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 蕾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在提出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的同时,提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这一要求,明确了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形势下,国有企业在做强做优做大时,要进一步加大与民营经济的合作,促进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发挥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产业链分工的各自优势,构建国民共进产业链新模式。
一、国企与民企都是建设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力量
党的十五大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确立为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党的十八大提出“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党的十九大把“两个毫不动摇”写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一系列论述,深刻地阐明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不是对立,而是有机统一的。作为公有制经济代表的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作为非公有制经济代表的民营企业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内在要素,是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两者在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征程中命运休戚相关。
(一)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16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时指出:“把公有制经济巩固好、发展好,同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是对立的,而是有机统一的。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应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而不是相互排斥、相互抵消。”这一重要讲话,不仅科学客观地说明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辩证统一关系,同时阐明了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承担着生产公共产品、建设重大工程项目、推动国家技术创新、保障国家安全等职责,肩负着优化产业结构、保障经济平稳运行、带动其他所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重任。民营企业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主体。进入新发展阶段,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使两者之间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二)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都是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1月召开的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使国有企业成为党和国家最可信赖的依靠力量,成为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决策部署的重要力量。”这一重要讲话,阐明了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处于核心地位。中央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所属的混合所有制企业户数占比分别超过70%和54%,中央企业在涉及国家安全和国计民生领域的营业收入占比超过70%。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10日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福建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指出,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落实鼓励引导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为各类所有制企业营造公平、透明、法治的发展环境,营造有利于企业家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帮助民营企业实现创新发展。这一重要言论,阐明了民营企业的特征、作用和重要性。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显著增强,已经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撑力量,具有“四五六七八九”的特征,即对外贸易占比超过40%,税收贡献超过50%,国民生产总值占比超过60%,技术创新和新产品研发占比超过70%,城镇就业超过80%,企业数量占比超过90%。
(三)国企和民企相互补充、协同发展。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中坚力量和重要力量,分别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压舱石”和“引擎”。国有企业重点布局于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产业,这些产业关系到国计民生、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如水电供应、公共交通、健康医疗、保险、银行、证券、电网电力、石油石化、国防军工、造币、航空航天等产业。民营企业主要分布在一般性竞争领域,许多民营企业成为众多竞争性行业的世界龙头和“专精特新”小巨人,极大地提升了中国的国际竞争力,是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中坚力量,它们主要分布在轻工、化工、机械制造等传统产业和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数字创意、科技创新服务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不同行业领域取长补短、相互补充、协同发展,共同支撑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共同把中国打造成为“世界工厂”。
(四)国企和民企相互合作、共同发展。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共同推动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第一,国有企业为民营企业提供基础设施和关键技术,携手发展。国有企业在资金投入大、回报周期长的产业进行基础技术研究、关键技术攻克、基础设施建设,为民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技术、人才、基础设施等产业基础。民营企业则在国有企业建立的产业基础上进行投资和发展,两者相互合作,共同实现国家产业政策和经济发展规划的要求。第二,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相互融合,共同发展。国有企业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促使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做大做强,最终实现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合作共赢。
二、国企民企在产业链中的分工与协同
2020年中国经济总量首次突破百万亿元大关,镌刻下中国经济里程碑式的伟大飞跃。中国式的发展奇迹离不开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产业链中的分工和协同。
(一)国有企业为许多产业链基础设施供给者,民营企业为基础设施使用者。国有企业成为产业链中的基础设施的主要提供者,而民营企业是基础设施的重要使用者。基础设施具有前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的特征,因此,国有企业在我国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发挥引领性、基础性作用。例如,国有企业提供电网,是电力的主要供应者,民营企业则从国网获得廉价的电力,降低了民企的成本,提高了民营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互为产业链关键技术的提供者和应用者。国有企业在关系国家安全的重大产业领域,发挥举国体制进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产业发展打下基础。例如国有企业是北斗卫星导航、大飞机等关键技术的提供者,而民营企业是技术的应用者。同样,民营企业在一些领域为国有企业提供关键先进技术,例如华为等高科技民营企业为三大国有电信企业提供世界领先的电信装备,使我国在通讯产业领域走上了世界领先的地位。
(三)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互为产业链中的上游和下游。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不同的产业领域互为上下游,形成了相互依赖的供求关系。在基础原材料产业领域,国有企业往往分布于产业链的上游,民营企业往往布局于中下游。例如,煤炭和石油领域。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民营企业则大多分布于产业链的上游,国有企业往往布局于中下游。例如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等产业。
(四)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互为产业链中的系统集成商和零部件提供商。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不同产业中互为系统集成商和零部件提供商,形成了完整的生态产业链。在公共基础设施和国防军工等领域,国有企业往往是中游系统集成商,而民营企业是主要的上游高质量零部件的提供者和下游应用者。例如,电信、战斗机、民航大飞机、艇船、核电等产业。而在部分战略性新产业领域,例如新能源汽车,民营企业是主要的系统集成商,部分国有企业成为原料和零部件供应商。
三、构建国民共进产业链新模式的思路
在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指引下,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需要构建国民共进产业链合作新模式,不断为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积蓄新动能。
(一)加强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创新合作,促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催生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和新业态。2022年2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上强调,要推动国有企业完善创新体系、增强创新能力、激发创新活力,促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提升国有企业原创技术需求牵引、源头供给、资源配置、转化应用能力,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前提,需要强化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创新的不同阶段的主体责任,进行阶段的专业化分工,在产学研用中协同创新,催生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和新业态。一方面,需要强化国有企业在基础研究阶段中作用;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民营企业有效对接市场的优势,与国有企业协同进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可实际推广、替代传统应用和形成市场力量的新技术。
(二)分类有序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推进国企和民企协同固、补、强、优产业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明确“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相互融合,有利于国有资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竞争力,有利于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分类有序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实现国民共进产业链的重要措施和手段,也是促进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合力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制度安排。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围绕“突出实业、聚焦主业、做精一业”的目标,从“进、退、整、合”四个方面改造国有企业,通过双向混改等多种方式实现国民合作,进行塑链、固链、补链、强链、优链,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三)搭建多样化平台,推进国企和民企共同打造产业生态链。平台建设在优化企业资源配置、国有企业改造、国有和民营企业融合中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按照“行业同链、资源共享、发展共促”的思路,实现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产业链上的有效互动、优势互补和深度合作。一是搭建“国投集团”运营平台和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强化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在共同孵化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中的合作。二是搭建“一行一链群”的专业化对接平台,促进要素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之间的有效流动,形成产业链上下游和跨行业融合的数字化生态体系。三是搭建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集聚。
(四)发挥国企“链长”作用,促进国企聚焦主责主业、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支撑和带动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央企业等国有企业要勇挑重担、敢打头阵,勇当原创技术的‘策源地’、现代产业链的‘链长’”。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巩固优势产业领先地位,在关系安全发展的领域加快补齐短板,提升战略性资源供应保障能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这一重要讲话、内容和要求,阐明了国有企业在共建产业链中的地位、作用、方向和要求,在国有企业的优势领域,国有企业要聚焦主业,聚焦主业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和前沿技术,“卡脖子”难题,从而真正成为产业链的链主,带动民营企业发展,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作者为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博士后,中国国资国企研究院特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