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5月30日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死亡诗社》:一个死亡恐惧的悖论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3-1 3版补图.jpg

■ 游新


人是唯一知道自己必死的动物,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偷吃了智慧树的果实,自此知道了人类的有死性,因为知道自己的有死性、有限性,历史上一代又一代人为此付出全部的生命和毕生精力,只为了超越死亡。对死亡的恐惧使人无时无刻不在告诫自己:抓紧时间。正是死亡的恐惧驱使着人在一生中不断追逐自认为有意义的事情,人类历史的篇章就此开启。中国古代圣贤皆为“重于泰山”之死倾其一生,朱自清在《匆匆》里苦苦探寻如何在短暂的一生中留下一丝痕迹,而贝克尔在《死亡否定》中批判人因死的恐惧引发出的生的欲望。死亡恐惧既能促使人类抓紧时间、活出自我,也能衍生出欲望与虚无。文明的发展离不开死亡,文明作为一种“文饰”,是死亡恐惧的外在表现,而由死亡恐惧引发出的一系列文明现象,是否真的引领着人们逃离死亡呢?或者逃离死亡的这些努力只是一个悖论?

《死亡诗社》看似是一部充满浪漫主义激情的电影,其内核却是死亡恐惧。电影中所有的激情、浪漫、自由与个性都生发于人性最深处的秘密——对死亡的恐惧。当一位主张培养青年自由思想的基丁老师闯入传统、古板的学院,他为学生们上的第一堂课,是教会学生们意识到自己的必死性。“及时采撷你的花蕾,旧时光一去不回,今天尚在微笑的花朵,明日便在风中枯萎”,这是基丁老师让同学们念的第一首诗,他让同学们看着昔日同样年轻如今已逝的前辈照片,告诉他们“卡匹迪恩”(抓紧时间)。因为我们都是蛆虫的食物,有一天都会停止呼吸、变冷、死亡。他一遍又一遍地在同学们耳朵旁说:“卡匹迪恩”。他成功了,在他的“死亡教育”下,尼尔第一次违背父亲做出了离经叛道的事——成立死亡诗社,因哥哥是优秀毕业生而自卑的托德第一次在课堂上即兴创作出精彩的诗歌,诺克斯鼓起勇气向已有婚约的克丽丝表白,德尔顿甚至以死亡诗社的名义向学校建议招收女学生,学生们对家庭和学校做出一系列反抗,挑战传统和权威。正如死亡诗社每次聚会时朗诵的梭罗的诗——“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吸取生命中所有精华,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以免当我生命终结,发现自己从没有活过。”死亡诗社成员们的所有行动都是为了“吸取生命中所有精华”,在电影的最后,尼尔为了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甚至不惜以自杀的形式反抗父亲的专制。这一切都根源于故事的开始,基丁老师的死亡教育。因为意识到自己的有死性,一颗死亡恐惧的胚芽在尼尔、托德、德尔顿、诺克斯等人心中慢慢生长,因为对死亡的恐惧,更生出对生命的渴望,所以他们要“吸取生命中所有精华”。这给予他们勇气反抗权威、活出自我,但也导致欲望与虚无的膨胀,致使尼尔最后走向死亡。


反抗与批判

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有死性,便开始生出对死亡的恐惧。因为害怕死亡,所以更加珍惜当下的生命,追求生命的精华,力求让自己活得独特。活得独特的途径之一就是挣脱自出生起就绑在身上的束缚,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灌输给我们的传统和纪律。电影中威尔顿学院是一所享有盛誉的院校,它的四大支柱理念是传统、荣誉、纪律、优秀,在孩子们的眼中,这样一所学校却是“地狱”。尼尔的父亲将他送来这里并寄予厚望,希望他将来成为一名医生。在这个学校,老师和家长形成一种共谋,他们连同着开学仪式的旗帜上标示的“传统”一样,严格规定着孩子们的日常作息、学习生活,甚至是他们的人生职业。在基丁老师的“死亡教育”之前,尼尔甚至没有勇气提出与父亲不同的意见,孩子们像一群提线木偶,被家长、学校支配着,活得如同行尸走肉,因为他们生命里的每一个选择都是被选择。

基丁老师教会孩子们欣赏诗歌的第一步就是撕毁教材前言中关于“如何鉴赏诗歌”的“规则”,“不可撕毁书籍”是威尔顿学院的规矩,而孩子们撕毁教材的举动无疑是向传统和纪律发起挑战。“我们读诗写诗是因为我们是人类的一份子”,基丁老师不仅仅是在教孩子们诗歌,更准确地说,他在告诉孩子们什么是生命。“哦!自我,哦!生命。这些问题总在不停地出现,毫无信仰的人群川流不息,城市充斥着愚昧,生活在其中有什么意义?答案是,因为你的存在,因为生命和个体存在,因为伟大的戏剧在继续,因为你可以奉献一首诗”,当基丁老师问道,“你奉献的诗是什么?”,尼尔的眼睛发亮了。于是在死亡诗社第一次聚会时,他念了这样一首诗作为回应:“我决心已定要驶过夕阳尽头,尽管我们不再有昔日的伟力可以震天撼地,我们仍有着同样的英雄的心,时间和命运使它衰弱,但坚强意志仍在,让我们去奋斗、去探索、去发现,永不屈服。”这颗“英雄的心”也许是尼尔的自喻,长期受到父母严格限制的他似乎已经失去了反抗的勇气,但他下定决心不再屈服。尼尔的确开始探索寻找自己真正喜爱的事业,而不是遵循父亲的要求成为一名医生,当他发现演戏能带给他前所未有的快乐,他决定成为一名演员,他假借父亲之名写推荐信,不顾父亲的反对坚持出演《仲夏夜之梦》,在反抗失败后,永远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尼尔口中念出的这首诗戏剧般地成为了他的人生写照,仿佛在预示着他“永不屈服”的结局。


