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赛星

农历五月,又名蒲月。据说这一称谓来自古代民间,人们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记得小时候,每逢五月五日端午节,我就起了个大早,每一次都是微熹初露,我便按照父亲的吩咐,挑着木桶,晃晃悠悠地,步行几里山路,穿越一片茂盛的楠竹林,到一个名字叫做水沟坑的山泉挑泉水。这种泉水,纯净澄澈,第一桶水,在端午节这一天具有特别的意义,村落里的老人谓之端阳水。我每次都会用木瓢舀满木桶,清清亮亮的山泉水,映照着天空的云彩和竹影婆娑,山色水光,别有一番情趣。脚步在山道上蹒跚,清水在木桶中晃动,上面浮动着几片偌大的包粽子专用的箬叶,泉水清澈,箬叶碧翠。饮用这样原生态的泉水,清心明目,益寿延年。
鄂南山里的端午节,除了传统的美味佳肴,就是小孩子期盼已久的、屡次吸引舌尖的米粽。说起山里的米粽,别有一番风味。在上个世纪80年代,随阳山里分田到户,那个时候,为了传统节日食物更加丰富,家家户户都在自家水田中种植糯谷,到了秋季,糯谷收割,这些食材是逢年过节用来做打年糕、打糍粑和包粽子用的。用山里糯米包的米粽,鲜糯可口,令人记忆犹新。
“樱桃桑葚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每一年的端午节来临,米粽又重新登场,成为山里人餐桌上的一道不可或缺的传统美食。山里人包粽子,一般会提前几天制作,以便馈赠亲友,有新媳妇的人家,还把这些送给娘家人。每一年的五月,山里人便忙活起来了。村里人挑着楠竹编织的箩筐,到春山林寻找箬竹,只有笔杆子粗细的箬竹,一般生长在滨水的小溪边,或者生长在比较潮湿的山坡路旁,海拔在300-1400米之间的地方。故乡大山里,有许许多多盛产箬竹的山地和沟渠。记得我小时候,经常跟在大人身后,来到春山林水沟坑。水沟坑属于小型瀑布较多的阴坡,盛产箬竹,这种四季常青的禾本科、箬竹属植物,竿高可达2米,最大直径7.5毫米;绿色的叶片酷似柳叶,只是比柳叶要阔大多了,毛笔大小的竹竿托举着小枝,小枝上长着2-4片碧绿的叶片,叶鞘紧密抱竿,叶缘生有细锯齿。我们每次都能够采摘一竹篮箬叶,满载而归。
有了包粽子的箬叶,母亲提前一个晚上,把糯米泡在大木盆里,待到米粒发酵至蓬松的状态,接下来就是用山里的特产楠竹笋干、板栗、老腊肉作馅料,再用清水洗过的箬叶包裹着馅料和糯米米粒,紧接着用棉线索缠绕几圈,一个金字塔形状的米粽就初具雏形。半天时间,米粽包好了,母亲还要把粽子放入杉木饭甑,放置在伙房的灶台上,用山柴火蒸煮至熟透了,香喷喷的米粽就可以出锅了,令人大快朵颐。
记得那一年的端午节,父亲在天刚刚蒙蒙亮的时候就起床了,首先在门窗上插上艾蒿,再把白色生石灰涂抹在墙根下,预防山里的虫蚁和蛇类。安排好这一切,父亲便一溜烟跑到离家五里外的小镇上,在肉摊上割几斤猪肉,到供销社打几斤酒,再到中药铺购买几包雄黄。回到家里,母亲已经张罗了一桌子饭菜。当然,除了大鱼大肉,山里人都非常稀罕的米粽,自然而然成为餐桌上的主角。我们一家人原本都不饮酒,可是到了端午节这一天,父亲破例端起酒壶,为我们兄弟姐妹筛酒,这酒不是一般的酒,是山里人家酿造的谷酒,看起来有些浑浊的谷酒中泡着雄黄,父亲把准备好的雄黄谷酒放在餐桌上,供一家人吃早餐饮用。端午节饮雄黄酒,据说是千百年来的古风俗,饮者可避“五毒”,且有益健康。喝完父亲配制的雄黄谷酒,父亲还特别叮嘱我们兄弟姐妹几个,要把剩余的药酒涂抹在腿上,或者裸露在外的手臂上,这样既可以预防山里的毒虫蛇蝎,又可以治疗蚊虫叮咬。
在五月五日端午节这一天,插野艾蒿,饮雄黄酒,也是一种风俗习惯的传承。山里人在吃过粽子,饮罢雄黄谷酒之后,经济条件较好的人家还要煮些鸡蛋、鸭蛋之类的禽蛋。除此之外,还要用自己家种的麦子磨成的面粉,做一蒸笼用红糖做馅料的包子,或者用面粉做一锅麦疙瘩,熬上一锅腊肉浓汤,配以等淡绿的葱花,村子里到处都散发着沁人心脾的麦香。据说这些传统食物可以保护孩子夏天不生疮,不头痛。小时候的我,对这些大山里的馈赠,当然是来者不拒,挨个儿品尝。童年时代的五月,山里野艾蒿的香味混合着粽子的香味,雄黄谷酒的香味,至今令人难忘。
鄂南的五月是忧伤的。每一年的端午节,人们要到大江大湖划龙舟,抛米粽。据《荆楚岁时记》:“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故并命舟楫以拯之。”此种舟即为龙舟。在鄂南地区,在崇阳县的隽水河,赤壁市的西凉湖,每年都举行一年一度的龙舟竞渡比赛活动,人们用这种方式来纪念屈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