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13日 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新时代煤炭企业科技创新的实践与探索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许志伟

创新是企业实现高质量发的核心,技术创新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源泉。科技创新能力强,将为企业在经济发展中占据市场有利位置提供有力保障,是引领行业发展的关键,随着科技创新的不断发展,对传统的煤炭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课题、新的挑战,煤炭企业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构建全新的煤炭企业科技创新实践体系,从科技创新中寻求解决方案,打造新时代煤炭企业高质量发展新模式。

一、新时代煤炭企业科技创新的背景

(一)新时代煤炭企业科技创新体系不完善。当前,煤炭行业“碳中和”和高质量发展的双重压力,对煤炭企业科技创新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要求,在创新平台搭建、核心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运用等方面与企业高质量发展差距较大。与煤炭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求相比,当前科技创新实践体系还有存在一定的短板和不足的问题,科技创新实践体系结构不尽合理,缺乏对煤炭市场科技创新需求快速反应,未能充分发挥煤炭企业群众性科技创新的主体作用。

(二)新时代煤炭企业科技攻关能力较弱。新时代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需要科技创新解决方案,都需要增强科技创新这个第一动力。通过科技创新来推动煤炭企业与新技术、新产业的深度融合,促进煤炭企业由传统能源向绿色能源转变,是煤炭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目前以可视化远程遥控技术和智能化工况监控为代表特征的煤矿智能化建设技术研发刚刚起步,与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信息技术手段的融合不够,科技创新领域的“卡脖子”现象依然严峻。

(三)新时代煤炭企业科技创新人才缺乏。当前,煤炭行业正面临着新的高质量发展战略机遇期,科技创新工作也正由机械化矿井向智能型矿井转型关键期,促使矿井对科技人才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在矿井以经营效益为主要考核指标导向下,技术创新骨干力量向经济效益高的企业进行转移,高层次、高水平的科技人员流失较大。由于缺少系统性、规模性的人才培养规划,对科技创新人才引进、选拔、培养力度不够大,缺乏培养高精尖科技创新人才培育的环境和土壤,导致科技创新领军人物严重不足,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缺乏发展后劲。

山东能源枣矿集团田陈煤矿大力实施科技兴企、科技强企战略,以问题为导向,坚持抓创新就是抓发展,突出装备升级、科技创新,围绕“产学研用”创新链条,开展科技难题征集活动,运用“揭榜挂帅、联合攻坚”等机制,整合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创新人才教育培养,健全激励机制,汇聚全员创新强大合力,以全员创新催生矿井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二、新时代煤炭企业科技创新的做法   

(一)以顶层设计为代表的“层次化”科技创新模式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企业立足全局、面向未来的重大发展战略。田陈煤矿坚持抓创新就是抓发展,突出装备升级、管理创新、人才驱动,研究制订符合田陈实际的科技创新思路、转化路径和激励政策,以科技创新赋能矿井高质量发展。

1.新场景、新平台的“人无我有”。通过资源整合、全面调动、盘活全矿的创新人才、创新技术等资源,建设VR培训体验室、创客头脑风暴室、3D开发制作室、创客成果展示室“四室一体”的科技创新人才培育实践基地,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明确科技创新主攻方向,加快在产业创新、技术攻关、高水平平台搭建、创新绿色发展上实现新突破,从矿区“追随者”转变为“引领者”,实现创新人才跨专业互通、互联,将创客拢到一起搭建创新平台。

2.新模式、新系统的“人有我优”。以数据为驱动,以技术为依托,自主研发设计“智汇新动能创客联盟”物联网开放平台。平台具备创新信息发布、课题招募认领、创客基金申报、创新成果展示等功能,能够快速搜索想要查找的个人、团队、创意、成果等各类详细信息,实现了云盘资料共享,分组讨论研究、通知创新成果展示等功能,满足了交流互动,创意碰撞需求,初步形成了“信息互通、研讨协同、团队合作、互利共赢”的田陈特色科技创新体系。

