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淡宁
在全球产业格局正经历百年变局、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澎湃交织激荡的背景下,新质生产力已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更是塑造国家竞争优势、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支点。从本质上看,新质生产力以颠覆性科技创新为根本依托,深度融合数字技术、智能手段,广泛渗透于生产各领域全过程,同时深植绿色低碳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实现生产力质的跃升,是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先进生产力形态。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既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阵地,更承载着特殊的时代重任。其创新活力与创造潜能的深度释放,不仅直接关乎其在全球市场竞争中的位势,更深刻影响着国家在全球价值链重构中能否赢得战略主动,决定着我国产业体系迈向高端化的实际进程。
解码新质生产力:
本质特征与演进逻辑
新质生产力绝非技术要素的简单叠加,而是生产要素发生质的跃升与生产关系实现深度重塑之间的有机统一,这是其核心要义所在。从生产力三要素的演进逻辑来看,劳动资料已从传统机械工具完成向智能化、网络化系统的跨越;劳动对象正突破传统物理形态,向数字空间、生物合成等新领域延伸拓展;劳动者则实现能力结构的系统性变革,成长为兼具数字素养与创新特质的复合型人才。
这种变革绝非简单的线性发展,而是通过技术革命引发生产范式的突破性跃迁,由此形成“创新要素加速集聚—生产效率指数级提升—产业形态持续迭代”的螺旋式上升循环。
全球竞合新态势:新质生产力成为大国博弈核心场域。当前,全球技术竞争正形成“专利壁垒、标准主导、生态控制”的深层格局,谁能率先攻克关键核心技术难关,谁就能赢得产业链重构的战略主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统计印证了这一点:全球70%以上的技术创新密集涌现于数字经济、绿色能源、高端制造等新质生产力领域,这些领域的领军企业依托技术优势形成的市场主导地位,占据着行业 60% 以上的利润空间。这种由技术创新带来的“溢价效应”,使得培育新质生产力的能力,已然成为企业抵御经济风浪的“压舱石”。
破解“低端锁定”: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制造跃升。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中国制造业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一,但在高端芯片、精密仪器等领域仍面临“卡脖子”难题。根本原因在于,传统生产力模式下依靠要素驱动的增长方式已走到尽头,必须借助新质生产力实现“换道超车”。有数据表明,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十年间增长了近5倍,贡献了全国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这正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鲜活实践。
主体动能转换:从技术追随者到规则制定者。以华为5G专利主导全球规则建构、格力极端环境技术重塑产业标杆为典型实践,中国企业正通过创新势能的层级跃迁,实现技术突破、生产力革新与国家竞争优势提升的三维协同。这种“微观创新—中观变革—宏观崛起”的传导机制,本质上是新质生产力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价值实现路径,为发展中国家破解技术依附困境提供了可复制的中国方案。
锻造核心引擎:
科技创新的元动力机制
科技创新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其本质在于通过颠覆性技术创造与关键技术突破,重构生产要素组合范式,破解传统增长模式中的边际收益递减困局,形成“创新裂变—效率跃迁—能级提升”的可持续发展闭环。这一动力机制的有效激活,要求企业立足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贯通“基础研究攻坚—应用技术开发—产业生态转化”的全过程创新链,在关系发展全局的关键核心领域加速实现从技术突破到系统主导的跨越式发展。
筑牢基础研究:厚植原始创新根基。企业若想在科技竞争中占据主动,必须在基础理论与底层技术上持续投入。华为近十年累计研发投入超9700亿元,其中20%用于基础研究,这种“十年磨一剑”的定力使其在5G领域实现专利数量与质量的双重领先,全球5G标准必要专利占比达20%以上,构建起难以撼动的技术壁垒。这种全栈研发能力不仅涵盖通信协议、芯片设计等硬技术,还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等基础软件,形成“硬软协同”的创新生态。同样,格力在制冷制热技术领域的突破,源于对压缩机基础原理的持续攻关,其双级变容积比压缩机技术之所以能在-35℃至54℃的极端环境下稳定运行,正是建立在对热力学循环理论的深度创新之上。
