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叶翠微/文
一、今天的教育,要对得起孩子和未来
回顾我的教育生涯,与改革开放四十年同行。
1982年大学毕业后,我成为一名教研员,开始扎根教育这块土壤。1995年,我担任广西北海中学校长。2000年,杭州面向全国公开招聘校长,我有幸出任杭二中的校长,继名校光华,谱二中新篇。17年重点中学校长经历让我不断思考:学校育人怎样真正体现民族使命?怎样实现每个孩子的可持续发展?怎样确保每一所学校都能为国家发展贡献“教育的DNA”?
2017年,我进入海亮教育集团,探索如何整合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的优势,寻找教育创新的新路。
在杭州,我数次到过湘湖,感叹湘湖的水里荡漾着8000年独木舟的历史,回响着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诗句,更承载着陶行知先生扎根乡村教育的足迹。于是,我将创办的湘湖未来学校安置在这片自然山水中,希望办一所能够经得起时间洗礼和挑剔的学校,让教育回归自然与本真。
我提出了“人皆有才、人人成才、让每个生命出彩”的办学理念。人皆有才,讲究有教无类,起点公平;人人成才,讲究因材施教,过程公平;让每个生命出彩,讲究各得其所,结果公平。好的教育,是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各得其所,赋予学生无限可能。
一路走来,我历经价值追求、文化自觉、思想升华三个阶段。我坚信,教育是人性的、浪漫的、纯洁的、素朴的、平和的。教育是生命的一种成长,也是生命的一种自觉;两者互为关联,反映的是教育的“质”、教育的“本能”。
今天,教育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不再局限于“知识就是力量”这样工业时代的观念。现在的教育更加强调素养、素质、格局,需要有更广阔的胸怀、见识和勇气。由此,需要让校园弥漫着能够对得起孩子、对得起家长、对得起社会、更对得起世界和对得起未来的人性关怀、认知启智、价值导引、生命历练和信仰沉淀。
二、理想教育的三幅画卷
教育是充满理性追寻和诗性情怀的生命传递。一个人如果对教育变革满怀激情,就能让一个学生、一个班级、一个年级,甚至一所学校发生改变。我们需要一点浪漫主义情怀和理想主义追求,校园才能伟大,教育才能走向未来。创办湘湖未来学校,我希望绘制心中关于理想教育的三幅画卷。
“清明上河图”:得山得水得人文
第一幅画卷是清明上河图,它呈现的是人间百态,表征了当时社会环境下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平和。这种平和反映到校园,就是得山得水得人文,让校园美起来。
让校园美起来,首先要有场景美学。建校的时候,我们创校团队跟设计师进行了近50次的讨论,就每一个空间、每一个场景进行头脑风暴。湘湖未来学校具有江南文化意蕴,建筑设计根植于湘湖历史文脉,汲取东方禅意,总体布局由多重院落空间构成,造型提炼自江南民居形态,塑造了一座现代、典雅的江南书院。学校建筑设计获得2023WA中国建筑奖、第17届美国IDA国际设计大奖,品牌设计入选2023年第57届日本标识设计奖。
让校园美起来,其次要有人文美学。校园一定要有自己的精神长相,而精神长相来自我们的东方美学,既含蓄又优雅,是校长、老师和孩子们“一本终身带不走的书”。
让校园美起来,还要有行为美学。校园永远是开风气之先、得风气之先,要让学生是学生、老师是老师、校园是校园。如果没有这样的行为哲学、行为美学,我觉得是对理想教育的的亵渎。
所以,一幅清明上河图,背后是陶行知先生“教育即生活”的学理认知。未来学校就是要给孩子们营造这样的大场景,让他们真正实现陶行知先生主张的“六个解放”:解放人的大脑,解放人的手,解放人的眼,解放人的嘴,解放人的时间,解放人的空间。这“六个解放”今天依然没有过时,我们要继续践行。
“富春山居图”:种桃种李种春风
第二幅画卷是富春山居图,山峦叠起、生机盎然,呈现的是一份灵动。参照过来,校园就要追求让师生雅起来。如何雅起来?
