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羚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惕厉自省、慎终如始,探索出一条长期执政条件下解决自身问题,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成功道路。从孕育于陕北窑洞中的“人民监督”,到立足长期执政提出的“自我革命”。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任重而道远,决不能有停一停、歇一歇的想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以前所未有的决心与力度推动党的自我革命伟大实践,精准定位当前中国共产党作为百年大党所面临的独特优势与独有难题,明确提出把确保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如何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作为一个战略性问题来看待,深刻揭示了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动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与自我革命的内在规律。截至2025年5月,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已连续140个月公布全国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数据。6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自我革命是我们党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从抓作风入手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是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一条重要经验。自我革命战略回应了党如何保持革命党与执政党的统一。
党的自我革命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
政党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不断进行自我革命,首先是因为它是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以马克思主义作为一切行动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一种发展的、革命的、从不故步自封的开放学说。中国共产党对自我革命的高度重视和深刻思考,也展现了我们党对无产阶级政党自我革命的规律性认识达到了新高度和新境界。自我革命的规律既要符合政党本身的建设与发展,又要与时代背景、时代要求紧密相连。
自我革命思想的提出是有其深刻的历史和现实需求。我们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如何成功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确保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这是摆在全党同志面前的一个战略性问题。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实践特征。“马克思主义政党夺取政权不容易,巩固政权更不容易;只要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不出问题,社会主义国家就出不了大问题,我们就能够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这一讲话揭示了自我革命和跳出历史周期率的联系,既是对党的历史经验的总结,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教训的总结,从历史来看,从历史演进看,面对“兴亡忽焉”的历史周期率问题,1945年,中国共产党人在延安窑洞提出了打破历史周期率的“第一个答案”,即民主监督。基于70多年全国执政的探索,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成功实践,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首次提出自我革命是党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再次强调“保持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高度自觉”“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两个答案”的演变映射着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坚持与加强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基本观点与重要主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但同时是马克思主义革命党”,越是长期执政,越不能丢掉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色,越不能忘记党的初心使命越不能丧失自我革命精神。2015年5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上明确强调,我们要“勇于自我革命,敢于直面问题,共同把全面深化改革这篇大文章做好”。提出“自我革命”,充分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矛盾运动规律的深刻把握,切实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勇于变革的使命担当和历史主动精神。2019年1月11日,在党的十九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时指出:“回顾改革开放40年的历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进行社会革命的同时不断进行自我革命,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最显著的标志,也是我们党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关键所在。”这一重要讲话实际上表明,作为概念层面上的“自我革命”虽然是党的十八大之后明确提出的,但作为一种精神和实践,却贯穿于改革开放的整个过程。2021年11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把“坚持自我革命”进一步拓展为党百年奋斗的普遍经验,而不只是改革开放以来或新时代以来的阶段性经验;把“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作为战略思想和创新理念纳入“十个明确”之中,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自我革命是我们党对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给出的第二个答案。
自我革命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丰富和实践的指南。党的自我革命来源于党的性质宗旨,熔铸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拓展于新时代的伟大实践,具有宏阔而深刻的内涵。从理论创新看,革命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特性和政治品格。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革命思想的忠实传人,创造性地在中国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革命思想,有力拓展了马克思主义革命思想中“革命”的内涵范畴。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要把人民监督与自我革命相结合,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完善和强大,更好地引领社会革命。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守正与创新。这一重要思想放眼世界各国执政党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兴衰成败,为解决政党自我监督难题、推动人类政治文明发展探索了有效路径。这一重要思想打破了认为靠西方多党轮替、“三权鼎立”才能解决执政党自身问题的迷思,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有决心也有能力刀刃向内、自剜腐肉,有效破解了一党长期执政条件下的自我监督难题,为加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作出了世界性贡献,也为世界政党治理和人类政治文明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从文化创新来看,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实践者,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在中华民族丰富的典籍中,关于“革命”的思想和论述屡见不鲜,诸如“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周虽旧邦,其命维新”,“革,去故也;鼎,取新也”,等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革故鼎新的革新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民为邦本的民本思想、反躬自省的政治文化、克己修身的处世哲学、知行合一的实践品格等,都为中国共产党推进自我革命提供了丰润滋养。