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1日,正值全国人民的除夕之夜,内蒙古乌拉特后旗在西伯利亚寒流的波及下,呈现出一派“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此时,地处边境线的中原油田油气储运中心内蒙古查干项目部的三名巡井工人,正打算巡检完油井回到驻地享用年夜饭时,意10-5油井突发生产异常,炉头和抽油杆的上下运行不同步了。
异常就是命令,为了新年开好局,保障产量,杨占平、吴安喜、刘小辉高效分工紧密配合,汇报到项目部,并分析确认为井筒油稠、结蜡等原因,导致抽油泵滞后。为此立即联系罐车给该井进行热水洗井,争分夺秒与时间赛跑,接管线、切换流程等操作都是一气呵成。在零下20多摄氏度的环境下,夜晚里,大家干的口中呼出团团白色呵气,终于经过四个小时的鏖战,意10-5井恢复了正常。大家回到驻地时已是21点钟了,虽然是吃了一场迟到的年夜饭,但心里是舒心的、自豪的。
石油工人就是这样,工作性质决定“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是我的家”,需要在偏远的边疆有耐得住寂寞的定力,也需要有吃得了苦头的毅力,把“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当成一种使命与自豪。
乌拉特的风雪更能凸显边境线上采油工人的毅力和连续作战的能力。农历大年初一,值班工人吴安喜、刘小辉迎着新年的晨曦和阵阵寒风再次出发了。当他俩巡检到意10-4井处,发现井口盘根有渗漏现象,原油已流到了采油树上。这可是口相对高产的油井啊,于是他们抓紧时间清洁井口,随后又及时将盘根更换掉,充分参加油田“收官起步百日安全活动”,以保障该井的HSE管理水平不滑坡。
内蒙古查干项目部共管理着这片沙漠里的11口油井,在这场寒流中,2月3日,意-23、意16-17、意10-5井被大雪覆盖,为了对它们精确计量产量,杨占平他们迎风爬上单井高架罐,用穿着棉衣的手臂拂去罐上的积雪,小心翼翼地测量液面,在凛冽的寒风中彰显出石油工人的坚强和执着。
“石油工人的春节就是这样度过的,不惧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环境的艰苦,在‘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的北方大地,用实际行动来传承苦干实干、三老四严的石油精神,弘扬求真务实、精细严谨、家国情怀的石化传统。”2月5日,油气储运中心党委书记、副经理任孟坤讲道。(许颖 冯昕 范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