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07日 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荷兰建筑师:中国的营商环境正变得越来越好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约翰·范德沃特(John van de Water)简介:

  2004——至今,荷兰NEXT建筑事务所设计总监,国际注册建筑师。2003年毕业于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获硕士学位。2006年至2007年任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研究生导师。出版作品:《大都市的印象-城市的未来》,《如何扎根中国》,《你不能改变中国,中国会改变你》等。

1.jpg

  ■ 《中国营商环境》全媒体记者 薛京

  近日,广州荔湾和佛山南海两区共同举办“广佛新城·科创智谷——广佛融合示范区规划”研讨会,提出在广佛“1+4”高质量融合发展试验区基础上,积极开展深化合作,在两地接壤的边界咬合地区划定70平方公里范围共建广佛新城。

  荷兰著名建筑师事务所NEXT Architects创始人约翰·范德沃特(John van de Water)在会议上表示:“广州与佛山所处的珠江三角洲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这些岭南文化资源可以让两个城市更好地融合在一起,也会运用到我们的设计中。”

  “每个设计都是在中西方文化冲突中产生的,但结果都比较好”

  “我第一次来北京是在1999年,那时首都机场二号航站楼才刚刚建成。”说起北京的迅猛发展,约翰·范德沃特感慨万千。2004年,他在北京创建了自己的建筑师事务所后,就留在了中国。

  约翰的建筑师事务所具有显而易见的现代欧式风格,尤其是进门处,用青砖堆垒出的凹凸有致的湖面状墙壁匠心独运,办公室里充盈着浓郁的咖啡香气,约翰待客用的却是福建的功夫茶具和泛着玲珑光泽的绿茶。

  “旧的不去,新的不来。”这句谚语是约翰说得最好的一句中文,他认为只有放下自身固有的观念,才能理解和吸收中国的文化,跟上中国崛起的步伐。

  “我的每个设计都是在中西方文化的各种冲突中产生的,但结果又都比较好。”约翰沉静地叙述着,金黄色的卷发随着他的手势微微跃动,显然,对如何扎根中国,如何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中自处,他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中国不少建设项目周期短,留给设计师的时间非常少,“别的事务所一直很不适应这种快节奏,但我们比较适应了,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机会。”约翰说,在荷兰,做一个普通幼儿园的设计也需要六至七年的时间,荷兰的一些建筑师在接到来自中国的设计邀请时,会给中方发过来一个冗长的周期计划表,“而我们看到这个计划表,感到非常不可思议,这样的速度怎么在中国做成事情?”

  “我们和其他国外的事务所不一样,他们的办事方式,有点像开着飞机,不停地向下投掷包裹,这个设计投到中国,那个设计投到其他国家,而他们自己却从来没有落过地,一直在上面飞。”约翰形象地比喻说:“做完一个设计后,他们甚至搞不清楚这个建筑是在中国的哪个省哪个市,而我们就一直在做一些能扎根中国的建筑。”

  1999年,国家大剧院的设计刚刚完成。“从我的角度看,这个设计是不错的。但是,清华大学的教授们却认为,从中国人的角度看,这不是一个好的设计。”

  这种中西方之间的认知差异让约翰感到非常有趣,数年在中国的实践让他得出结论:“中国正在日新月异飞速发展,同时,其背后又承载着五千年纷繁复杂的厚重历史,让这样背景下的中国人接受自己的设计,就必须扎根中国。”

  “要想扎根中国,必须放弃原有的自我”

  中国建筑师王澍获得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奖后,约翰表示:“我非常高兴中国人能获得这个奖项。中国各个城市发展得如此之快,和很多中国建筑师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但国外对这一点并不了解,王澍的获奖就是向世界宣示,中国建筑师这个群体也是非常强大的。”

  他认为,王澍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不追逐潮流,而坚持使用很乡土、很传统的元素设计一些地域性建筑,“他把焦点放在这个上面,做跟传统文化和经济现实有关联的设计。”

  说到和国内建筑师的区别,约翰一边指指头,一边又拍拍胸口,笑着说:“国外建筑师在进行设计时比较专一,就是单一地进行‘设计’。但国内建筑师除此之外,还需要知道甲方心里在想什么。”

  约翰认识到这一点用了四、五年的时间。“甲方的想法会变,经常变,你往前每迈一步,就需要请甲方过来看一看,及时了解甲方的思路,以确定自己是否跑偏了,然后再迈下一步,否则就会做许多无用功。这要求设计师具有很强的弹性。”

  “要想扎根中国,必须放弃原有的自我,但我又很难变成一个彻底的中国建筑师,我现在所担当的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角色。”约翰指了指墙上张贴的一幅设计作品效果图,“我们设计的建筑,表面上看是一种抽象的图形,但实际上都包含了与甲方心理上的某种对应与契合。”

  “所有的事情都变了”

  说到和初来中国时相比,对中国今天的印象时,约翰大声说:“所有的事情都变了!”

  “22年前,中国房地产尚在起步阶段,各方面的限制比较严格,而现在限制会小很多。”约翰说:“那时候,甲方还不够自信,外国建筑师的生存比较容易,设计很容易被接受。现在甲方更自信了,更有批评意识了,这种时候你的设计相对就不容易获得他的认可。但这是一件好事,能让你更努力地把设计做好。”

  约翰认为,在进行设计时,不应单向度地仅仅从建筑的角度去考虑,而应该从社会、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去综合考量。“建筑师拿到一个项目后,它的地理位置,跟城市的关系等等,会牵涉到各行各业,各个层面。现在人到达一个地方非常容易,人到了以后,会把观点带过去,和当地的文化形成某种程度的融合和共生,我们事务所比较细致的研究内容就是,我们每到一个城市,都会拍摄当地人群的行为图像,目的就是看城市之间的差异化到底有多大。我们最后发现:整个世界的趋同性越来越强。因此,建筑师的使命应该是如何让这个城市不一样,让它具有独特的个性。”

  约翰用他的大手端起小巧的茶杯呷了一口茶,显然,在他标榜的“跨文化设计”理念中,他原有的文化属性正在悄然减退,而他的饱含中国元素的设计所展现出的个性却日益丰沛起来。

  约翰踌躇满志地说,作为一位企业家,感到中国的营商环境正在变得越来越好。“我们所有人的感觉是,中国标准逐渐与国际标准接轨,如商业标准,税收标准等。所以这是一件好事。这样,对于想进入中国市场的企业来说,更加容易和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