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远在黄土高原的中原油田油气储运中心陕西天然气技术服务项目部传来好消息,该项目中标眉陇线、咸宝复线258千米的输气管道及6座输气站的技术服务项目,疫情期间拿到了一份“大礼包”,合同金额1700余万元,这标志着拓展西北市场又取得重要进展。
今年以来,面对外部市场服务价格偏低、人工成本较高等多种困难,再加上受疫情影响,给市场运营带来新的挑战,油气储运中心聚焦增收创效目标,全力拓展外部市场空间,做优做强市场规模,一季度,16个外部项目共计创收2253万元,其中山东国实项目人均单价增加了17.86%,国网榆济项目人均单价增加了21.95%,外部市场呈现出“多点开花”、蓬勃向上的发展势头。
优化资源配置
目标市场实现量效“双增长”
把资源用到最具潜力、最有效益的市场,这是今年储运中心针对外部市场作出的重要部署。
“我们在效益分析评估的基础上,将低无效市场人力、物力资源向高效市场流动,整体退出了西北采油业务和山西国化市场,优化调整了内蒙华屹、川东北等项目人员结构,每年可减亏3000余万元。”市场开发室主任邓侠说。
西北采油业务运行近15年,外闯市场人员最高可达500余人,市场规模较大,但由于服务价格偏低,一直处于亏损状态。自2019年开始,中心陆续撤出人员,与其终止合作,将人员向效益较好的广东、山东等项目分流。
全力拓展高端高效市场,不断延伸业务链条,是油气储运中心今年的战略目标。市场管理人员紧盯西气东输、沿海LNG外输管网等新兴目标市场,先后与广东管网、陕西天然气签订新增业务协议,预计年可增收1128万元。同时,积极推介管道完整性评价、金属管道缺陷检测、强直流干扰保护等成熟技术成果,目前与江西天然气、内蒙华屹达成初步合作意向。
截至目前,新增邢台实华、安平实华和四川销售3个外部项目,预计合同收入164万元。
提升管理效能
激活外部市场“一江春水”
开拓市场,最重要的是人才储备。
该中心加密人才培养密度,按照高端市场工艺和信息化要求,强化外出员工培训,采取“集中培训+线上教学”、技能比武等多种措施,一季度先后组织集输、管道和调剖等业务培训20余次,先后有600余人次取得了两个以上岗位资格证,提升了素质能力。
张小亮是山东天然气集输项目的员工,他目前拥有输气、巡线等3个岗位操作证。“无论分配到那个项目工作,我都不怕,因为咱有硬实力。”他笑着说。目前该项目部有三个以上技能操作证的员工占比90%以上,满足了市场需求。
为鼓励更多的员工走出去,中心组织全员收集市场需求信息,定期分析评估潜在的经营风险,划分项目等级,区分效益大小、员工收入高低,推行中心-项目部-个人三级指标分解,项目管理水平和创效能力不断提升。
陕西天然气项目部负责宝鸡市天然气输配供气业务,一直以来,实行现场目视化、资料规范化和生活军事化“三化”管理,并按照积分对员工进行考核,由于奖罚分明,最大限度激发了员工工作积极性,他们的干劲足了,项目的效益也越来越好。
“目前,我们外部市场覆盖全国21个省市,业务涉及采油、集输、管道等10余个项目,形成了以西北、东部和南部等三大市场为主力的发展格局,外部市场收入占全部收入的70%以上。”油气储运中心经理龚险峰说。
提供最优服务
打响品牌赢来更大发展空间
要想在外部市场站住阵脚,就必须有过硬的技术和一流的服务质量。
为打造优质专业服务商,油气储运中心开展以“强管理、强基础、强技能、强意识”为主要内容的“四强”提升行动,持续提高项目运营管理水平,通过打响“中原气服”品牌,赢得了业主的信赖。
山东天然气项目有300余名员工,他们不断提高服务意识,把甲方满意体现在工作细节中,与甲方实施“一体化”管理,工作学习不分家,互相取长补短,他们吃苦耐劳、敢打硬仗的作风,给甲方留下了深刻影响。
“中原气服员工作风和技术都很过硬,他们干活,我们特别放心。”一位甲方负责人这样评价。
行稳才能致远。今年以来,中心打破与甲方合作的局限性,除主打油气储运、原油处理等业务外,积极拓展业务范围,先后承接了内蒙探区采油技术服务、广东管道维护等多项业务。
与此同时,中心加强与应急救援、培训中心等兄弟单位之间的技术、人才协作,延伸油气技术服务业务链条,构建了合作共赢闯市场的新格局。(孔守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