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24日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四川马边:“结四亲”聚合力 激活乡村振兴“强劲动能”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2-1 1 图为结对帮扶干部和群众正在亲切交谈.jpg

结对帮扶干部和群众正在亲切交谈

曲木日更  

四川马边古有叙马驿道永赖同功,今有乡村振兴合力共谋,无不展现着各族人民团结一致锐意进取的精气神。近年来,马边彝族自治县始终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从民族情感、文化交融、区域协同、共谋事业等内容出发,结好情感、文化、地域、事业四个亲,不断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

情感亲

增进民族团结凝聚力

情感是民族团结的纽带,自夏商周以来,中华民族经历了分分合合的历史变化,漫长的历史证明了中华民族唯有紧紧地团结在一起才能带来和平与繁荣,才能更加强盛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马边彝族自治县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注重培育民族情感,积极倡导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理念,严格落实四个不摘的要求,实行干部结对帮扶群众,派遣300名干部驻村帮扶,鼓励各民族群众相互学习、相互尊重、相互帮助,团结一致,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进一步增进了民族感情,形成了强大合力,共同打胜了脱贫攻坚战,开启乡村振兴之路,打造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省级乡村振兴先进县等民族地区示范区域和多个省市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社区)。

文化亲

夯实乡村振兴强保障

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汇成了中华民族团结进步的精神,马边彝族自治县以文化为纽带,深入挖掘和传承各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举办小凉山彝族火把节”“彝歌会、苗族传统花山节等活动,展现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共通性,2023年马边全年接待游客330万人次,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通过开展15年免费教育、开办乌蒙强基班”“桐华培优班”“杉华补剂班和与先进地区联网教学等方式,大力提升文化教育普及率。积极推广民族语言教学,保护和开发阿依美格”“彝绣等文化遗产,培养各族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率先在全国民族自治县(旗)颁行移风易俗单行条例——《马边彝族自治县移风易俗条例》,促进乡风更加文明,凝聚了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力量。

地域亲

联动乡村振兴软衔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实现了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国内大循环的空间才能更广阔、成色才能更足。马边彝族自治县紧抓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契机,围绕产业发展、人才培养与交流、教育医疗、基础设施建设、就业务工增收等重点,与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建立协作关系,与峨眉山、井研等地形成省内对口帮扶关系,深化东西部地区交流合作和省内对口援助工作,积极开展干部互派交流学习。截至目前,东西协作和对口援助累计在马边投入资金35800余万元,实施项目150余个,累计协调组织浙江、江苏、重庆及四川等地优质企业到县招聘转移农村劳动力6万余人。

事业亲

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古语有云: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马边彝族自治县深受中央、省、市各级各部门、社会各界的关心帮扶,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团结带领各民族全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积极学习千万工程经验,推广积分制管理模式,创新推进无讼村建设,进一步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夯实基层战斗堡垒。围绕产业和就业两条主线,以三产并举、三产融合、三产共兴为主攻方向,培育做强茶叶、青梅、竹笋等三大主导产业,建成茶园23万亩,产值约120000万元,带动就业约3.6万人;发展青梅6万亩,产值约2200万元,带动就业约0.8万人;发展食用笋竹面积100万亩,产值约25300万元,带动笋农约1.8万人。仅2023年,全县劳动力资源数约为15万人,就业人员约10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约6.89万人,劳务经济收入约132300万元。促进了群众持续增收,提升了民族地区农村的经济实力,增强了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下一步,马边将继续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持续结四亲深化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凝聚磅礴的民族力量,共谱乡村振兴美好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