彻山谷。中国能源建设史上又一里程碑——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正式拉开建设帷幕。在巍巍群山的见证下,来自中联重科的高端装备阵列整齐,宛如一支钢铁雄师,为这项世界级超级工程护航蓄势。

1-1 1,中联重科.jpg

这项被称为藏电外送战略核心的工程,承载着国家能源转型与区域发展的重大使命。它采用截弯取直、隧洞引水的创新开发方式,规划建设5座梯级电站,总投资高达约1.2万亿元。建成后将拥有6000万至8100万千瓦的惊人装机容量,年发电量预计达3000亿千瓦时,相当于再造3个三峡工程的发电能力。这不仅将极大提升中国水能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更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驱动区域经济腾飞、深入推进双碳目标具有不可估量的战略意义。

面对如此国之重器,中联重科早已厉兵秣马。公司深知项目的艰巨性与战略价值,提前数年深度布局,成立重大项目专项工作组,在西藏当地派驻机构,建立高位调度协调机制。开工之际,公司的挖掘机、起重机、混凝土设备等多类专业装备已率先挺进施工一线。而在林芝米林市,一座大型综合保障中心已然落成,犹如工程身边的航母级补给站:技术专家常驻、专属服务车待命、配件仓库充盈,为项目提供7×24小时全天候的设备选型、安装培训、巡检保养等全生命周期服务保障。

雅江下游地区高寒低压的极端环境对装备性能提出严酷挑战。而这恰恰是中联重科淬炼技术的战场。从1975年前身长沙建机院用自研桩机打下青藏铁路第一根桩基,到2001年高原型混凝土拖泵驰援青藏铁路二期,再到近年川藏铁路、西藏那曲风电场的卓越表现,中联重科在极端工况装备领域积累了深厚底蕴。本次雅江项目,中联重科不仅提供了高适配性的成熟设备,更依托深厚的新能源核心技术优势,为项目定制开发了全套新能源化、智能化、高端化的施工解决方案,以创新科技征服世界屋脊。

全球征途,中国装备锋芒闪耀

中联重科的极光绿不仅闪耀在青藏高原,更在全球重大工程中书写着中国制造的传奇。

在北非红色之城摩洛哥马拉喀什,穆罕默德六世理工大学扩建项目现场,中联重科WA7025-12EWA6515-10E等明星塔机群成为智慧建造的标杆。面对吊装次数远超普通建筑的复杂需求与密集的群塔交叉作业,中联重科塔机搭载的防碰撞预警、智能故障监测等安全系统构筑起坚实屏障。同时,数字化管理系统(TC-LINK)与智能互联终端(ETI)的应用,让机手实时掌握工况,管理人员远程精准调度,完美契合客户对高安全、高性能、数字化的核心诉求,赢得了这座非洲高等学府的深度信赖。

同一时间,在天山脚下辽阔的新疆矿区,一场标志着智慧矿山进阶的交付仪式隆重举行。中联重科向战略伙伴新疆鸿茂实业集团批量交付数百台大型矿山装备。其中,全球最大混动宽体车ZT160HEV,以全国产化配置和首创混联混合动力技术,创下载重大、能效优、制动稳三项行业之最;百吨级矿挖ZE1350G则凭借超大斗容和四代ECDC专利技术,实现了重载作业的稳定高效与极致能耗控制。黄金挖卡组合成为践行国家能源安全与绿色低碳战略的生动实践,助力打造千万吨级露天煤矿的安全高效绿色智能新标杆。

在国内超级工程的竞技场,中联重科的大国重器同样肩负重任。20255月在张靖皋长江大桥——这座世界在建最大跨度悬索桥的关键节点,全球首台超万吨米级塔机W12000-450成为当之无愧的空中巨匠。它在220米高空,以毫米级的超凡精度,将总重约1000吨的南航道桥主塔中横梁精确合龙,为世界最高悬索桥索塔系上金腰带。同期,在海太长江隧道——世界最长公路水下盾构隧道的建设现场,中联重科ZCC18000履带起重机化身海陆吊装利器,以举重若轻的姿态,将重达481.5吨、相当于5层楼高的沧渊号盾构机巨型刀盘稳稳吊入30米深的始发井,为这条交通动脉的贯通奠定基石。一台台大国重器的精准演绎,正是中国基建硬核实力的最佳注脚。

稳健增长

全球中联版图加速成型

支撑中联重科在超级工程中屡建奇功的,是其持续优化的业务结构与强劲的全球化步伐。中联重科董事长、CEO詹纯新在谈及2024年业绩时表示:公司全年实现营收454.78亿元人民币;实现净利润40.09亿元,同比增长6.31%。我们加速发展新质生产力,全面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经营质效与盈利能力实现显著提升。

这份成绩单背后是结构性优化的胜利。传统优势板块工程起重机械、建筑起重机械、混凝土机械持续巩固市场地位,筑牢增长根基。与此同时,土方机械、高空作业机械、农业机械、矿山机械等新兴业务板块异军突起,收入占比已接近50%,同比大幅提升超9个百分点,成功开辟了第二增长曲线,有效对冲了行业周期波动。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公司对国内房地产关联度较高业务的依赖度进一步降低,实现了更健康、更多元的发展格局。

全球化战略更是中联重科高增长的强劲引擎。2024年,公司境外收入达233.80亿元,同比劲增30.58%,营收占比历史性突破50%大关,提升至51.41%。近3年境外收入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59.26%,彰显了全球中联的澎湃动能。通过深入实施端对端、数字化、本地化战略,中联重科在全球编织了一张高效网络:超过400个海外网点、11个海外生产基地、4400余名本地员工、覆盖1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销售网络以及超过210个服务备件仓库。数字化平台打通研发、制造、销售、服务全链条,本地化运营能力持续深化,价值销售导向带来卓越盈利表现——2024年整体毛利率28.17%持续领跑行业,销售回款率突破120%,展现高质量发展的深厚底蕴。

业内专家指出,中联重科以科技创新为矛,驱动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以稳固的传统优势为盾,结合新兴业务的快速突破与全球化转型的全面加速,正不断赢得全球高端装备市场的广阔空间。

轰鸣的机械穿透峡谷,巍峨的塔机耸立云端,高效的矿车驰骋大地。从雅鲁藏布江的史诗级开发,到跨越洲际的标志性工程,中联重科以大国重器的坚实臂膀与技术珠峰的创新高度,深度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和全球建设浪潮。当一件件凝聚中国智慧的极光绿装备在世界版图上刻下崭新坐标,中联重科也以其稳健增长与全球拓展,向世界证明:代表中国高端装备制造顶尖实力的领军者,正以科技为笔、以全球为卷,绘制着一幅属于中国制造的壮阔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