3.新技术、新工艺的“人优我快”。坚持点线面结合,将科技创新工作做真、做实、做活。在“点”上,根据专业性质、单位特色、岗位特点,利用“UG模型设计+3D打印”为创客提供“奇思妙想→创意设计→概念模型→产品原型→小批量生产”服务流程,将成熟、有亮点、可体验的创新模型,通过集成展示的方式在体验馆呈现,打造全员创新、全方位创新、全覆盖创新的机制平台,让各个层面的“创客”呈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态势,激发职工想创新、能创新、敢创新,“人人争做创客”的导向愈加鲜明。

(二)以制度管理为代表的“机制化”科技创新模式

科技创新是企业做强做优的动力源泉,就要把科技创新摆在核心地位。田陈煤矿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聚焦重大问题,从制度上抓关键、补短板、强弱项、填空白,以新理念、新机制、新模式赋能企业向更高质量、更好效益加速转变。

1.完善创新调研机制。建立完善创新项目调研课题负责制,任命14名特约调研员,坚持“把问题变课题”的创新导向,充分调动职工群众头脑中的聪明才智,围绕矿井发展中心工作,根据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统一确定调研重点和下达调研任务,将调研课题直接分解落实到人,围绕重点调研课题,通过开展研讨会、笔会以及召开联席会议等形式,对调研课题进行联合调研,相互切磋,共同讨论。

2.建立项目运行申报机制。建立“1+3”智汇平台运行体系,科学定位汇聚新动能“创客联盟”及3个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运行功能,实行一个项目,一名项目负责人牵头,一个团队负责,一套实施方案管理的“四个一”工作机制,申报立项课题必须是员工在科学技术等方面确立的创新项目,必须通过“四个一”(开发一项新产品、创造一项新工艺、推广一项新技术、转化一项新成果)、青年“五小”(小发明、小革新、小改造、小设计、小建议)和QC活动等形式完成的项目。

3.建立创新评审发布机制。成立了矿井创新评审体系,每年举办一次创新成果发布会,通过召集相关专业部门进行项目发布。项目发布内容包含项目名称、项目介绍、创新背景、设计效果、试验数据等内容。创新评比会,各创新工作室每季度举办一次创新评比会,设立创新设计与科技创新两种奖项,每年度举办一次创新团队或个人发布会。

(三)以阵地布局为代表的“一体化”科技创新模式

田陈煤矿以1+3+46”科技创新阵地建设为契机,探索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田陈路径”,努力将田陈打造成原始创新高地、人才创新高地、高技能人才集聚高地。

1.发挥汇聚新动能“创客联盟”引领作用。以“智汇新动能” 创客联盟为引领,让职工以“创客”方式在集中研讨学习过程中思考,综合运用不同专业的理论,实现跨领域的融合。“智汇新动能”创客联盟在发展方向上从推动科技发展“小局”加速向服务创新驱动“大局”转变,在工作重心上,支持技术创新“小众”加速向服务企业发展创新“大众”的转变,让创新人才在联盟这个平台上施展才华、建功立业,真正把联盟建设成为矿井创新人才的创新、创业、创造乐土,并通过持续的深化“智汇”平台为核心,创新、创效、创客联动的“一核三创”模式,坚持平台共建同管、载体共谋同创、发展共抓同促,推动创新与生产之间的联动,实现矿井创新与矿井生产经营深度融合。

2.发挥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的传帮带作用。已建成的3个(王立国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褚福星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张福军劳模创新工作室)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充分发挥自身学习、培训交流、攻关创新职能的示范带头作用,面向工作现场,量化任务,细化职责,丰富形式,力求实效,积极推动采煤、掘进、机电、通防、洗运等重点专业形成一批有规模、设施全、规范化、有实效的技能高地、实训基地和技师园地。依托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为技能人才搭建培训基地,为职工学习新技能、掌握新技术、展示新才华提供更加广阔的平台。

