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4月20日 星期三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布谷催春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陈赛星

1.jpg

  天气预报说有雨,果然不假,牛毛一样密集的春雨下了起来,缠缠绵绵。我在大山里蛰居了一个多星期,看到窗外湖山一体,白雾弥漫,如江南水墨画。我想外面的春景一定非常清新。与其蜗居在书斋里,还不如走出去看看。也许,在这美好的春光中,一定能够找到激发自己的创作灵感的素材。我决定出去我走出简朴的农居,独自沿着小河边漫步。

  我喜欢山里的潇潇春雨,撑着一把雨伞,漫步在天地之间,寻诗觅韵,是一件十分惬意的事情。漫天碧翠的竹海中,散落着几户人家,鸡鸣犬吠,恍若世外桃源。靠近村口的地方,有数十亩重重叠叠的梯田,水田间有披蓑戴笠的农人在犁田,扬起鞭子吆喝着,催赶着前头拉犁的老黄牛,生怕耽误了农时。在一片片水田里,有几个农人手把秧苗,低首弓背地在一兜一兜的插着稻秧。远处青黛的山林间,不时传出来的布谷鸟的清脆叫声,与那古老的水车不停地转动时,有节律的发出吱嘎吱嘎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宛如一曲农人的欢歌,一部山水交融的美妙交响乐章。

  在大山里的水稻田里集体插秧,这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童趣和记忆。山里人在自己家一亩三分地里忙碌着,兴许是为了解决吃饭问题,但更多的是为了心中固有的那份信念与希冀。因此,我向往着栽秧,视栽秧为乐事,看山间插秧劳动情景,我放下雨伞,也披蓑戴笠,挽起裤腿,下到水田中,左边手里抱着秧苗,右边手里把分好的秧苗一棵棵插进泥土里,五指把泥水中的变幻的云天击破。青嫩碧翠的秧苗,被五指打理得井然有序、整整齐齐。我想,要不了多久,这些秧苗发达的根系,会紧紧地握着泥土,在春风中疯长,到秋天一定是硕果累累。一边插秧,一边听中老年人讲述发生在大山里的故事,天南地北,古今中外,无奇不有。我想这就是生活中的素材。

  雨还在淅淅沥沥地下着,水稻田间的插秧的人也渐渐地多了起来。穿着透明雨衣的姑娘,个个都是插秧的行家里,为了鼓舞斗志,在田间唱起《为了谁》:泥巴裹满裤腿汗水湿透衣背,我不知道你是谁,我却知道你为了谁,为了谁为了秋的收获,为了春回大雁归,满腔热血唱出青春无悔……,姑娘的歌声在山间像百灵鸟一样悦耳动听,她站在水田里,是一道美丽的风景。插秧是件艰辛的活,一个上午时间,我已经累得腰酸背痛。但眼瞅着水田里一行行、齐刷刷、娇嫩嫩的绿色禾苗,我相信天道酬勤,在不久的将来,大自然会为我们的辛勤劳作给予最美好的馈赠。想到此处,口占一绝:

  怜我农家日日忙,受云卷雨漾晴光。

  耕牛犁出江南美,画中田家在插秧。

  沉酣于故乡的山水田园之乐,大半天的劳动时光飞快逝去。我觉得在田间稼穑和书斋中创作有异曲同工之妙。都需要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厚积薄发。我想我以前在大山里创作,利用三余时间读书写作,不得要领,作品也非常青涩。写好之后,只能与村中的老学究在冬天的火塘边围炉夜话了。后来,我从经历千年而历久不衰的四大名著《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以及国外的《巴黎圣母院》、《茶花女》等经典文学作品中发现。文学作品表达的是人性,而文学就是人学。明白了这些道理之后,我又开始拿起笔,开始了所谓的文学创作。深入烟雨江南,在故乡美丽的田园中,和农人一起参加劳动,感觉大自然中一切事物都是唯美的。在往后的日子里,我必将关注着乡亲们的喜怒哀乐,仔细观察着大山里的一草一木,收集着每一个感人的故事。有事无事,我都情不自禁地奔向田间,欣赏着庄稼的长势,或者伫立在陆水湖边,看那日夜奔流不息的美丽的河流注入浩瀚大湖,或者泛舟于烟波之上,于白发渔樵谈古论今,体验了苏东坡居士“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惬意生活。

  山居的日子,我仿佛重新找回久别的创作灵感与激情,找回了过去难以忘怀的时光,劳动的场面似曾相识的感觉油然而生。我尽情地享受着久违的快乐……大山里一个又一个的动人的乡愁故事,在我的生命中一次又一次地演绎。纵情在山水之间,美梦般的遐思将我缠绕,岂止是流连忘返这句成语所能表达。

  山里的布谷鸟又开始催春了,农人继续在水田间插秧。在田间地边,我看到了一棵棵的小草从泥土中探出头来,身体内似乎积蓄着一股无穷的力量。是呀!人到中年,看惯了人生冷暖,世态炎凉,一颗心日趋心平气和,再也不会有青年时代的浮躁而急功近利,文学创作和插秧一样,是一件苦事,我能够像苦行僧一样在道路上修行,更会像山里的农夫一样躬耕于田垄,踏踏实实,春种秋收,一步一个脚印,继续在迂曲艰涩的、无比漫长的文学路上刻苦耕作,我坚信在秋天到来的时候,一定会有更多意想不到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