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后,在他出版的一本专著里写着这么一句话:最刻骨铭心的事:被裁员工离你而去又未加谴责于你。
不能说王建明对1995年玉柴从高潮跌入低谷没有一点预见。早在1994年8月11日,面对由于国家的宏观调控自5月以来各类汽车的销售已呈逐月下降之势,王建明要总经理班子注意:“以玉柴现在的规模和场地,如果出现产大于销,一天的存量就可以阻塞全部交通,两天的存量就是漫山遍野,使人恶梦丛生。综合概括营销态势是:有优势,但不多;有市场,要靠拼抢;有危险,但是可以避免;千钧一发系质量,化险为夷靠服务。”他强调指出:“服务责任虚脱、工艺纪律松散、均衡生产屡屡踩空,这三大弊端是玉柴抵御市场滑坡的主要障碍,是把玉柴拖向衰亡,拖向深渊的三大逆流,必须整治。”
1994年10月8日,针对宏观调控力度持续加强后的市场萎缩,王建明再次提醒玉柴管理层:“对制造能力要致力于提高,恪守于现实,辨证于形式。”
1995年新年钟声敲响的时候,王建明进一步剖析:1994年营销成果对应的是日趋严重的市场疲软,管理进步对应的是顽固落后的传统与弊端,发展成就对应的是重重逆境和障碍。他特别告诫:新年如何?从走势看,形势更严峻,挑战更严重,竞争更激烈,如果以挑战和竞争的激烈程度区分顺逆境,则应看到顺境发展,我昌彼亦盛;逆境发展,彼昌我会亡。
今天重读王建明这些讲话,不知玉柴管理层是何感想,可读者有理由这样认为:如果当时总经理班子深刻领会王建明的提醒和担忧,也许玉柴后来就不会有低潮,企业就有可能避过了下岗浪潮的冲击。
二
1996年的春天来得特别迟,西南边陲的玉林饱受了倒春寒的袭击。连绵不断的冷雨持续了二十多天,仍然没有停下来的迹象,阴沉的天空宛如目下玉柴人的心情。但王建明感到刺骨的寒冷并不是来自严冬将尽的肆虐,而是玉柴面临的危机。
巨大的压力首先来自外方。当玉柴赚钱的时候股东是不干预的,如今企业遇到了困难他就要收缩。股东代表向王建明提出了三不准:不准做6112,不准做四缸机,不准提高技术人员待遇。
玉柴顿时面临严重的抉择。一方面人才开始流失,再不提高技术人员的待遇除了玉林本乡的科技人员外省外乡的可能就离开了;不生产6112,不生产四缸机,玉柴每年只生产3、4万台柴油机最后的结果是亏本或平本,这个厂就垮了。另一方面不照股东代表的意旨行事结果是什么,王建明十分清楚。于是,王建明开始了一个很长的与股东摆事实讲道理的过程,从1996年讲到1999年,他多么希望能通过活生生的事实,使股东明白玉柴的现状,看清企业的发展方向,支持他的决策啊!但是这些专事金融与财务的股东对重工业的产品一无所知,对中国国情的熟悉等于零,道理怎么能和他讲得清呢?
他们不知道新产品的开发万分艰难,他们不知道人才已开始流失,他们不知道这样做会把企业推向深渊。
一意孤行的股东代表对玉柴实行了全面的管理控制。
十二道金牌催逼王建明,股东向他发出了最后通牒。
玉柴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
不能再等了!1999年9月,王建明毅然决定:玉柴无限期停止召开董事会。
这是一个石破天惊的决定!
王建明在采取这个决策之前,他曾经想过什么呢?
