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 立/文
托尔斯泰在他的名著《安娜·卡列尼娜》中有句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对于企业家而言,创业注定是一个艰辛的过程,创业失败的原因有许多种,但成功的理由,则只有一个:真诚面对。
浙江舜达伟业物资有限公司创始人桑张耿,常常要求自己真诚面对一切,他用属于自己的精彩,完成了从空白到富有的财富积累,从青涩到睿智的思想蜕变,不断开启着全新的人生。
自1995年涉足钢结构行业以来,桑张耿历经艰辛与沧桑。当时间的脚步跨越时空,10年前就退居二线的他,每天依旧会准点出现在公司,在失去往日热闹的办公室里泡上一盏茶,慢煮光阴,用最细的思量,整理自己经过的每一寸时光。
触摸钢结构世界
成就不一样的自己
回忆如潮水般漫过心头。
儿时的生活,桑张耿用了一个词来形容:穷苦。补缸补甏是桑家的家传手艺,桑张耿的父亲每天早出晚归,只为了让这个家能够支撑下去;而他的母亲,白天在田里劳作,晚上还要绣花边补贴家用。这一切,身为长子的桑张耿看在眼里。14岁那年,他决心为父母分担家庭生计,辍学回家,凭着自己掌握的手艺,在萧山供销社所属的酱菜厂谋得一个修补酱菜缸的活。
从学徒成长为师傅,又成为酱菜厂的销售人员,这一干,就是30年。
机缘巧合下,桑张耿遇到了人生中的“贵人”。在一次出差推销酱菜的途中,桑张耿结识了一位对钢结构行业比较懂行的长者,得知发达国家,大都用的是钢结构的厂房,不像国内还是以砖木为主,不管从建造时间上,还是建造空间上都落后一大截。
长者的一句“发达国家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让桑张耿看到了未来中国的城市建设发展方向。鲁迅先生曾说:“其实地上并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钢结构行业是个新兴行业,对桑张耿而言,更新,他需要闯出一条路来。此时的桑张耿尽管从商经验还不足,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他暗暗下定决心:离开酱菜厂,自己创业干。
拿着东拼西凑的50万,桑张耿租了2个加起来只有40平米的厂房,和镀锌板贸易打起了交道,一个真正属于桑张耿的时代已悄然开启。
创业伊始,国内生产镀锌板的原材料需要大规模进口,桑张耿每天起早贪黑,揣着汇票,上赴上海,下赶宁波。白天采购原材料,晚上马不停蹄地投入到生产加工中去,经常到晚上十一二点才休息。
“企业要想赢得好口碑,就必须踏踏实实经营,认认真真生产。我们凭诚信安身立命,做事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无论做人还是做事,诚信,都是桑张耿不可动摇的底线。
桑张耿曾谈下一笔100多万的订单,他非常高兴,这是他人生中第一笔大单。签下合同以后,桑张耿把抓信誉放在首位,每道工序,他都坚持制定高水平质量标准,并隔三差五检查产品质量。在发货前的一次检查中,桑张耿发现其中几套产品出了小问题,而这个小问题大家都认为微不足道。但追求精益求精、一心想打造诚信企业的桑张耿,毫不犹豫地销毁了这几套产品。这几套产品的销毁,导致无法按时、按量交货。桑张耿亲自赶到客户单位,十分诚挚地说明情况,在表示歉意的同时,主动作出了赔偿。此事虽然给企业带来了经济损失,但却赢得了客户的信赖和认可。
在桑张耿看来,按规则做事,才是最大的诚信。久而久之,靠着诚信经营和优质服务,桑张耿赢得了越来越多的客户的信赖,企业也因此实现了长足发展。
因为在乎,所以用心;因为不满足,所以不断前行。创业之初,因为受到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经验等诸多问题的约束,桑张耿选择先从创业成本相对不是太高的镀锌板贸易入手,把重点放在了“打地基”上。
但是,桑张耿始终没有忘却,钢结构行业才是自己心中真正的目标。长者的那句话时常会出现在脑海中,随着创业经验的不断积累,桑张耿想进入钢结构领域的愿望变得越来越强烈,而同样在萧然大地的杭萧钢构的转型、崛起,加之国家对钢结构行业出台的一系列扶持政策,让桑张耿意识到,无论是外部时机抑或内在因素都已成熟,他决定把握这次机会,将创业之路进入新的阶段:钢结构材料加工与贸易。
真正进入钢结构行业,桑张耿才发现,之前接触的只是皮毛,还有太多的未知数等待自己去解开。为此,桑张耿一心扑在技术研发、人才引进、开拓市场、管理创新上。
为了攻克技术难关,桑张耿不惜长途跋涉找专家请教;为了开拓市场,桑张耿的足迹遍布了大半个中国;为了引进人才,桑张耿常常三顾茅庐。就这样,他在钢结构领域越走越稳,越走越快。他一手创办的舜达伟业,终于发展成为集钢结构材料加工、贸易、配送于一体,在浙江、上海、安徽等地均设有分公司,净资产达3.5亿元的大型工贸企业。
言传身教诚之意
企业未来任重道远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桑张耿戴着的老花镜后隐藏的,是一双充满激情和希望的眼睛。在他心中,舜达重于一切,包括他自己。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性金融危机风暴,受产业链上游原材料价格波动的影响,舜达的销量直线下滑,一下子亏损了500多万元。这次惨痛的教训,让桑张耿明白了一个道理:企业不求做大,但必须做精做稳。“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桑张耿一直记得诗经里的这句话。
