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4月04日 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贺知章:诗意的张狂与无处安放的柔软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杭州湘湖(白马湖)研究院.jpg


华东周刊 竹雪芹/文

 

唐朝天宝年间(744年)的春天,萧山湘湖南岸的一个村庄,迎来一位久别的老者。看似耄耋的背影,蕴含一颗柔软而多情的心。如果说,家乡是一个人人生跋涉的起点和终点,那么湘湖无疑是他一生魂牵梦萦的心灵港湾。

他和着朝露出发,品读家乡的每一滴水。

村民不知,这个心气平和的长者,曾拥有张狂的一生。他既是诗狂,也是书法狂,更是酒狂。杜甫曾评价他:“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这是个敢于在皇上面前无拘无束、谈笑风生,无欲无求的“老顽童”。

萧然山,山顶被云幔围裹,重现仙境。阳光穿透湖面,泛起清透的涟漪。在此番婉约与柔情中,当他再度挽起袖子,将手伸进家乡的湖水,触摸纤细的水草,外表豪迈狂放的他,内心已被融化。他独伫湖边,湖水映射的那个自己,悠悠晃动,随一湖碧波轻轻荡漾。而我们分明感受到,一股暖暖的温情,早已注入我们的血脉,自千年前一直传递至今。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诗句不仅充满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更是对自己热爱家乡、落叶归根坚定信念的印证。风吹着湖面,一阵阵波纹一路向北,像极了当年离开家乡,一路北上的自己。

结着夕阳晚归,乘着微微散开的酒意,面泛微红的他以诗为伴。“离别家乡岁月多,归来人事半消磨。”一瞬间,仿佛湖面的倒影,泄露不为人知的情愫。原来,这位身居高位的达官贵人,内心充满了普通人拥抱亲人、投入故乡怀抱的衷情。

时年86岁高龄的他,正式向玄宗皇帝李隆基请求还乡归隐。一时间,长安城东门的广场上,旌旗翻飞,锣鼓喧天。三杯御酒饮肚,身披御赐羽衣的他,流着泪,辞别繁华的长安。

李隆基写下一首《送贺秘监归会稽》,赐作惜别之礼,也就是这次惜别,终成永诀。

时隔五十余年再次回到家乡的他,面对家乡的变化忽然起了陌生感。他噙着热泪,颤抖着双手,既激动又伤感。岁月抹去了英俊的脸庞,时光如歌,留驻经典之余,已没有半点往日的影子。村里的孩子,不认识这个二十几岁就名满神州的大才子,笑问:“客从何处来?”受到此等情感刺激的他,写下了家喻户晓的诗歌《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一首短诗,却让一国人为之破防。在其离乡的五十余年的岁月里,他曾几次有回乡的念头,只因繁忙的公务而作罢。如今,他回来了,捐出了在京城的所有资产。

晚年的他,自号“四明狂客”,以此来追忆过往的豪情与霸气,内心却柔情似水。宋代诗人苏轼为其写下《四明狂客》一诗,说是世事皆尘埃,何必在意去向。而这位终身思念故乡的狂客,一心天真的期望,获皇上恩准,辞官还乡。可见他的回乡之路,并不一帆风顺。能做到思乡便归乡,有如此魄力和坚定信念之人,乃真性情。

他出生在唐高宗显庆四年,越州永兴县的贺家园,即今萧山湘湖南岸史家桥边的知章村。长辈为其取名“知章”,寓意知书达理,勤章治国,他的一生与名字非常的契合。他的童年,就在湘湖畔这个淳朴而平和的乡村中度过。在他离家的几十年中,对这里有着深厚情怀,促使他留下不少佳作。

熟悉的人,早已不复存在;所有记忆,皆已物是人非。多少透着些无奈和心酸,写尽了世间的万象与疾苦。虽然此时已经86岁,回到家乡的他,不到一年便去向更美的地方。虽终躲不过消香玉陨,却点燃了整个湘湖的灵动之光。

今天我们看到的贺家园全貌,早已不复当年那片江南村庄的样子,而是对知章村考古后翻修出来的模样。后人为了纪念他,还在边上修建了一所学校。这位晚年回归湘湖的老人,有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贺知章。

他的存在,成就了湘湖文化的灵魂。

【杭州湘湖(白马湖)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