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25日 星期五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努力创新引领 加快建设贸易强国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孙金秀


    建设贸易强国,是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一个重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要“推动货物贸易优化升级,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机制,发展数字贸易,加快建设贸易强国”。值得注意的是,与十九大报告相比,二十大报告多了“加快”二字,凸显了贸易强国的时代感和紧迫感。中国国有企业始终是经济全球化的支持者和推动者。新征程上,国有企业要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在贸易强国中要做较大的贡献。

从贸易大国

到贸易强国的迈进

    建设贸易强国,是赢得经济发展主动权、构建全新外贸竞争优势、提升国际经济地位的必然举措、也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和迫切要求。

    贸易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仅取得重大的经济发展成果,也深刻改写了世界经济和全球贸易格局。从1978-2021年,中国货物贸易总额从206.4亿美元提高到6.05万亿美元,年均增长约14%,在全球货物贸易中的排名由第29位跃升至第一位。四十余年砥砺前行,中国出口产品的质量档次和附加值不断提高,进口规模不断扩大,加工制造能力和产业体系的配套日益完善,愈来愈符合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给世界各国带来了物美价廉的中国商品以及开放的中国市场红利。

    我国虽然已经成为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大国,但还不是贸易强国。目前国内外学术界普遍认为,贸易强国的衡量标准主要是:一是贸易规模大,在全球贸易总量中位居前列;二是贸易结构优化,高附加值产品、技术密集型产品占主导地位,如高端装备、关键零部件、芯片、光刻机等中高端产品;三是国际市场竞争力强,具有一批知名跨国公司和国际品牌;四是人均GDP水平高;五是在国际经贸规则制定中具有主导地位。根据上述标准,国际公认的贸易强国主要包括美国、德国、日本、法国、韩国、英国、意大利等发达国家。与这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对外贸易在产业基础、创新能力、市场主体、国际经贸规则制定能力等方面还有差距,存在“大而不强”的问题。

    在当前形势下,新兴国家国企出现强劲增长与贸易扩张,以及通过一些深思熟虑的政策来支持它们的国有企业对外扩张,对我们带来了压力。几个基本上处于国际竞争的行业,包括自然资源、制造业和服务业,都有着较高的国家所有权比重。这些行业包括煤炭与褐煤的开采及采矿支持活动、土木工程、陆路运输与管道运输、原油与天然气开采、电信和金融服务等等。这些行业中的许多环节在国际供应链中扮演着重要的上下游角色。许多有着很高国企比例的行业是密集贸易型的。据估计,世界最大国有企业中的大约90%都至少有一个外国子公司。国有企业在国际活动中已经成为一个重要且不断增长的部分。国有部门在经济中占比紧随中国之后的阿联酋、俄罗斯、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沙特阿拉伯、印度和巴西,这些国家在其国内10家最大企业中平均至少有5家是国有企业,它们加起来占了全球商品贸易总额的大约20%。

提升贸易投资合作

质量和水平的重要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这一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新征程进一步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指明了前进方向。

    一是有利于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扩大我国经济发展的国际空间,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贸易高质量发展既能高效精准地配置全球资源,进口我国经济发展亟需的战略资源、先进技术、重要货物,以及研发设计、环境、金融等生产性服务,又能弥补国内供给短板,更好适应国内消费升级的趋势,还能促进我国对外贸易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升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二是有利于适应全球价值链分工新变化,获得更高的贸易利益,加快贸易强国建设。国际分工已经由产业间分工、产业内分工演进为产品内分工。在产品内国际分工中,国际贸易由以制成品贸易为主转向以中间品贸易为主;国际贸易利益由国家进出口规模决定转向由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决定,处于价值链高端则获得高收益,处于价值链低端则获得低收益。我国要更好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进而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关键举措就是要推动贸易高质量发展。

    三是有利于把握数字全球化的重大机遇,加快数字贸易发展。当前,数字技术的发展使数字经济呈现出新的特征,比如,数字化创新、数字化生产、数字化消费、数字化服务以及数字全球化。数字技术成为引发当代国际经贸规则重构、产业链供应链重组、国际商业模式重建、国际经贸格局重塑的关键因素。提升贸易数字化水平,在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协同发展中加快数字贸易发展,有利于我国抢占未来数字贸易发展的制高点。

