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子牛 凌琳
1月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意见提出: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深入推进“万企兴万村”行动。然而,如何让企业深度参与乡村振兴战略,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湖南省株洲市攸县丫江桥镇华富村与长沙市攸县商会携手,在偏远山区村探索一条“三合一”共同发展的振兴之路。
龙向阳,攸县丫江桥镇华富村党委书记。2021年在村支两委换届中被推举担任村里“领头雁”。而他还有一个身份是长沙市攸县商会党支部书记、常务副会长。在长沙从商三十余年,回到家里挑起担子,摆在他面前最大的难题就是如何让村里富起来。他说:“怎么去振兴,我也在思考这件事。乡村振兴最主要的是产业振兴,但我们这个地方没有矿产资源,没有旅游资源,只能靠种养。”
华富村处于攸县与株洲渌口区交界的大山深处,是一个典型的山区村。今年春天,村里的几块稻田里搭起了丝瓜棚,对于一直种植水稻的村民们来说,这一改变让他们充满了期待。
攸县丫江桥镇华富村村民杨志新说:“我们在村里从来没有这样搞过,像我们村里这么偏僻的地方,根本没做过这样的项目,所以总是有点怀疑。希望我们村干部带头把这个事搞起来,赚了钱老百姓就满意。”
村里集体经济合作社今年与长沙市攸县商会合作,共同在村里种植白玉丝瓜。对于这种模式,村民心里既期待又忐忑。2021年,村支两委的六个工作人员带头出资,种植了几十亩辣椒,但以失败告终了。攸县丫江桥镇华富村党委副书记杨宗德说:“我们为什么考虑种辣椒呢,因为辣椒在湖南比较普遍,辣椒在本地家家户户都种,我们认为在我们这里种是一个优势。到外面考察了,但当时销路有问题,技术方面,季节也没把握好,迟了时间,头一遍苗当时没把握好,栽培的时间没把握好,影响了后面的产量。”
缺少资金、缺少渠道、缺少技术、缺少人才,村支两委的尝试遇到了乡村振兴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失败,并没有挫败勇气,龙向阳开始寻找破解之道,“不去摸索就没有机会,哪怕失败也尝试了,不去尝试永远没有机会。就像在长沙做生意找门面一样,这个门面今年亏本了,我就另外找个地方。总是等,只靠等是不可能的。”
资金、技术、人才、渠道、信息的匮乏好比一座座大山阻隔着一个山村想要振兴的梦想。在无数遍的思索中,龙向阳觉得他身后的长沙市攸县商会或许是一个突破口,“去年年底跟商会主要成员在一起,都是农村来的。因为我是第一个商会的常务副会长回村里当书记,他们也好奇问我到底在农村当书记怎么样,搞得可以吗,遇到什么困难没,我就提出了这个想法,就是产业振兴的事。”
长沙市攸县商会共有200余个攸县籍企业家入会。这些入会企业家中,从事超市零售业的企业家格外耀眼。据统计,攸县人开办的超市占据了湖南超市的半壁江山,最大的一家攸县籍超市仅在长沙一地年销售额就达2亿元。攸县丫江桥镇华富村党委书记龙向阳:“完全可以建生产基地,你像步步高它的生产基地就在常德、怀化,都有蔬菜基地,自己超市跟农户采购。比如我种黄瓜种五百亩,我们是以商会的名义跟村里集体经济和超市老板参与,这样发展速度可能要快一点。”
村里有土地有劳动力,商会有资金,企业有销售渠道,如果三者整合一起很容易形成共赢的模式,龙向阳与长沙市攸县商会一起谋划了一个构想,让企业放心大胆地融入乡村的产业中来。“如果介入到农户当中去,就对农户不熟悉,所以就换个模式,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商会+商会会员‘三合一’的模式,对人与人之间的了解就不要猜疑了。村里的集体经济合作社有镇里三资办监督,基本上不用考虑财务怎么监管这方面,最主要考虑产品能不能成功。”
“三合一”的模式在长沙市攸县商会中得到了积极响应,商定先期试种白玉丝瓜和香芋两种农产品。龙向阳说:“每一个产品的比例不一样,你像丝瓜一样,集体经济我要占70%,商会占15%,商会会员占15%,这个投资资金不是很大。我们的股份起码要占51%,再怎么稀释集体经济要占大头,我们要像企业一样绝对控股。”
今年开春之后,几十亩白玉丝瓜的瓜棚便搭建了起来,华富村的土地上也燃起了新的希望。杨宗德说:“第一在销路方面已经解决了,第二在资金的投入方面帮我们解决了大头,第三通过商会人员的资源,我们说乡村振兴要人才振兴,商会通过他们的资源,在好多技术方面帮我们来指导,给我们解决了这些问题。我们解决了当地的土地流转,把劳动力问题解决了就可以了。”
一直以来,民营非公企业广泛参与我国的经济建设,在今天的乡村振兴“战场”,也必须有效地组织引导他们深挖农村土地、环境、人力、产业、市场、文化等资源的多元价值和多重功能,实现多方共赢。攸县政协副主席、县工商联主席黎亚敏说:“原来从上一级的统战部门一直有一个号召,万企帮万村。从今年开始,国家叫万企兴万村,目的就是把这些民营企业、非公人士、非公经济人士也参与到我们的社会经济建设当中来,参与到乡村建设当中来。”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是有效衔接,从“万企帮万村”到“万企兴万村”是深化提升。华富村与长沙市攸县商会探索出来的“三合一”模式,也得到了湖南省工商联、长沙市工商联和攸县工商联的极力支持,这意味着一个由村集体经济与企业共建的新合作体将扬帆起航。
黎亚敏向记者介绍:“捐款只能解决暂时性的问题,说白了就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一些问题。乡村振兴属于国家层面的战略,他们也受到了一些启发,怎么样从根本上解决老百姓的问题,改善他们的一些生活状态,怎么样带动他们共同富裕。所以他们想出了这么一个点子,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既捐钱的同时还可以把产业放到攸县来,通过产业就可以解决就业,还可以带来技术,这样就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致富的问题。”
3月1日,攸县工商联与长沙市攸县商会举办“万企兴万村,助力建家乡”签约仪式,首批11个项目集中签约,华富村的蔬菜种植项目在列。如果在后期的实践中,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商会、企业三方能精诚协作,共赴前程,必定能在小山村有所作为。龙向阳说:“只要有高品种,他们说钱不是问题,包括我们有一个上市公司老板,攸县人,他也愿意投入农产品,我们对这个模式比较自信。”
签约仪式之后,有不少投资者与村里联系表示愿意参与进来,但龙向阳谢绝了,他想以稳求进,等今年的丝瓜和香芋成功了再扩大种植规模,“扩大面积的时候就要资金注入,那时候我有信心,作为投资者来说也有信心。把账目一摆就看得出,如果五百亩少了,我就搞一千亩,开头搞我就没有把握,现在钱不是问题,如果不通过这个模式搞,钱是最大的问题。”
让企业“愿意来、进得去、留得住”是乡村产业振兴的先决条件,也是破解农村目前资金、人才、技术、渠道匮乏的最好途径。期待华富村走出属于自己的振兴之路,也期待更多的企业和力量汇聚到乡村振兴战场上,与渴望更好未来的村庄一起在攸州大地奏出美丽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