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6月27日 星期五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中国石油科技成果转化调研在渝取得重要进展 专家团队把脉问诊 助力油气田高质量发展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丁会 何鑫

 

如何让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6月13日,中国石油规划总院联合电子科技大学、四川科宏石油天然气有限公司等多领域专家团队深入西南油气田重庆气矿,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及重点投资项目专项调研。这场“技术会诊”不仅为油气田野外作业装上了“智慧大脑”,更探索出能源行业“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新范式。

本次调研由中国石油规划总院一级工程师郭峰带队的专家组,对两项突破性技术——“新型装配式燃烧池”和“油田野外道路通行能力智能识别系统”进行了全维度评估。电子科技大学、四川科宏石油天然气有限公司等单位的专家现场“揭榜挂帅”,针对技术转化中的堵点难点开出“药方”。

“这套道路智能识别系统就像给野外作业车辆装上‘千里眼’,事故率预计可大幅降低。”研讨会上,技术负责人演示的仿真系统引发热议。该系统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可实时评估复杂地形的通行风险,提升了国内油气田野外作业安全管控的技术水平。而模块化设计的装配式燃烧池,则能够显著缩短现场安装时间,减少燃烧池占地面积,提升耐火性能,以及实现重复利用降低成本等优势。

重庆气矿2023年以来实施的7个重点投资项目累计投资达47亿元,均已产生显著效益。其中,黄草峡储气库作为西南首座中含硫双层气藏,实现了国产化建库,项目设备国产化率达到100%。铜锣峡储气库作为国内首座裂隙型、异常高压储气库,实施数字化交付,采用双模融合,打造成为国内首个地下地上一体化孪生智能储气库。

“我们正从‘跟跑者’向‘领跑者’转变。”重庆气矿一级工程师李山凤表示。据悉,本次调研形成的《油气田科技成果转化评估规范》将成为集团公司的重要技术标准,其创新性的“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安全可靠性”三维评价体系,为行业树立了新标杆。

专家指出,这次调研开创了“跨界协同、全链贯通”的科技攻关新模式。高校负责算法优化,企业专注工艺改进,研究院所统筹标准制定,形成了创新联合体的“重庆样本”。在能源行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这种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实践,为我国油气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采访手记:在重庆气矿的调研现场,笔者深切感受到科技创新带来的“化学反应”。当高校的算法专家与油田的老技师围坐讨论时,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碰撞出的火花,恰是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技术赋能”的生动写照。这种“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务实作风,正是中国能源事业行稳致远的底气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