从实践来看,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革命党。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命不仅体现在政党治理的进程中,而且体现在社会革命的进程中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的每一项辉煌成就、赢得的每一场社会革命的胜利,都与党进行自我革命、增强自身先进性与战斗力直接相关。自我革命之所以有力量,关键还在于我们一直把从严治党作为党的建设之根本。全党要以自我革命的政治勇气,着力解决党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经受“四大考验”、克服四种危险,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党的建设关系重大、牵动全局,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到什么阶段,党的建设就要推进到什么阶段,这是加强党的建设必须把握的基本规律。
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
何以可能
以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是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历史答案。换句话说,也是回应世界性的政党政治模式的积极挑战。中国政党体制是共产党领导,多党参政的政党合作体制。这种模式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但是,由于长期处在执政地位、掌控执政资源,中国共产党自身也在发生深刻变化。截至2024年12月31日,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为10027.1万名,中国共产党现有基层组织525.0万个,比2023年底净增7.4万个,增幅为1.4%。党组织结构出现多样性,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和社会组织党组织。全国共有机关基层党组织80.0万个,事业单位基层党组织100.1万个,企业基层党组织160.0万个,社会组织基层党组织18.3万个,基本实现应建尽建。党员职业结构多元性。工人(工勤技能人员)663.9万名,农牧渔民2614.4万名,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专业技术人员1639.4万名,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管理人员1156.3万名,党政机关工作人员759.2万名,学生262.2万名,其他职业人员784.9万名,离退休人员2146.9万名。党员的年龄结构呈现多元性。30岁及以下党员1227.2万名,31至35岁党员1076.4万名,36至40岁党员1147.5万名,41至45岁党员968.7万名,46至50岁党员904.1万名,51至55岁党员941.2万名,56至60岁党员864.6万名,61岁及以上党员2897.3万名。解决大党独有难题这一重大命题的提出,蕴含着对我们党百年奋斗历程的深沉思考,也是立足新时代新征程提出的新的时代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解决大党独有难题,“是实现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使命任务必须迈过的一道坎,是全面从严治党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必须啃下的硬骨头”。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二十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时发表重要讲话,系统回答了我们党为什么要自我革命、为什么能自我革命、怎样推进自我革命等重大问题,并明确提出深入推进自我革命“九个以”的实践要求,其中就包括“以自我监督和人民监督相结合为强大动力”。
当前,对党的自我革命研究呈现出井喷现象,总体来说,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党的自我革命的基本内容进行了探讨,主要包括其内涵、重要意义及理论来源等,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理论成果,学者们从思想、组织、制度、法规等方面对自我革命的实践路径进行了初步探索,但学术界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时间不长,尚存一些不足之处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如自我革命的重要范畴,如政治建设、党内监督和,全面从严治党和党的建设等重要概念;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就是在全面从严治党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有着丰富的内涵,核心是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强化党的领导。在这个方面,应该说,从问题意识入手,深刻认识背后的根源是破解全面从严治党的关键。同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军的伟大社会革命相比,党的自身建设还存在一些不匹配、不适应的地方,一些弱化党的先进性,损害党的纯洁性的问题具有很大的反复性和破坏性,稍不注意就会反弹回潮,前功尽弃。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全面从严治党实践中,我们深刻认识到,党内存在的很多问题都同政治问题相关,都是因为党的政治建设没有抓紧,没有抓实。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的将党的领导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有的对错就只有言行缺乏政治敏锐感、政治鉴别力和斗争精神 ,有的依然我行我素、无视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有的仍然奉行潜规则、把商品交换原则运用到党内,等等,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保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属性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能指望泛泛抓一抓或者集中火力打几个战役就能彻底解决问题。正因为如此,全面从严治党首先要从政治上看,政治问题要从政治上解决。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全面从严治党实践中,我们深刻认识到,管党治党“宽松软”等问题,从根子上看就是政治上“宽松软”导致的,是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在政治上犯糊涂,一些党组织对政治建设没有抓紧、没有抓实导致的。实践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党的政治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讲政治强化了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问题和重点内容。首先要从党内政治生活管起;全面从严治党,首先要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基础。讲政治最根本就是要构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属性。在思想政治上讲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在行动实践上将维护党中央权威、执行党的政治路线、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其次,讲政治,就是要实现党的团结。各级党组织要把党纪党规作为日常行为指南。政治能力事关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事关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硬的政治能力既是对各级党组织的基本要求,也是各级领导干部必备的政治素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需依靠党组织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严密体系,有目标、有步骤地推进实施,通过督促检查、监督问责、政绩考评等机制贯彻落实。要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确保党的全面领导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落地落实,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第三,讲政治,就是要强化对公权力的监督制约。要盯紧公权力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必须增强政治意识,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善于把握 政治大局,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必须提高政治判断力,第四,讲政治,就是要夯实政治根基。要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构建“查处一个案件、解决一类问题、完善一套制度、规范一个领域、警醒一批干部”的综合惩防长效机制,推动作风建设向纵深发展,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正是从系统性、制度性和执行力来考量全面从严治党,作风建设到了一个新发展阶段。