他想过这是一个命运的赌注吗?他想过结果吗?他想过个人面临巨大的风险吗?想过,他当然想过。“有一段时间我所做的可能被人承认,可能不被人承认,个人收入当然是丢掉了。”他说。
但他想得更多的是,玉柴经过千辛万苦好不容易才走到今天,如果他迁就了外方,结果是技术骨干都走了,企业重新陷入半死不活的状况,最后导致关门倒闭,工人失业,四处流浪——这种局面是他无论如何不愿看到的,这是他宁可用自已的身体去堵枪眼都要阻止发生的事情。也许是这些,使他以惊人的胆略和气魄,下达了使外方目瞪口呆的决定。
“在当时,看不到一点希望的曙光。”三年后王建明对笔者坦露描述了当时的前景。不出所料,年底股东就停止了王建明年薪的发放。至今玉柴没有几人知道,从那时候开始,许多车间工人平均月收入已高于这个中国最大的内燃机生产基地的董事长。
环境越来越险恶,与股东的沟通也似乎越来越困难。
1999年10月,股东在境外召开了一次特别会议,王建明应邀参加。会外股东一位代表提出给他一大笔钱,条件是要他以退位的方式服从“三不准”。
多么丰厚的待遇,多么巨大的诱惑!如果你为钱而生,如果你为钱而来,如果你为钱而活,如果你为钱而终,这笔巨款应该是足以让人动心了。
然而,王建明的心像秋水一样平静。因为他投身企业既不是为了成为千万富翁,也不是为了养老送终,他是为着振兴民族工业而来的,眼下他只有一个心念,那就是为玉柴争得一个生存和发展的空间。“退位是可以的,但是要在真正的大多数股东都认为是合适的时候.否则不管你们给多少钱我也不会退,玉柴从高潮到滑落是在我任期内发生的,我最清楚如何才能再现更大的高潮。请你们记住:对于我今天所坚持的东西你们很快就会理解的,因为它不仅符合职工的利益,不仅符合中国国家股股东的利益,而且它完全符合你们的中长期利益.”他的回答既简单又明晰。
在历史的长河里,为了理想,为了大众的利益,为了祖国的繁荣和富强,随时都准备献出自已的一切直至生命的中华儿女,都有一颗赤诚的心——中国心!
这颗心,是任何价钱都收买不到的。那一位并不能真正代表股东利益的股东代表在王建明跟前栽了一个跟斗。
这位代表并不甘心,事后又以一纸状书把王建明告到中国外经贸部,外经贸部闻讯立即派员下来调查。
三
玉柴正值多事之秋,一个又一个意想不到的事件接踵而来。
首先发生的是吴民勤案件。吴民勤原是玉柴股司副总经理兼销售公司经理,后来担任玉柴集团公司总经理。他在任职期间贪污受贿,大肆侵吞企业财产。王建明得到汇报以后十分震惊和痛心。
当初吴民勤任职时,王建明曾经提醒他:拒腐蚀,永不沾;初犯并出现传闻时王建明曾经告诫他:我不信传闻,我信任你,你可以一如既往努力工作.但是你如果欺骗我,吞了不义之财,那你就一定会连不义之财带自己的血一起吐出来.
可是吴民勤置若罔闻,确实已经跌入深坑,怎么办?
吴民勤危害企业已至犯罪,王建明态度极其明确:断然不能姑息放纵.此意一下,很多同事担心:从常情常理推断,企业法人代表与企业销售负责人无论是公务还是私交一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打击吴民勤会不会牵涉到王建明?这个问题实际上是一场对王建明全面,严峻地考核!三年过去了,吴民勤已从毒草化作了肥料。在王建明最需要集中精力再现玉柴新的发展高潮的同时他坦然,顺利地通过了这场考核。
吴民勤案件还在审查之中,另一个棘手问题又摆到了王建明桌面,那就是股司总经理和党委书记的陆续调整。
玉柴股司原总经理是王建明亲手从工艺员到车间主任到副厂长到总经理一步步培养起来的优秀干部,在玉柴的外延扩张期工作成效显著,但在企业提高内涵的成长阶段工作适应能力不够,怎么办?是重事业还是重情谊?在需要割舍的时候能不能割舍?王建明是一个重感情的人,但偏偏需要直面,需要抉择。
(此文系本报整理,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