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17日 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北重集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最近,北重集团副总经理吴立新思考最多的是,面对信息化、智能化、无人化科技革命和军方竞争性采购新形势,如何提升北重集团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科技创新的章节,他画满了标注,报告中的很多话给他带来启发。

对于科技创新,兵器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刘石泉董事长强调,要坚持系统观念,加快构建科技创新体系,要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上持续发力。

北重集团深刻学习领会集团公司刘石泉董事长讲话精神,深刻认识科技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相互交织、相互支撑,需全面部署、全面推进,深刻认识到科技创新是确保公司“十四五”发展目标顺利实现的根本途径,是履行好强军首责、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下好“先手棋”,打好“组合拳”

北重集团重新构建统筹协调、梯次推进的更科学的科技管理组织体系,以任务为导向,对装备研究所、计量理化研究所、档案馆等科研单位提级管理,成立科技与信息化部、工艺技术研究所、装备泵阀国产化办公室、科研试制中心,形成1个科技管理部门+5个直属技术单位+1个直属保障单位”的全新科技体系架构,促使战斗力实现从“加法”到“乘法”的升级转换。

公司出台促进科技创新融合发展的科研管理、奖励、知识产权等配套政策,制修订公司《科研项目管理办法》《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知识产权管理办法》,新订《科技创新奖励办法》等一系列科技创新规章制度,逐步建立一套完整、规范、科学、操作性强的科技制度体系,实现科技创新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牵住“牛鼻子”,干出“新样子”

把党的二十大描绘的恢弘蓝图变成现实,需要公司突出科技引领、大力推进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聚焦“卡脖子”问题,在推动自主可控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上奋勇攀登。

北重集团在“特种液压泵阀技术、大尺度高温高强合金极端挤压制造技术”等2项技术列入集团公司原创技术策源地工作方案的基础上,围绕特种钢、特种液压泵阀等核心技术领域持续推进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

公司依托体系,强化科研资源统筹,集聚协同创新合力,把重点武器装备科研、国家重大项目等难题一次次 “征服”。持续加大自主研制P91P92G115Sanicro25等高端无缝钢管,保持国内领先技术水平,部分性能指标优于进口钢管。矿用车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国际化”发展方向,持续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进一步加大智能化、无人化、绿色化产品研发力度。

打好“主动仗”,建立“新机制”

公司坚持“走出去+引进来”,探索建立协同创新机制。以核心业务未来发展需求为牵引,以系统化推进产品产业建设为方向,进一步扩大合作范围,优化合作内容,持续推进产学研创新和跨领域战略合作,通过引进吸收再创新,力争在深化公司传统技术领域研究与创新、拓展市场领域方面开发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产品,实现可持续发展。

强国强军,关键在人。再宏伟的蓝图,再伟大的目标,最终都要依靠人才支撑。公司始终坚持高校引进、自身培养和联合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实行市场化薪酬激励机制,推进公司人才职业发展新路径,探索构建公司全系列纵向职业发展通道。制定科技人才建设体系方案,积极探索兵器特色的3N”核心骨干人才的中长期激励模式。

只有拥有拔尖创新人才的优势,才能在“实力派”面前立于不败之地。公司按照“人才聚集之地、事业发展之地、能力拓展之地、创新创效之地”建设思路,充分发挥南京研发中心区位资源优势,形成装备技术研究、人才培养、对外合作、成果转化和军民融合发展五大优势,打造北重集团南京研发中心高层次“人才飞地”,为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提供坚强支持。


建设“聚集地”,打造“新高地”

北重集团以武器装备现代化战略性需求、核心业务创新发展为导向,加强优质创新资源集聚,不断加强科技创新平台的能力建设,保持并持续做好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自治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自治区研究开发中心、自治区级企业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建设。

近年来,北重集团争取建设的1个内蒙古自治区企业重点实验室获自治区科技厅批准设立有效运行,牵头组建了兵器集团精密塑性成形工艺中心。

2021年,在兵器集团的领导下,北重集团大力实施自主可控专项工程,对创新推动装备用特种液压泵阀国产化工作作出顶层设计,针对特种液压泵阀的“卡脖子”问题,筹备组建了包含32个理事单位、25个成员单位的“兵器装备特种液压泵阀国产化攻关创新联合体”,为实现兵器装备特种泵阀国产化自主可控奠定基础。(郭新燕 孙岩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