系统性主要表现在以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为载体将作风建设纳入全面从严治党的发展战略之中。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讲政治是突出的特点和优势,没有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党的团结统一就是一句空话。全面从严治党是党的自我革命的具体体现。中央八项规定改变中国,改变的是政治生态,八项规定精神之所以深入,关键就在于带头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要把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精神和决策部署上来。
制度性主要表现在党纪党规的权威性,把纪律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无数案例证明,党员破法,无不始于破纪。对这个问题我们存在普遍的一个误区,相当一部分党组织习惯于把防线只设置在反对腐败上,认为只要干部没有腐败问题,其他问题就都可忽略不计,没有必要加以追究,也不愿意追究。有的干部也认为,自己没有腐败问题就行了,其他问题都不在话下。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就是明确要防止风腐之间的空白地带,习近平总书记讲,“要把反腐倡廉法规制度将笼子扎细扎密扎牢”。用党章党纪管住全体党员,是党的政治生活的关键。政治纪律这根弦不能松,不能只讲腐败,不讲政治问题。坚持纪严于法、纪在法前,才能克服“违纪只是小节,违法才去处理”的不正常状况,形成尊崇党章、遵守党纪的良好习惯。
执行力主要表现在要务实有效,简单易行。要强化问题意识和监督问责,推动管党治党从过去大量的宽松软走向全面的严实硬。这么多年来,作风问题我们一直在抓,但很多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党内存在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一些老问题反弹回潮的因素依然存在,关键在于执行。这里有一个重要问题,处理党中央和地方党委关系,党中央作出决定,各方就要坚决贯彻执行。执行起来还要全心全意,不能三心二意,半心半意,不能选择性地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贯穿着强烈的自我革命精神 ,体现了我们党自我革命的决心和意志。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作风问题必须抓长、长抓,扭住不放,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紧紧围绕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以上率下,重点强化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带动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和生活纪律起来。
落实八项规定精神
重在日用而不觉
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出场,是党中央为全面从严治党所做的战略性准备。它通过聚焦作风建设、解决具体问题、构建制度机制,为全面从严治党开篇布局,成为新时代党的建设的重要起点。从被动遵守到日用而不觉的转变,是新时代党的作风建设的伟大成就。它不仅重塑了党风政风,也引领了社会风气的转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坚强的作风保障。2024年国家统计局最新调查结果显示,有94.9%的受访群众对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落实成效表示肯定。实践表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不仅领导制定并带头落实中央八项规定,而且从方法论的高度系统论述了如何在实践中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为不断推动党的作风转变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引。总结各地实践,主要从以下方面开展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方法和路径。
通过开展主题教育、廉政教育强化党性意识和党员使命。不断强化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和纪律意识,让八项规定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纪律规矩立起来了,执行要跟上。强调“要健全主体明确、要求清晰的责任体系”。 总书记谈及管党治党“完整的责任链条”,要求“每一种责任都要严格落实”。中央政治局的同志在落实管党治党责任上要“为全党树标杆、作表率”,各级领导干部作为“关键少数”“要坚决扛起管党治党责任”,一级示范给一级看、一级带领着一级干,“切实把严的氛围营造起来、把正的风气树立起来”。 总书记提出“要加大风腐同查同治力度”,并强调“将党风党纪硬要求变为硬举措、让铁规矩长出铁牙齿”,进一步向全党释放一严到底、寸步不让的鲜明信号。督促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树牢在党忧党,在党爱党,在党为党,对“国之大者”要心中有数,切实把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落到行动上。
强调固化成果,形成常态机制。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已经走向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在于制度的刚性约束与党员干部思想自觉的有机融合。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从具体问题入手,以小见大,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紧盯重要节点,对违规吃喝、公款旅游、违规收送礼品礼金等问题露头就打,形成了强大的震慑力。这种风气的转变,不仅体现在党政机关,也渗透到企事业单位以及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等各个领域,成为全社会共同追求的新风尚。我们注意到,各地尝试通过制度化和常态化的实践探索,注重发挥各级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管理,如国企党组织探索《国有企业重要廉洁风险点及防范措施手册》、机关党组织探索《领导人廉政档案管理办法》等制度,盯紧公权力运行各个环节,完善及时发现问题的防范机制、精准纠正偏差的矫正机制,管好关键人、管到关键处、管住关键事、管在关键时,破解作风建设有效性,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一条可操作且具有示范性的路径。
以案例警示教育,树牢规矩意识。深入剖析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案例,引导党员干部举一反三、引以为戒,提高学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确保学有质量、查有力度、改有成效。以案促改促治的内容是具体的,而不是空洞的。以案示警,最大的创新就是党的队伍发生的重大变化和党群干群关系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迫切需要结合各单位的具体问题来提升执行的有效性。通过案例警示教育了解违规违纪的表现和利益冲突点,以及要把握的风险点。通过案例剖析,通过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督促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紧紧结合各自实际,坚持问题导向,主动作为,创造性开展工作,真正让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地见效,坚决克服空喊口号、机械执行,消极应付等不良倾向。要坚持纠“四风”树新风并举,大力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推动党员、干部涵养浩然正气,自觉抑制歪风邪气。
(作者单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