    四是有利于积极应对国际环境复杂变化,巩固我国贸易大国的国际地位。贸易是连接各国利益的纽带。我国外贸产业基础雄厚,产业链供应链平稳运行,外贸企业创新能力、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不断增强,与全球市场的贸易往来更加紧密,这是加快建设贸易强国的坚实基础和信心之源。中国向着贸易强国不断迈进,不仅激活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巨大空间,也为全球开放合作、世界经济复苏注入新动能,为全球发展带来新的光明前程。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市场环境、需求环境、制度环境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从国际市场环境变化看,面对国际科技竞争加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挑战,我们需改变在国际市场过度依赖部分国家的状况,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从国际需求变化看,发达国家长期主导全球市场需求,我国面临发达国家高端挤压、发展中国家低端挤占等多重压力,需进一步优化商品结构,大力发展高质量、高技术、高附加价值产品出口,应对更为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

选准加快建设贸易强国的

着力点

    在当今世界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经济全球化遭遇“寒流”的背景下,中国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需要从多方面着手。

    一是推动货物贸易优化升级。提升货物出口附加值,逐渐摆脱生产制造和组装加工的环节,向研发设计、营销服务、品牌经营等环节攀升。着力打造品牌、质量、技术、服务新优势,推动产业链升级,优化贸易结构。要积极扩大进口,激发进口潜力,扩大优质消费品进口,扩大先进技术、重要设备、关键零部件进口,增加能源资源产品和国内紧缺农产品进口,促进贸易平衡发展。

    二是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机制。必须有序推进金融、电信、教育、文化、医疗等领域相关业务开放,进一步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限制,破除负面清单之外隐性准入壁垒,不断提升服务业开放水平。建立健全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促进服务要素跨境流动便利化,不断提高跨境服务贸易开放水平。

    三是持续推进服务贸易深层次改革。具体而言,要优化服务进出口结构,包括扩大研发设计、节能降碳、医疗等服务进口。扩大旅游、运输等传统服务出口,推动知识密集型服务出口,鼓励成熟产业化技术出口,推动知识产权、法律等专业服务走出去。

    四是大力发展数字贸易。一方面,稳步推进数字技术贸易,提升云计算服务、通信技术服务等数字技术贸易业态关键核心技术自主权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依托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打造数字贸易示范区,在数字服务市场准入、国际规制对接、跨境数据流动等方面先行先试,引领我国数字贸易蓬勃发展。

    五是提高开放标准,深度参与新的国际规则制定。中国要积极对接21世纪的贸易投资规则体系。通过自主扩大开放,对标CPTP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全面伙伴关系协定》)、DEPA(《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国际经贸规则,探索建立数字贸易标准体系。在国际标准化合作机制创新、重大项目落地、产业标准体系建立、合作交流平台构筑等方面,积极寻求突破。积极参与国际贸易新领域新业态国际规则和标准制定,在关键领域拥有话语权,为国际贸易治理改革积极贡献中国方案。 

    六是优化国内区域开放布局。东部沿海地区持续发挥开放引领作用,率先推动全方位高水平开放。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加快开放步伐,构建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促进沿海、内陆、沿边开放优势互补。统筹推进各类开放平台建设,打造开放层次更高、营商环境更优、辐射作用更强的开放新高地。完善自由贸易试验区布局,赋予其更大改革自主权,积极复制推广制度创新成果。

    七是深化国际经贸合作。创新国际经贸合作机制,维护和完善多边经济治理机制。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完善贸易畅通网络,构建内外联通、安全高效的贸易大通道。支持中欧班列发展,打造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积极推进数字丝绸之路建设,拓展丝路电商全球布局,建设“一带一路”电子商务大市场。

    八是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扩大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新征程上,可通过加快推进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和中国与以色列等自由贸易区谈判进程,加快推动与周边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建立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自由贸易区;与此同时,可通过积极推进加入CPTPP、DEPA等高标准自由贸易区协定,稳步推进亚太自由贸易区建设,加快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

    (作者为浙大城市学院教师、中国国资国企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