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琴
课程思政是实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三全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有益探索。党的二十大作出“深化全民国防教育”重大战略部署,而军事理论课是高校进行国防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是对大学生进行国防意识培养和国防行为塑造的有效途径。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新型国防后备人才的重要职责要求高校国防教育必须全方位思考和加强课程思政建设。
新时代高校军事理论课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其一,课程思政重要性认知不足。在军事理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普遍的认知误区,这些误区削弱了该课程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的有效性。一是部分高校没有站在政治高度来审视思政教育,对开展军事理论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及必要性理解不深入,对目标和方向认识不清晰,片面认为军事理论课就是学习基本理论。二是教学设计不系统。部分高校在开展军事理论课程思政建设时,缺乏系统的、专业的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教学设计缺乏前瞻的系统的筹划设计,造成教学工作和课程思政质效较低。
其二,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的融合不够深入。一方面,融合度不足。部分教师思政意识不强,在授课过程中可能过于注重军事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思政元素的融入,导致两者之间的融合度不足。另一方面,融合方式单一。军事理论课教学往往以讲授为主,在融合思政元素时,仅采用简单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未能充分运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缺乏互动性和实践性。
其三,学生接受度与参与度不足。一是学生认识不足。部分学生对军事理论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也缺乏足够的兴趣和关注。由于军事理论与学生专业的表面差异,部分学生可能认为该课程与自身专业发展和未来职业生涯关系不大。这种认知导致学生对军事理论课程的兴趣和重视程度较低,未能充分认识到该课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的重要性。二是学生参与度不高。由于军事理论课程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及理论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可能不高,影响了课程思政的效果。
时代高校军事理论课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路径
其一,学深悟透国防教育论述。做好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厚实的理论功底、政治素养和育人情怀,需加强对国防教育论述的学习。一方面,要全面学习,准确把握国防教育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新理念。另一方面,要深入学习,注重理解和吸收宏观的指导描述性内容,深入研究和军事理论课程知识点联系紧密的内容要义,以延伸扩展学习,使学习更具广度和深度。要通过理论的学习,找到课程思政建设的根本遵循,将形成“追梦圆梦共奋斗,强国强军我担当”的价值认同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出发点;要找到课程思政建设的指南和纲领,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个人职业发展和强国梦、强军梦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其二,提升课程建设水平。课程思政的核心目的在于将价值理念融入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整个过程中。若军事理论课程的建设水平低下,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难以获得知识和能力的满足感,将使得对他们的价值塑造变得困难。因此,需采取以下方式加强课程建设。一是加强课程建设经验交流和推广。开展课程建设讲座,传授课程建设先进经验,让教师快速掌握课程建设的方法。二是定期组织教学示范课和教学竞赛比武。通过优秀教师的公开示范课,在教师中树立教学标杆和赶超对象;组织教师参与教学竞赛,并组织专家进行针对性指导,以赛促教,快速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三是组织优质课程评选。通过优质课程评选,教师作为课程建设参与人,可以了解到课程建设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为提升课程建设水平打下基础。
其三,优化课堂教学设计。相较于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是一种隐性教育,追求的是潜移默化的教学效果。对于教师来说,采用何种方法在课程内容的知识点中自然融入思政元素仍是提升课程质量的重要课题,必须有清晰的规划。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要对课程思政内容作出明确规定,设计好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方法的设计与课程思政的设计需要同步进行。教师要认真探索开展课程思政的方法,切忌为了“思政”而思政,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做到因专业施教、因人施教。
其四,合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军事理论课程与思政教育有着一致的教学目标。因此,必须结合军事理论课程的特点和内容,挖掘与之相契合的思政元素。这一措施的重点在于深入挖掘军事理论课程中蕴含的精神内涵、世界观和方法论,以避免出现“两张皮”的现象。例如,结合国防故事,可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和历史观;通过分析优秀传统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历程,培养学生的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结合习近平强军思想中关于政治建军的要求,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升他们的政治觉悟和道德修养;通过学习强军梦,激发学生的国防意识和投身国防事业的热情;结合军民融合理念,引导学生关注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等等。
[本文系2024年度广东省国防教育课题(SKL24ZD13)和2024年度仲恺农业工程学院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JG2024046)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仲恺农业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