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泽东化工集团党委书记、董事局主席 宋开荣
在经济全球化与数字化浪潮交织的当下,企业发展面临着诸多机遇,同时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安全挑战。传统的安全管理模式渐显疲态,难以满足企业日渐增长的安全需求、难以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安全威胁;新型的安全技术如数字安全、智能安全等仍需进一步探索以求得稳固。在此背景下,代表着安全理念革新和安全能力升级的新型安全力应运而生。由此,推行新型安全力成为破解企业安全的烦恼、突破企业安全的困境,为企业稳健发展保驾护航的必由之路。
什么是新型安全力?新型安全力并非简单地对传统安全管理的修补,而是一种融合了创新理念、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的综合能力体系。新型安全力的核心在于构建动态、智能、协同的安全防护体系,它强调安全能力的动态调整和持续进化,通过实时监测、智能分析和快速响应,构建起立体的安全防护网络。
随着数字化转型在企业领域的全面推进,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技术被广泛应用。然而,技术更新的高速列车在带来效率飞升的同时,企业数字化转型也面临诸多安全挑战。如,复杂智能设备导致漏洞频发、多发;工业数据泄露造成日益严重的经济损失,且数据难以恢复等。因此,尽管新技术应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但是更多新的威胁进一步出现、数据失窃风险进一步加大、系统的脆弱性不断加剧。
另一方面,必须高度重视淘汰落后技术,明确技术进步、技术的迭代升级对于企业抵御生产安全风险、环境与健康风险的重要性。在逐步淘汰落后技术的基础上,合理、巧妙地引进运用先进前沿技术,以新型安全力的稳步推动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从企业当前现状来看,我们的员工总体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不高、综合素质偏低,这必然会对其安全意识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而薄弱的安全意识又会进一步给企业带来诸多隐患。
员工若不熟悉安全操作规程或心存侥幸,易出现违规操作,如未按要求佩戴劳动防护用品、在危险场所吸烟等,可能引发火灾、触电、高处坠落、机械伤害等事故。缺乏安全意识的员工面对突发安全事件如火灾、易燃易爆有毒气体泄漏时,不知道正确的应急逃生方法,或因慌乱而做出错误选择,导致伤亡风险增加。安全意识差的员工对工作场所的安全隐患往往习以为常、视而不见,如电线老化、设备故障等,不能及时报告或处理,使小问题积累酿成大事故。若员工不重视工作环境的安全秩序,随意堆放物品、堵塞消防通道等,会妨碍紧急情况下的人员疏散和救援工作,增加事故损失。安全意识淡薄的员工还会违反安全检查、培训等规定,使安全管理措施难以落实,制度成为一纸空文。
从现代事故因果连锁理论来看,人的不安全因素是造成事故的直接原因,因此要从人的安全意识入手,通过多种途径,将人的不安全因素降至最低,以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企业安全管理与业务发展失衡是一个较为常见且可能带来严重后果的问题,其主要表现在安全管理滞后于业务发展和安全管理过度两个方面。
安全管理滞后于业务发展表现在多个维度,如制度的更新未能跟上业务快速拓展的步伐,导致新业务领域缺乏相应的安全规范;企业将大量资源用于业务扩张,而在安全管理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上相对较少,安全设备老化、安全人员短缺,无法满足业务发展的安全需求;业务创新或进入新市场带来新的安全风险,但企业未能及时进行风险评估与隐患排查等。这一系列安全管理的滞后必将成为阻碍企业平稳发展的隐患。
但是,倘若安全管理过度,也会阻碍业务发展。如过于严格和繁琐的安全管理规定、过多的审批流程、复杂的安全操作要求,会降低业务运营效率,影响业务的快速响应和创新能力的培育,使得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过度的安全管控可能导致企业在与相关方合作时设置过高的安全门槛,阻碍合作的顺利进行,错失业务发展机会;过于苛刻的安全管理措施可能使员工在工作中畏首畏尾,不敢尝试新的操作方式或方法,抑制员工的创新积极性,不利于企业的持续发展。
因此在企业管理进程中势必找到两者之间的平衡点,实现安全与发展的协同共进。
企业的高质量发展以新质生产力为动能,新型安全力在新质生产力的基础上应运而生,它从人、物、环、管四个方面入手,遵循PDCA循环管理理念,涵盖了数字化安全监控、智能化风险预警、全员参与的安全文化以及适应新兴业务模式的安全策略等多个方面。因此新型安全力必然要从各个方面来为新质生产力保驾护航,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具有高科技特征,且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催生。为新质生产力提供安全保障的新型安全力也必然以创新为主要抓手,以科技赋能,方能构建智能化安全防护体系。
