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田伯韬 金文丽
在推动湖北省襄阳“6+2”重点产业升级的关键期,襄阳市人社局以“双挂钩”机制为牵引、以“强考核”体系为支撑,构建技能人才成长“全周期生态链”,推动国有企业将岗位薪酬与岗位价值、技能等级深度绑定,通过考核评价创新激发技能人才创新动能,形成“技高者多得、多劳者多得”的良性发展格局。
政策引领
构建“双挂钩”机制的四梁八柱
“四维评价体系”破题,打通技能价值转化通道。襄阳市创新构建“市场化、社会化、贯通化、规范化”,建立“1+N”职鉴服务网络,备案评价机构112家,覆盖先进制造、航空航天等360余个工种,65家备案企业中已有23家建立起涵盖培养、评价、使用、激励的全链条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以湖北三环锻造为例,人社部门指导企业将转向节加工等核心工序的岗位价值划分为5个层级,对应初级工至高级技师的技能等级,实现“技能等级—岗位价值—薪酬回报”的精准匹配。“贯通化评价”赋能,打破职业发展天花板。推行“新八级工”制度和“双证书”制度,年均新增高技能人才1.68万人,职业院校毕业生“一专多能”,年均输送技能人才超2万人。在襄阳市人社部门的进一步指导下,部分国企已创新设立首席技师制度,即经规范评聘的首席技师可享受3000元/月专项津贴,并在职业发展中享受“三个优先”,即优先推荐参加国家级/省级/市级职业技能大赛,优先参与“工匠、技能人才”等评选活动,优先申报“劳模、先进”等荣誉称号,在企业干部选拔、职务职级晋升中享有优先权。以华润燃气襄阳公司为例,该公司依托集团“蓝焰计划”,将首席技师制度纳入职业发展体系,构建管理(M)、专业(P)、操作(S)、新人(N)四大通道,其薪酬待遇对标中层管理岗,同时作为技术骨干参与燃气管道智能检测等重点项目攻关,带动企业高技能人才保有量持续增长。同时,企业表明员工取得国家职称证书后,按取证难度给予1000-5000元奖励,形成“取证—奖励—留用”的良性闭环。
考核创新
建立“强考核”体系的量化标尺
“三维考核指标”重构创新价值评估。人社部门牵头构建“技能水平+创新贡献+岗位价值”三维考核模型,在华润燃气,“创新贡献度”被纳入绩效考核核心指标,燃气管道维护工艺优化等创新成果使安全事故率下降35%,相关团队获得专项奖励,技能人才创新成果转化量持续增长。“五级竞赛体系”激活实战能力培养,构建“世赛—国赛—省赛—市赛—县赛”五级竞赛体系,年均举办赛事18场,覆盖赛项86个,参赛选手超7000人。成果转化显实效。连续承办三届湖北省智能制造应用技术大赛,推动校企合作项目新增23个,制造业人才匹配度提升至92%,重点企业技能人才保有量增长40%。品牌效应提影响。汉江流域职业技能大赛带动岗位练兵超1万人次,72人获评“湖北省技术能手”,技能人才社会认可度显著提升,“工匠精神”宣传覆盖超50万人次。
三位一体
打造技能人才发展全周期闭环
立足产业链需求,打造“雏雁成长—强雁振翅—头雁领航”三位一体技能人才培育体系。“雏雁成长”筑基未来。动态优化技工院校专业设置,新增新能源汽车检测、工业互联网等16个紧缺专业,淘汰落后专业6个,专业与重点产业匹配度超80%;通过教学质量评估机制,推动技工教育“融入产业、精准育人”,年均储备产业适配型技能人才超2万人。“强雁振翅”强化支撑。发布《重点产业职业培训需求指导目录》,引导72家定点机构开展就业技能培训,支持企业自主实施新型学徒制和新技师培训,年均培训产业工人3.5万人次,有效填补技术升级需求缺口。“头雁领航”引领创新。依托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开展技术攻关与工艺革新,建成国家级基地3家、技能大师工作室3家,培育专精技艺的“工匠集群”,实现“产业、专业、就业”三链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