贯通场景创新: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脱离实际场景的技术创新如同无的放矢,只有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才能释放新质生产力的潜能。华为将5G技术与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等场景深度融合,开发出切片技术、边缘计算等定制化解决方案,使5G从通用通信技术升级为赋能千行百业的生产力工具。格力则将绿色制造理念嵌入产品全生命周期,其光伏直驱变频离心机系统实现“零能耗”运行,正是通过“光伏+空调”的场景创新,将新能源技术与传统制造工艺有机结合,开创了中央空调的新范式。这种“技术创新+场景再造”的模式,打破了技术转化的“死亡谷”,使实验室成果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布局全球专利:构筑创新价值实现高地。在知识经济时代,专利不只是保护技术的法律工具,更是参与全球竞争的有力武器。前瞻性专利布局深度重构全球创新价值链,使企业技术突破升维为国家规则主导权。华为5G标准必要专利对国际通信治理体系的重塑,格力极端环境技术专利群对产业基准的迭代,正是创新成果通过“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国际化”路径,实现经济价值扩张与社会价值跃迁的战略范式。这种范式不仅释放了生产力的全球效能,更成为发展中国家突破技术依附困境的制度化解决方案。
涵养创新沃土:制度供给的保障性重构。制度创新构成新质生产力培育的战略基石,其本质在于构建适配技术跃迁的治理范式。通过组织形态的重塑、激励机制的再造与创新生态的协同,形成“包容试错—高效转化—价值倍增”的系统性制度供给,为科技创新从基础研究到产业主导提供根本性保障。这种制度性重构,正是中国突破关键领域技术封锁、实现产业链自主可控的核心治理经验。
构建柔性组织:重塑创新资源配置范式。传统科层制组织难以适应新质生产力培育的快节奏、跨领域需求,必须向网络化、平台化、项目制的柔性组织转变。华为的“2012实验室”采用“松耦合、紧协作”的运作模式,打破部门壁垒与技术边界,使5G通信、人工智能、芯片设计等跨领域团队能够高效协同,这种组织形态的创新与其全栈研发实力的形成密不可分。格力则通过“技术创新特区”制度,给予研发团队充分的自主权与资源调配权,使其极端环境技术攻关项目能够快速突破瓶颈,这种“让听得见炮声的人指挥战斗”的组织逻辑,极大提升了创新决策效率。实践证明,只有当组织形态与创新需求相匹配时,技术突破的潜能才能得到充分释放。
激活创新主体:设计精准长效激励机制。创新活动具有高风险、高投入、高回报的特性,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激励机制来平衡风险与收益。华为推行的“天才少年”计划,以高于行业平均水平数倍的薪酬吸引顶尖人才,同时辅以项目跟投、成果分红等长期激励,使人才价值与企业发展深度绑定,这种激励机制与其在 5G领域的持续突破形成良性循环。格力建立的“技术入股”制度,允许核心研发人员以技术成果作价入股,分享创新收益,其绿色制造技术团队正是通过这种机制获得持续动力,推动技术不断迭代升级。这种“短期激励保活力、长期激励促深耕”的机制设计,能够有效激发创新主体的内生动力,形成“人才集聚—创新突破—价值共享”的正向循环。
营造协同生态:打造开放融通创新网络。新质生产力的培育绝非单个企业的“独角戏”,而是需要产业链上下游、产学研用金等多方主体共同参与的“交响乐”。华为构建的“开源鸿蒙生态”,通过开放技术平台吸引了超过4000家合作伙伴,形成覆盖芯片、终端、应用的完整产业链,使5G技术能够快速渗透到千行百业;格力打造的“绿色制造联盟”,联合供应商、科研机构、行业协会共同制定绿色标准,推动极端环境技术与绿色制造理念在全行业的应用扩散。这种生态化构建方式,能够打破创新资源的壁垒,实现技术、人才、资本等要素的优化配置,使单点技术突破转化为系统性的产业变革,进而推动新质生产力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得到应用。
锚定绿色低碳:
可持续发展的范式跃迁
绿色低碳构成新质生产力的本质属性,其核心在于通过技术革命与模式创新,实现经济增长范式与生态承载能力的动态均衡。这种以“低熵化投入—近零化排放—最优化产出”为特征的可持续生产函数,既响应全球气候治理的刚性约束,更锚定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深层需求,在代际公平维度重构生产力演进逻辑。
革新能源体系:构建清洁高效供给模式。绿色低碳构成新质生产力的本质属性,其核心在于通过技术革命与模式创新,实现经济增长范式与生态承载能力的动态均衡。这种以“低熵化投入—近零化排放—最优化产出”为特征的可持续生产函数,既响应全球气候治理的刚性约束,更锚定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深层需求,在代际公平维度重构生产力演进逻辑。
再造生产流程:实现全链条降碳减排。从产品设计、材料选择到制造工艺、废弃物处理的全流程绿色化,是新质生产力可持续性的重要体现。格力推行的“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模式,在产品设计阶段就考虑可拆卸、可回收性,生产过程采用无铅焊接、清洁生产工艺,使产品碳足迹较行业平均水平降低30%,其绿色制造技术的应用正是这种流程再造的典范。华为在5G设备生产中采用的“模块化设计”,使零部件复用率提升50%以上,通过生产流程的优化减少资源消耗,这种“精益生产+绿色制造”的模式与其全栈研发中的环保理念一脉相承。流程层面的绿色化再造,能够从源头减少资源消耗与污染排放,使生产力发展建立在生态可承载的基础之上。
