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0日 星期三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茶业实践与茶文化的审美了悟 ——评张为国《茶人手记》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李锐

    张为国先生托人给我送来了他的新作《茶人手记》(西北大学出版社,2023年11月版),并嘱我写一篇书评。按照中国传统的“知人论世”评论原则,好的书评,必须建立在对作者了解的基础上。知其人,读其书,方能洞悉该书的特色。

8-2 1.jpg

    张为国先生是我敬重的陕西茶业的践行者。2002年初,他出人意料地从做得已经很成功的陕西民营服装龙头企业伟志集团副总裁位置上退下来,一头扎入了地处陕南的西乡县这个国家级贫困县,购置了近千亩的“四荒地”兴建茶园,并凭借着他在民营企业中积累的经验,提出了一个令人仰视的“用品牌复兴陕西绿茶”奋斗目标。在我看来,张为国先生转向茶产业,绝非为了寻求更多利润而一时心血来潮,而是他蛰伏大巴山中一年,查阅陕西茶叶产业诸多资料,深思熟虑的必然结果。从本世纪初开始,我主持国家发改委“十三五”规划招标课题和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时,就将西乡县作为了我做课题的调研基地。从抽样选择样本村进行入户调查,到寻访县委书记等决策者开展深度访谈,再到整理数据对西乡发展进行各种可能性分析和推论,逻辑上形成了发展茶产业是推动西乡县域经济的最优选择,最后形成的政策建议是加大政府对茶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动员社会力量对茶产业开展全方位支持。所以张为国先生这一转向契合了西乡县确定的大力发展茶产业的县域经济发展战略,也自然得到了学界、企业界和广大民众广泛的社会认同,他创立的东裕茗茶公司步入了全国茶叶行业百强企业、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陕西省高新技术企业、陕西省绿茶行业领军企业和“五一劳动奖陕西省先进集体”。张为国先生本人也连续当选为陕西省第十二届、十三届和十四届人大代表。

    除了敬重张为国先生的务实态度,我更敬重他对陕南茶业发展的执着精神。记得有一次跟张为国先生闲谈说到东裕茶业的“东”牌汉中仙毫获得了可与茅台酒获奖媲美的第31届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时,他随口说到“做就做好”,而我则读出了其中渗透着他对发展陕南茶业的执着精神。他从茶业的种植、采摘、加工、营销等各个环节,几乎是全身心、全方位地投入。张为国先生对自己的著作定名为《茶人手记》,显然他对自己的社会角色定位就是一个“茶人”,而我读完全书后,则认为作者是一个执着于“做好茶”的茶人。透过全书的内容,读者可以感受到张为国先生在茶业生产、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上,都有自己的研究与思考,体现着发展陕南乃至陕西茶叶产业的执着精神。例如对于茶业种植的环境,张为国先生以全球视野,梳理了全球茶叶种植情况:“除中国这一茶叶主产区外,目前世界上还有50多个国家生产茶叶,最北可达北纬49度,最南可达南纬33度。世界茶区在地理上的分布,多集中在亚热带和热带地区,可分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欧洲、东非和南美7区。”其中,从地球的北纬30度到33度,可以称得上是地球上最神奇的区域,出产的名优茶叶不胜枚举,如西乡月团、汉中仙毫、紫阳毛尖、信阳毛尖、祁红、六安瓜片、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等等。上天有眼,让东裕茗茶在20年前把根基一头扎进这个神奇的纬度上,同样张为国先生也安于天命地带领着东裕茗茶企业员工,在大巴山中和木马河畔,苦心经营着自己的茶园,做最好的绿茶。他精研适应茶叶生长的土壤和气候,玩味着陆羽《茶经》对茶业生长环境的描述,形成自己的理解:“土壤的石砾较多,通透性好,而且有机质和各种矿物质营养元素和各种微量元素一应俱全,能使茶树生长得健壮。茶树生长要求是气候湿润,雨量充沛,多云雾,少日照。”传统名茶、优质茶大多出自云雾弥漫的高山,所以大巴山的西乡五里坝、镇巴观音与巴庙、紫阳的高滩等地,皆为高品质名优绿茶的理想之地。再如,对于制茶的工艺,他细细梳理了历史上各个朝代曾出现过的“原初晒青”“晒青饼茶”“蒸青饼茶”“蒸青散茶”“炒青制茶”的加工手段,也深入分析了现代茶叶制作“采摘青叶、日光萎凋、室内静置萎凋、炒青揉捻干燥”的操作步骤,但他坚持认为“好茶离不开好的制茶师傅”,高品质的茶叶仍是手工制作为佳,因为制茶过程中分寸的拿捏、火候的调控,完全取决于制茶师傅的经验积累和人生体验,这才是真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再如,对茶叶的消费营销,作为成功的企业家,他更是做足了功夫。茶叶的形与色,茶汤的香与味,沏茶的水量比、水温与时间,茶室的布置,茶器的鉴赏,张为国先生皆能结合不同的人生态度和饮者的个性特征,附之以精美的照片,进行审美的解释,进而来提升饮茶人的品位和修养。

    马克思曾经说过:“感觉通过自己的实践直接变成了理论家”(《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张为国先生对陕南茶业发展的执着精神,不仅提升了他的业务能力,成为国家一级评茶员和陕西省茶文化研究会会长,而且更进一步引发了他对茶道的哲学思考,从而将发展陕南乃至整个陕西茶产业的执着精神变成了自己毕生的人格价值追求。所以该书还有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茶道探索。茶道是茶文化的顶级体现,因为尽管在一杯水中飘动着一枚枚叶片,但细细地观察小小叶片的状态,安静聆听茶水的轻响,就仿佛回到了高山云雾之地,听到了林泉小溪之声,从而联想到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确定自己的人格价值。作为茶圣的陆羽,早年是弃婴,长大后学戏,得李太守发现后又弃伶从学,但又厌恶官场,酷爱茶艺,遂隐居苕溪(今浙江湖州),撰《茶经》三卷。他在饮茶中,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体悟到的茶之道在于“精行俭德”,其实这恰是陆羽价值人格的折射。作为大宋皇帝,宋徽宗赵佶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在《大观茶论》中写道,大宋开国以来,世代相承太平无事,人们生活安适和乐,物质充裕,因此茶之道在于“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冲澹间洁,韵高致静”,让人能摆脱物质财富羁绊,进入 “清和澹静”的人生至境。张为国先生则结合自己从事茶产业的人生选择和自己执着于发展陕西茶产业的从业经验,要从哲学上给予为何会这样做的一个思想根据,提出了茶之道在于“俭”“和”“寂”:俭,就是要远离名利荣华;和,就是要达成自我的身心之和、人际之间无争之和、人与自然友爱之和;寂,就是要达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禅境,是一种“没有伤感的枯淡”,也是一种“物我两忘的空寂”。

    总之,“文如其人”。读张为国的《茶人手记》,我们更能清晰地了解他的为人,他的事业和他的价值人格。

    (作者系陕西理工大学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汉中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