虚无与破碎

死亡的恐惧使孩子们前所未有地生出对生命的渴望,“汲取生命的所有精华,把一切非生命的都击溃”,死亡教育击溃了自出生起树立在孩子们心中的所有权威,打破规则、拒绝顺从,走出自己的步伐,他似乎成功打破了孩子们心中原本相信的东西,却没有给他们另一个可以相信的东西,这引起了欲望和虚无的膨胀。德尔顿为了建议学校招收女生,以一种近乎自杀袭击的冒险方式,在校刊上刊登了一篇文章,并在校长公开斥责此事时戏弄校长。他试图将两位并不喜爱诗歌的女性拉进死亡诗社,并用附有色情图片的报纸朗诵诗歌。如果说死亡的恐惧引发了尼尔对于崭新人生的渴望,那么死亡恐惧带给德尔顿的则是沉积在内心深处的欲望和对未来茫然不知所措的虚无。当基丁老师劝阻他,告诉他“这不是勇敢而是愚蠢”,他显得困惑不解,当基丁老师告诉他这样做他将失去很多机会时,他竟然反问:“什么机会?”很显然对德尔顿的死亡教育超出了基丁老师的预料,脱离了他的掌控范围。德尔顿并没有接受基丁老师“抓紧时间成就自己的诗篇”的理念,他只记得“我们都将停止呼吸、变冷、死亡”,对死亡的恐惧让他开始肆无忌惮地享乐纵欲,而不是思考未来。

也许不止德尔顿,尼尔的死也是基丁老师没想到的。尼尔直到最后都无法与父亲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只能以自杀的方式表现自己的反抗。托德认为是尼尔的父亲杀了他,而卡梅伦说是基丁老师杀了他。实际上是死亡恐惧杀了他。如果没有意识到自己终有一天会“停止呼吸、变冷、死亡”,他就不会意识到“抓紧时间”,也就不会意识到“写自己的诗篇”,那么他也许还听从父亲的话在房间里写着化学作业,而不是变成一具冰冷的尸体。


死亡恐惧的辩证法

死亡的恐惧可以让人珍惜当下,也可以让人在当下就毁灭,它像一个循环的辩证法。它的逻辑在于:意识到有死性——对死亡的恐惧——抓紧时间、追求意义/产生生的欲望——死于欲望。《死亡诗社》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个过程,因为意识到自己的有死性产生对死的恐惧,衍生出对生的欲望,正如死亡诗社每次聚会开头的诗:“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吸取生命中所有精华,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以免当我生命终结,发现自己从没有活过。”生的欲望可能包含尼尔的做自己热爱的事,也包括德尔顿对异性的情欲,他们都用一种激进的方式来获得这种欲望的实现,求而不得或得到太多都会带来生命的虚无,最终走向死亡。原本是为了追求更多的生命来躲避死亡,却恰恰使自己更快地走向死亡,这就是死亡恐惧的辩证法。

基丁老师将克服死亡恐惧的方式认定为“抓紧时间”“奉献自己的诗歌”“走自己的路”,他认为正是死亡的恐惧让人们成就一番事业,他打破孩子们心中的captain,却让自己成为孩子们新的captain。capital在电影中隐喻着一种对他人他物的崇拜,这种崇拜的内在心理机制其实是自我崇拜,“无论拜物还是拜偶像,最终不过是拜自己”。当孩子们都称他为captain时,一个新的“相信”已在孩子们心中发芽,只是这个“相信”从家长、学校等传统理念变成了一个人。否认前辈权威和家长制的学校管控类似于一种弑父行为,其目的也是为了使自己的创造合理化。基丁老师就是这样一个弑父者,他教学生撕毁书本上前辈教授的品鉴诗歌的方法,让孩子们冲破规矩站在课桌上讲话,引导学生迈出不同步的步伐,就是对于前辈权威的一种反抗和蔑视,也就是一种“弑父”行为,而这种“弑父”行为,逐渐确立起了他自身在孩子们心中的“新父亲”形象,他在孩子们的心中已经成长为一个新的权威者。如同《死亡否定》中所说的:“领袖把自己的孤独恐惧,投射给追随者。”基丁老师也将自己的死亡恐惧投射给孩子们。

亚当、夏娃在意识到自己的有死性以后,出于对死亡的恐惧,创造出了“腰群”这种文饰,这种文饰是第一个文明产物,也昭示了人类文明的属性——躲避死亡。电影中基丁老师所宣扬的偶像、浪漫、自由、激情何尝不是一种躲避死亡的“文饰”呢?这些躲避死亡的努力真的可以躲避死亡吗?电影的结局已经告诉我们答案,死亡恐惧的辩证法让恐惧死亡的人更快地走向死亡。(作者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20级文艺学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