数字化科技的运用可以助力企业在工艺、设备、安全、营销、财务、企业管理等方面的快速发展。如公司2024年7月投运的安全风险智能化管控平台,该平台将泽东已有的DCS、GDS有毒有害气体监测系统、监控视频系统等数据与园区、省危险化学品管理平台及其他监管部门等互通互联,充分释放数据要素的安全价值,在数字促进实体安全方面迈进了一大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劳动者这关键一环为新质生产力注入了活力,也为新型安全力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
新型安全力理念认为,企业安全不仅是安全管理部门的责任,而且是全体员工共同的使命,正如“三管三必须”要求——“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不论是管理人员还是基层员工,甚至不论是公司员工还是外包方员工,都应将安全放在首位。
因此,从安全承诺、安全行为规范、安全行为激励、安全信息传播与沟通、自主学习与改进等方面培育全员参与的企业安全文化生态至关重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企业要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决不能只重发展不顾安全。”在当今数字化与业务快速发展的时代,安全与业务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紧密相连、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实现安全与业务的深度协同,成为企业稳定运营与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新型安全力的构建需要企业从战略高度进行整体规划,建立完善的安全治理体系,将安全要求融入业务流程的每个环节,打破部门之间的壁垒,实现安全与业务的协同共进。安全措施的实施并非目的,而是为业务发展保驾护航。企业投入资源构建安全体系,最终是为了促进业务的顺利开展,提升行业竞争力。
对企业来说,加大安全技术投用不是盲目扩大安全技术投用的规模,而是要看准需求与时机,精准投用。
在新项目、新工艺、新装置的设计阶段,即考虑引入先进安全技术,提升安全防护能力,切实实现本质安全。
对易发生生产、设备或人身安全事故的场所、工段,需不遗余力地增加安全科技研发和应用的投入,引进先进的安全技术和设备,以减少事故发生概率、尽可能减少事故所造成的人员伤亡或停产损失。要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安全防护网络,加强与安全技术供应商、科研机构的合作,共同开展适合企业需求的安全技术创新研究。
加强从业人员的安全培训教育,提高从业人员对作业风险的辨识、控制、应急处置和避险自救能力,是培育其安全意识、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减少人为失误的重要途径,也是为新型安全力所要求的人力资源进行教育武装。从培训教育的角度优化人力资源,切实提升劳动者的安全意识,是发展新型安全力的人力基础所在。
公司目前所做的大部分培训是基于各类法律法规要求下的被动执行,效果如何不得而知;是否流于形式,也无从知晓。新型安全力的推行要求企业将员工的“要我学习”转化为“我要学习”,主动学习意识深入人心,安全工作才能事半功倍。
推行新型安全力,要求我们从理念、职责、制度、技术等各方面将安全和业务进行深度融合。在企业战略规划阶段,将安全目标与业务目标同步考量,确保安全要求贯穿于业务发展的全过程;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安全管理部门与业务部门密切合作,共同制定安全方案,实现安全措施与业务流程的无缝对接。通过这种协同融合的方式,既能保障企业业务的安全展开,又能提升安全管理的效能和价值。
在理念上,企业要树立安全与业务一体化的思维,摒弃将两者割裂的传统观念,让全体员工深刻认识到安全融入业务的重要性。在职责上,建立健全安全管理与业务发展的协同管理机制,明确各部门在安全管理中的职责和权限,加强沟通协作,避免出现推诿扯皮现象。在制度上,制定安全与业务协同工作流程和标准,将安全管理具体要求纳入绩效考核体系,考核不浮于表面,真抓实干、奖惩分明,确保安全管理与业务发展在工作目标、工作流程和绩效考核等方面实现有机融合。技术方面,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安全系统与业务系统的深度融合,共享实时数据信息,及时排查并处理安全隐患,重点监控各类重大危险源,确保各类业务安全平稳推进。
安全生产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新型安全力的构建是一个持续演进的过程,需要企业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企业唯有坚定不移地推行新型安全力,通过科技赋能、全员参与和协同融合等多维度举措,全面提升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才能有效破解企业安全的烦恼,为公司打造百年基业、创造美好生活筑牢坚实的安全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