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慧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7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举行,会议系统构建了新发展阶段城市建设的“中国方案”,以“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为核心逻辑,形成了“五个转变”的方法论和“七大建设”的施工图。这场在城镇化进程关键节点召开的战略会议,从顶层设计的理论维度到实施路径的实践维度,全面回应了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时代命题。
发展阶段论
城市转型的方位校准
会议首次明确我国城镇化进入“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的历史性跨越,城市发展从“增量扩张”迈向“存量提质”新阶段。这一判断奠定了政策制定的现实基础,“内涵式发展”主线贯穿七个重点任务,具体表现为城市能级提升与民生改善同步推进的辩证思维。特别是在新型城镇化战略中强调“分类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既是对县域经济战略地位的再确认,也折射出城乡融合发展的空间治理智慧。
“五个转变”的战略调整展现治理思维的范式突破:发展理念从增长优先转向“以人为本”,发展方式从粗放扩张转向“集约高效”,发展动力从要素投入转向“特色创新”,工作重心从规划建设转向“治理效能”,工作方法从条块分割转向“统筹协调”。
这种系统化调整既是对过往经验的总结提炼,更是对新发展格局的主动适应。
民生辩证法
现代城市的价值锚点
在七大建设任务中,“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被置于基础性位置,形成民生导向的治理闭环。“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构建与“城中村危旧房改造”并举,“生活性服务业”发展与“民生底线”守护并重,既破解住房市场结构性矛盾,又强化基本公共服务供给。
这种双重发力策略,在供给侧改革与需求侧保障之间形成良性互动,体现了“既要高质量发展,又要高水平安全”的治理哲学。
城市安全被提升至全新高度,“韧性城市”建设细化出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管理、超高层建筑管控、自然灾害防治等23项具体指标。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城市安全体系,标志着生态安全已成为城市韧性的重要维度。这种安全观既包含物理空间的风险防范,更延伸至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形成立体化防护体系。
文明传承论
城市精神的当代建构
“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建设突破传统物质空间改造思维,构建起“历史文脉保护—自然景观延续—市民素质提升”三位一体的文化工程。
通过建立城市风貌管理制度,在制度层面遏制“大拆大建”的开发冲动;“市民文明素质”提升计划则将城市精神具象为市民日常行为规范,实现硬件更新与软件升级的有机统一。
在创新发展维度,“新质生产力培育”与“双循环枢纽功能”的双向赋能颇具深意。前者聚焦科技创新生态建设,后者强化城市节点功能,这种“内生动力+外源活力”的组合拳,为城市动能转换提供双轮驱动。
特别是在城市更新中嵌入改革开放新动能,形成存量空间提质与制度创新突破的共振效应。
治理方法论
中国方案的制度创新
“党建引领+依法治市+数字赋能”的治理铁三角,构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治理范式。
将市民服务热线打造为治理枢纽的创新设计,实现了“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制度化转型。而“城市发展评价体系”改革,通过建立涵盖生态质量、文化传承、治理效能等多元指标的考核标准,从根本上扭转“GDP至上”的政绩导向。
会议特别强调“城市工作队伍素质和能力建设”,将治理能力现代化细化为领导干部的实践本领。
这种“顶层设计—干部队伍—政策执行”的传导链,确保战略部署的有效落地。在监督机制上,通过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筑牢政策执行的纪律保障。
此次会议以系统思维破解城市发展难题,用制度创新激发治理效能,以文明传承守护城市灵魂,为全球城市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其揭示的城市现代化规律,既遵循普遍性的文明演进逻辑,更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为走好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道路提供了城市维度的解决方案。
(作者系本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