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魏“五子良将”之张辽画像

●蜀汉神勇武圣关羽画像
■ 杨仁宇/著
第十四回
张辽巡视遇关羽
滴血盟誓双结义
时势造英雄。汉末三国群雄逐鹿,战争不断,无数能臣猛将雨后春笋般地诞生于华夏这片土地,群星璀璨,人人居功至伟,个个英雄酒胆,正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每个人都是时代的主角。
是酒成就了英雄?还是英雄离不开酒事?总之,酒与英雄是共生俱来的综合体,缺一不可。时代的发展,战争的需求,以及频繁摩擦下各民族间的彼此学习、相互借鉴,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酿酒业随着铁血将士的鳞次栉比呈现出了发展的白热化,也演绎了许多酒壮英雄胆、英雄惜英雄的动人故事。
历朝历代杏花村酒一直名冠华夏、御酿天成,也定然是“把酒英雄”最具品味、最高规格、最显重视、最表尊重当之无愧之必须。
汉末三国时期,山西一南一北同期出过两位相惜互忠的股肱将军。一位是有“止啼”传说的曹魏“五子良将”之首的张辽,一位是英勇善战、义薄云天被后人尊为“武圣”的蜀汉良将关羽。两人虽阵营不同,但惺惺相惜,早已以酒盟誓,义结金兰。杏花村桑落酒便是他们滴血盟誓的见证。
张辽出生于并州雁门郡马邑县(今山西朔州朔城区一带),其家乡位于汉朝的北方边陲,人习戎马,畜牧於野。张辽出生时,塞外的胡人已经变得非常强盛。因此,张辽所在的雁门郡经常遭到胡人的杀掠洗劫。张辽自幼就经历了大量的边塞战乱,少年时便成为了一位雁门郡吏。由于张辽性格沉稳、恪尽职守、武力过人,深得并州刺史喜爱,遂召入晋阳任从事。
关羽,字云长,出生于河东郡解县(今山西运城盐湖区)一书香门第,由于其祖父经常研读《易经》、《春秋》等古典伦理书籍,关羽从小跟随习之,耳闻目染,养成了忠孝节义,礼贤爱民,不畏强权的品德情操。
23岁那年,因不忍见当地豪强荼毒百姓,残害人民,关羽替天行道一怒之下杀了18个恶霸,为躲避官府通缉,故而四处流亡,胡子长而不刮以掩饰。
一天, 关羽来到太原郡,见城墙上贴有通缉自己的画像,便随即朝自己的鼻子给了一掌,顿时鲜血直流,关羽把鼻血往脸上涂抹。这时,正好让巡查城门的张辽瞅了个正着,张辽速去盘查,只见这厮身长九尺,髯长二尺,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虽满面鲜血,但也盖不住那威风凛凛的气质,怎看都是正义之相,何成被通缉之徒?
张辽便没有惊动其他兵士,独自把关羽叫到了一旁。了解情况后,方才得知关羽是为除暴安良、伸张正义才犯下此事。张辽对关羽的遭遇深表同情,同时,也被关羽的忠肝义胆和正直无私深深感动。他决心要帮关羽度过危局,也愿意结交这位可以称得上是“志同道合”的兄弟。
在张辽的怂恿和庇佑下,他们来到了晋祠的周柏唐槐下,张辽取来一坛清香四溢的杏花村桑落酒和两只海碗,点了三柱高香,两人破指滴血进酒坛,冲了两海碗,便双手举起,双膝跪地,齐声曰:“苍天在上,周柏为证,吾两以酒起誓,滴血为盟,结为异姓兄弟,匡扶正义,拯救苍生,彼此帮扶,互不伤害,有渝此言,天人共戮!”誓毕,饮罢摔碗。
后张辽宴请关羽,两人觥筹交错,相见恨晚,就着杏花酒飘逸的芬芳,干了一碗又一碗。酒足饭饱之后,张辽还赠送了关羽一匹枣红战马,并送出太原郡大东门。作别后,关羽又踏上了流亡之旅。
关羽又经过几十天的颠沛流离,来到了刘备的家乡涿县,加入了刘备的军队。
后来,他们兄弟两各为其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次关羽被俘,曹操对他礼教有加,多亏张辽中间斡旋,他们践行了“彼此帮扶,互不伤害”的誓言。
流动的汾酒,在不断述说着英雄的故事;也因英雄的呈现,赋予了汾酒更丰富的人文情怀和文化内涵,使汾酒更有韵味。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分解。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