3.发挥职工技术创新工作站自主创新作用。以区队、班组为依托,以一线技术工人为主体,全矿建立科技创新工作站46个,在煤电、机械、自动化等领域,以技术业务方面有专长、工作经验丰富、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技术骨干作为科技创新的核心,组建科技创新小组,以降低职工劳动强度,简化工作流程,实施技术改造为课题,打造一线创新平台,使创新工作站成为创新思路的来源、技术攻关的阵地、日常培训的学校。

(四)以“五小”创新为代表的“全员化”科技创新模式

田陈煤矿坚持高位推动,以激活员工技能潜力为关键,以完善员工创新体系为重点,构建了制度化、常态化联动格局,面向全体职工开展合理化建议和小革新、小发明、小改造、小设计、小建议等多形式的“五小”创新活动。

1.完善评审机制激发创新热情。紧紧围绕“保障安全、提高质量、降低成本、优化工艺、提升效益”等重点内容,常态化开展群众性“五小”科技创新活动,完善成果申报、评审、奖励、转化与推广的长效机制,对涌现的创新成果,组织评审委员会及相关单位人员,现场以创新人名字挂牌,现场交流创新成果,推广应用,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群众参与到创新创效活动中来。

2.明确“五小”创新的主攻方向。“五小”创新具有新颖性、先进性和实用性的小发明、小创造。重点围绕企业安全生产、改善劳动条件进行技术革新与改进的小成果,在设备改造、节能降耗、环境保护方面取得明显经济效益的小成果或操作方法。对产生较大影响或发挥较大作用的关键技术突破的项目重点推广,在经营管理方面创新并取得明显经济效益的小成果也属于创新范畴。

3.明确“五小”创新申报的范围。分采煤、掘进、机电、运输、通防、非煤等专业进行申报。申报的创新成果要突出成果的创新性和实用性,成果完成人应为基层一线职工或技术人员。要严格区别科技创新成果与群众性“五小”创新的差异性,注重智能开采、重大灾害治理、煤炭清洁利用等关键技术研发应用,探索“揭榜挂帅”“军令状”“悬赏制”等方式,集中突破一批重大技术瓶颈,力争在国家级科技奖项上实现新突破。

(五)以“名师带高徒”为代表的“技能化”科技创新模式

“名师带高徒”是田陈煤矿提升职工技能素质的一项传统工作。田陈煤矿大力弘扬劳模工匠精神,注重发挥张福军劳模创新工作室、王立国高技能创新工作室和褚福星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的优势,切实提高职工的技术水平,努力营造勤于拜师、乐于授徒、教学相长、人才辈出的浓厚氛围。

1.评选“名师”带动学习。健全管理、技术、技能“三通道”体系,制定了《“名师”优质课验收实施方案》,以专业为单位进行选拔评选,把各级部门表彰的高技能人才,包括获技能大师、首席技师、技术状元等荣誉称号的人员,以及具有技术特长或专业技能,并能解决技术难题等技能人才作为名师主体,为技能人才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到现场进一线开展名师大讲堂活动,达到了学用结合、学以致用、共同受益的效果。

2.“名师带徒”传承技能。通过手把手、面对面开展技术高手“传帮带”活动,营造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在关键、重点、技术含量较高的职业(工种)范围内,选拔、实施“名师带高徒”工作机制,对有工作热情、发展潜力的年轻技术工人进行“定向培养”,形成“名师带高徒”到“高徒变名师”再到“名师再带徒”的良性循环机制,缩短青工成长、成熟、成才的周期,积极培养新一代优秀技工。

3.创新“名师带徒”模式。实施“一师多徒”、“多师多徒”和多师一徒的新模式,因人而异制定培养方案,确定传帮带目标,进行口传心授、单独示范、实践指导,将标准化、规范化的动作展现在年轻技术工人面前,让年轻技术工人在实际操作培训中,不断掌握和巩固培训中所学的内容,促进业务技能的不断提高,定期召开座谈会、研讨会,了解青年技术人才的思想状况、业务实绩,广泛听取意见建议,及时改进帮教方式。