第一,教师要静养。学校首先有一群教师能像神仙打架,他们不能被管得战战兢兢、规规矩矩,应该被养得滋滋润润、坦坦荡荡,当然也要非常有目标,有审美情趣。对老师要宽松、宽容、宽厚,讲究开明、开放、人性、理性、灵性。要赋能“有干劲、有冲劲、有梦想”的教师,为他们提供多样化的平台,让老师能够真正自主、自由、自然地行走在教育的广阔天地。这样的人伴随着学生成长,是ChatGPT永远无法取代的。
第二,学生要放养。真正走得很远、飞得很高的学生,恰恰是放养出来的。世上既有鲲鹏击浪,也有燕雀巢堂,我认为在校园中我们应该尽最大努力让孩子有一片自己飞翔的太空。比如体育,保证孩子们每一天至少一个小时的运动。只有最好的体育,才能保证有最好的教育。再如艺术,给孩子提供有设计感、有戏剧感的活动,使学生能够雅起来。
第三,校园要臻养。老师的静养、学生的放养,最终成就的是校园的学养。一个城市最安静的地方是学校,一个城市最美的地方是学校,一个城市最被别人记住的地方也应该是学校。我们应该要有这样的文化自觉。
一幅富春山居图,以种桃种李种春风的教育情怀应马克思“人是目的”的唯物史观,从而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让春风化雨,万物勃兴。
“千里江山图”:见天见地见未来
第三幅画卷是千里江山图,体现的是教育要走向未来的现实意义——世界在,地球在,我就在。如何走向未来?有三个关键词值得思考。
第一个关键词是“AI时代”。AI时代的到来,意味着人类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现在我们第一时间站在了这个舞台中,但还要继续努力,真正走到舞台的中央。
第二个关键词是“全脑学习”。不仅要强调传统的左脑学习,还要有右脑和左脑的协同学习,从而通过右脑想象力、审美力的提升,让孩子有更好的学习欲望和愿景。同时,在左右脑协同的基础上,向专家学习,向人人学习,向科学家学习。在左右脑之外,还有新的脑——人工智能。我们的孩子已经进入到一个复合脑的时代,参照复合脑的学习,才能更好地匹配孩子的发展,让他们走向未来。
第三个关键词是“快意人生”。凯文·凯利说:“长期看来,未来是被乐观主义者所塑造的。”我们倡导老师和孩子都成为这样的乐观主义者。这既是未来的现实主义者,更是现实的未来主义者。
三、从理想到现实的三个叩问
要让教育的这三幅画卷从理想变成现实,并不容易。我也常常对自己发问,甚至是一种灵魂的叩问——
面对我的老师,会叩问:我在意的是什么?我痛苦的是什么?我希冀的是什么?老师有学历、专业乃至精神上的需求,我们是否在第一时间给予最有力的支持?我希望校园的老师是一群精神明亮、学业高尚、眼中有爱、能够指向诗和远方的人。
面对我的学生,会叩问:我自豪的是什么?我惭愧的是什么?我希望的是什么?每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最困难、最需要关注的时候,我们是不是能够及时扶一把?我希望孩子是一个完整的人,一个幸福的人,一个未来的人,一个有生命力的人,能够“向美而行,唯美而行”。
面对我的校园,会叩问:我自信的是什么?我祈盼的是什么?我无奈的是什么?办学一定要保持理性态度,这个理性态度就是要真正地回到教育本源,按照教育的规律办学。课程的丰富性、教师形态的丰满性、办学的高位性等,还需要加强系统设计。
四、校园因思想见风骨而伟大
可以说,让校园伟大是我们这一代教育人的宣言。让校园伟大,不仅是要找到理想教育的“珍珠”和智慧,更要把这样的“珍珠”、智慧串在一起,铸就新时代下理想教育的“皇冠”。
而要戴稳这个“皇冠”,思想和风骨是第一位的。这样的思想和风骨,我们可以从一代代教育家那里找得到,比如:
孔子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是人类永恒的教育真理;
蔡元培先生的教育美学,是中国教育史改造过程当中最有力的DNA;
鲁迅先生的人性呐喊,让我们知道中国人在哪些方面需要不断改进;
陶行知先生的知行合一,让我们知道教育应该怎么样真正发生;
苏霍姆林斯基是真正的人民教育家,告诉我们要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夸美纽斯将教师赞誉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杜威提出,学校即生活、教育即社会;
布鲁纳创造的认知心理学,使我们看到孩子学习最灵动的一面;
陈玉琨先生告诉我,一辈子做校长,一辈子待到学校里;
叶澜先生提出了生命的课堂,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顾明远先生90多岁高龄,仍然行走在教育的呐喊路上;
于漪先生,臂膀单薄而一身正气,始终挺着中国教师的脊梁;
李吉林先生建构了中国式儿童情境学习的范式;
冯恩洪先生一生的特点是尊重学生,研究学生,相信学生,适应学生……
他们不仅是有思想,更重要的是有风骨。他们有丰富的知性,能够在博大的世界最广泛地吸取能量;他们知行合一,用最大的善来告知教育应该怎么办;他们还有伟大的主体性,关于校园、教育和世界有着自己的发声。因思想见风骨,中国的教育才会五彩缤纷,伟大而深厚。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办学风采。教育是充满理性追寻和诗性情怀的生命传递。这份传递是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的彼此关照。为什么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期待我们一直住在这个“教育快活林”,为理想的教育而努力。
(作者系杭州湘湖未来学校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