桑张耿的这种性格,不仅表现在自己身上,也同样表现在儿子桑炜身上。如今,公司业务由桑炜全权打理,企业的发展蒸蒸日上。“现在的客户中,知道他的人比我多。他的诚信度非常高,讲话做事说一不二,说到做到。有些方面,比如勤奋,比如好学,比如虚心,我认为他比我做得还要好。”
作为当初一起“打天下”的父子兵,桑张耿对桑炜的评价只有一个字:稳。这既是基因遗传,更是长期的言传身教。“子孙若如我,留财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增益其过。”在接受笔者采访的过程中,林则徐的这句话,桑张耿强调了多次。物质财产向来不是桑张耿看重的,他传承给儿子的,不是财产,而是财富。而这种财富,就是企业家精神。
“回头客才是我们的立身之本。而让回头客多的本质就是诚,这个诚是做事更是做人。”桑张耿经常教导桑炜,企业的事无小事,每一件事都要专注去做,日积月累才能厚积薄发。2000年开始,桑张耿将公司业务移交给桑炜,同时扮演起亦师亦父的角色,每日早出晚归,言传身教,耳提面命,“六七点钟到办公室,看看他今天要做什么事情,点拨一下,回来前还要看看他今天做了什么,有没有不到位的地方。”
父与子,有商有量,互相磨合,是领导和下属,也是并肩作战的战友。他们常常坐在一起交流沟通,偶尔也会发生争论,在桑张耿看来,父子之间争论是非常有必要的,“何谓磨合,磨了才会合;何谓争论,争到最后才会有结论。”现在,曾经唯他马首是瞻的儿子,已经可以独当一面。
随着儿子以及舜达的不断成长,桑张耿的期许也在增加。实现利润翻番,是他给儿子定下的目标。
如今,钢结构行业已经从新兴产业转变为传统产业,桑张耿是亲历者,也是佼佼者,不进则退的道理他比谁都懂。在绿色发展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主旋律的当下,作为碳排放大户的钢结构行业,面临不小的压力,但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早在几年前,儿子桑炜就提前布局,生产线全部采用英国、美国、意大利等国的数控技术和先进设备,并且使用中化鸿业等国内外优质涂料,最大限度减少损耗,实现绿色、节能、环保的效果。为此,他对儿子能否实现利润翻番的目标,充满了信心。
书林万卉同芳香
海量学识仰望星空
苦日子里浸泡过的人,所有的辛酸、苦难早已深深烙进了记忆的海洋,一滴水,激起波澜无数。早年辍学一直是桑张耿心中最大的遗憾,但他“扔掉”了书包,并没有放下书本,在资源贫乏的年代,他对文学求知欲如饥似渴,甚至将省吃俭用了大半年的“巨资”,买了人生第一本书,这本《青春之歌》至今让桑张耿记忆犹新。
那段时间,桑张耿书不离手,走路,吃饭,一有时间就抓紧看书,白天来不及看就利用晚上睡觉时间,依靠着煤油灯微弱的光亮,桑张耿都能看得“如痴如醉”。从这本书中,桑张耿明白了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也明白了人生因奋斗而升华,他也从书中找到了自己精神“归宿”。直到如今,桑张耿仍旧坚持睡前看两三小时书,这已然成为一种习惯。
这些年,桑张耿看了不少书,他坦言自己这辈子,唯一的爱好、唯一的奢侈、唯一的浪费便是买书。在桑张耿偌大的办公室里,你找不到任何奖牌和证书,仅和办公室有着一墙之隔的“藏书阁”内,百余平方米的空间,被书籍塞得满满当当,书架上分门别类地排满了各类书籍。过道边、角落里,一摞摞新到的藏本叠放着,尚未来得及归纳放置。桑张耿把自己收藏的一万多册书籍分为文、史、哲、理和地方志。而他收藏最多,翻得最多,熟烂于心还属地方志。
桑张耿是个喜欢旅游的人,用脚步丈量祖国的山川湖海,将足迹留在了世界各个角落:欧洲十五六个国家、土耳其、迪拜、秘鲁、阿根廷、柬埔寨、老挝……因为疫情,如今外出已不如往常方便,翻看重温地方志,就成了桑张耿心灵旅行的妙法。这座藏书室收纳的地方志,覆盖了浙江省所有县市,以及全中国大大小小2700多个县级以上区域。桑张耿或精读,或涉猎,早已在脑海描绘了一幅跨越地域、贯穿岁月的历史图景。
在桑张耿看来,地方志就如同一个浓缩版的历史博物馆,令他沉迷的不光是里面各种风土人情,人文历史,更是收获的过程。地方志除了极少数能在市场上买到,大部分都为二手。桑张耿获知浙江图书馆的“假日书市”有不少旧版地方志出售,书市只在周末开放。自此,每当周末,只要不出差,桑张耿都会去书市淘书,一来二去,他收书的事情就在卖家之间传开了,有不少卖家还会特地为他留书,有几位卖家甚至和桑张耿成了好友。桑张耿时不时会约上三五好友相约喝茶闲聊,以书会友,共同探讨人生深意。
在某种意义上说,桑张耿不是一个彻底的商人,他知道太多读书的事情,他的骨子底里有着太多的文化基因。他思维缜密,并非完全源于铅墨印刷的书本纸张,更多的是阅读和思考,一本书一个门道,他比任何人都善于总结,更能犀利地知道对错,洞察是非。
“回忆是一面镜子,让我们能够更好看清世界、参透生活、认识自己;回忆也是一位智者,同历史对话,能够更好地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桑张耿作为时代更替的亲历者,不仅是位企业家,有着浙商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尝遍千辛万苦的“四千”精神。也是位知识渊博、经验丰富的学者,书籍给予他一双纵览古今、洞察世事的眼睛和处变不惊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