(六)以“三支队伍”为代表的“智能化”科技创新模式

尊重人才才能广聚人才,崇尚人才才会人才辈出。田陈煤矿积极营造尊重人才、求贤若渴的良好环境,把握大势、抢占先机,直面问题、迎难而上,勇于做栽树人、挖井人,让广大人才多出成果、出好成果,为矿井实现更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人才保障。

1.充分发挥大学生联合会的“聚才”作用。构建大学生创新工作小组,将大学生社团模式与企业人才培养模式相融合,以服务矿井生产和岗位成才创效相结合,帮助大学生发挥好科技创新意识,将技术创新与企业生产经营深度融合,以问题导向式、观摩触动式、开放互动式三种学习方式为内容的“1+3”大学生科技创新新模式,把岗位创新作为大学生的重要学习选题,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结合”,让大学生补齐技术上的“实践”短板。

2.充分发挥智能装备工程师“聚效”作用。构建智能装备工程师梯队建设体系,按照智能装备见习员、智能装备技术员、智能装备工程师、智能装备首席专家阶梯化培养模式,调动智能装备工程师在加快矿井智能化建设中的效能作用,严格落实田陈煤矿智能装备工程师“11411”培养措施,启动 智能装备工程师“蝶变计划”,对其成长结果进行定期公示予以奖励,最大限度调动智能工程师的积极性,实现“有效管理、全面培养、跟踪考核”的全过程培养,充分利用矿智能工程师人才优势,改变设备问题处理过度依赖厂家的局面,依托矿井5G技术,健全各类智能装备问题处理技术库,定期开展技术交流研讨会,多专业共同会诊带动全矿高技能人才培养,达到共同提升的目的,运用所掌握的技术知识带动矿井科技创新水平。

3.充分发挥专业尖兵团队的“聚智”作用。坚持“创新专业化、服务基层化、创新效益化”的原则,以组织小、骨干多、技能强、经验足为根本,围绕矿井生产实际和经营管理突发性问题,充分发挥尖兵团队经验足、问题清、反应快的优势,制定时间表、路线图,找准症结、对症下药,将各类问题消除在一线,化解在基层,开展各类常规性问题专家会诊、疑难杂症专项治理等技术交流活动,抱团协作,齐力攻坚,形成具有战斗力的刀尖,将自身优势无限放大,起到扩散带动作用,充分发挥自身技能优势,为矿井发展提供技能人才保障。

三、新时代煤炭企业科技创新的成效

(一)营造了科技创新的良好环境。通过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加快形成了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如今,田陈煤矿科技创新势头正劲,先后取得科技创新项目563余项、职工“五小”发明1196余项、解决生产技术难题616个、培育各类技术人才268名,累计创效0.98亿元。

(二)完善了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通过科技创新载体建设,推行“靶向”课题攻关活动,实现了矿井科技创新提档升级,培育了科技创新阵地集群,全面构建全员、全过程创新格局,营造了科技创新生态环境,激发了全员创新创造活力动力,科技创新的热潮,正在鲁南大地涌动。

(三)提升了数字化智能化生产水平。持续深化“双创”工作,注重科技成果转换,实现了生产、运输、洗选、发运等全过程数据自动采集和控制,数据实时同步,全面掌握矿井资源总储量、剩余储量、岩体分布、开采计划和年限等,综合利用率大幅提升。

(四)实现了矿井集约化无人化运行。构建了“透明化矿井”信息共享平台,通过指挥调度中心、皮带集控室、机运集控室、通防监控室等实现了实现采掘、运输、通防、机电、洗选、生产管理、安全保障等全过程智能化运行,促进了人力资源潜能不断释放,科技创新优势更加凸显。

(作者单位:山东能源枣矿集团田陈煤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