拓展循环模式:创建资源永续利用体系。循环经济通过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打破“资源—产品—废弃物”的线性经济模式,形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系统,是新质生产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实现形式。格力建立的“废旧家电回收—再制造”产业链,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压缩机、换热器等核心部件的高效回收利用,使资源利用率提升至90%以上,其极端环境技术中的材料循环利用专利为这一模式提供了技术支撑。华为在通信设备领域推行的“以旧换新”计划,对退役5G基站设备进行检测、修复、升级后重新投入市场,延长产品生命周期的同时降低新设备生产需求,这种模式与其全栈研发中的资源节约理念相辅相成。循环经济模式的构建,能够使生产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实现生产力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动态平衡。
深化开放融通:
全球化发展的协同演进
在经济全球化深度发展的今天,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必然是一个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过程。通过全球范围内的技术交流、标准对接、资源整合,能够加速创新要素的流动与配置,使企业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参与创新合作与竞争,形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全球创新生态。
对接国际标准:畅通技术全球扩散通道。技术标准的全球互认能够降低贸易壁垒,使创新成果在国际市场快速落地。华为积极参与3GPP、ITU等国际标准化组织的5G标准制定,推动其核心专利转化为国际标准,使中国5G技术在全球市场获得广泛认可;格力将极端环境技术指标纳入ISO、IEC等国际标准体系,使其绿色制造技术能够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应用,这种“技术专利化 — 标准国际化”的路径,为新质生产力的全球扩散扫清了障碍。实践表明,只有当技术标准得到国际社会认可时,企业的创新创造才能真正转化为全球范围内的生产力变革。
整合全球资源:加速创新能级迭代跃升。没有哪家企业能在所有技术领域都保持领先,必须通过全球合作整合创新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华为在全球布局14个研究中心,吸纳各国顶尖人才参与5G研发,让全栈研发能力融入全球智慧;格力与德国、日本等国的研究机构合作开发绿色制造技术,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完善极端环境技术体系。这种“本土创新+全球协同”模式,能打破地域限制和资源约束,让企业在培育新质生产力时站得更高、发展更快。
共建共赢生态:促进创新成果普惠共享。新质生产力要在全球范围扩散,就得搭建开放包容的产业生态,让不同国家、不同企业都能参与进来、共享成果。华为推进的“5G技术开源计划”,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低成本的 5G 技术解决方案,帮助它们跨越数字鸿沟,同时也扩大了自身技术的应用市场;格力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建设绿色工厂,输出极端环境技术与绿色制造标准,在自身发展的同时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这种“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生态理念,是新质生产力在全球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企业在全球化进程中实现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
引领时代变革:
谱写中国方案新篇章
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是一场涉及技术、制度、生态的系统性变革,其核心动力在于企业的创新创造能力。从华为通过5G专利布局与全栈研发构建全球竞争优势,到格力凭借极端环境技术突破与绿色制造引领行业转型,这些实践都印证了一个真理:只有将创新创造融入企业发展的血脉,才能在新质生产力时代立于不败之地。
面向未来,全球产业竞争的焦点将更加集中于新质生产力的培育能力。中国企业要实现从“制造大国”向“智造强国”的跨越,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推进科技创新,以更开放的姿态深化制度创新,以更长远的眼光构建绿色生态。要像华为那样,在基础研究领域深耕细作,在核心技术领域勇攀高峰;要如格力一般,将技术突破与绿色发展紧密结合,在解决行业痛点中创造新价值
在这个创新创造驱动发展的时代,企业的使命不仅是追求经济效益,更要以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推动社会进步,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唯有如此,才能使创新创造的成果真正惠及人类,让新质生产力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大力量,在实现企业自身价值的同时,书写出更加辉煌的时代篇章。(作者系四川文轩职业学院教授、四川省企业家研究会科研成果转化中心执行常务副主任、北大博雅智库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