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伊楠
小微企业抵抗风险能力弱,一旦由于主观经营不善或客观不可抗力,经济衰落重新振兴的贷款需求,常常被虚假信息所掩盖。无论需要程度多么严重,亦无论渴求愿望多么强烈,按现行规定都不予放贷或按统计均已获贷的状况,就是小微企业的隐性贷款难困境。要极大关注这种小微企业隐性贷款难。
小微企业一个生产经营季常规申领贷款,紧急需要时特殊申请贷款,所谓隐性贷款难主要呈现为以下状况:一是按规不具备担保和还贷条件,理所当然不放贷。二是即便由于遭遇变故或经营不善,前贷无力清结当然不能贷款。三是贷款总额或与中小企业一并统计,农户贷款额度和户均覆盖面表明良好,小微企业贷款实际获得状况被忽略。相对于“中小企业”,小微企业在普惠金融中,首贷、续贷和增贷,往往被忽略、挤占和搁置,机会和额度极易被“中小企业”挤占甚至抢先。小微企业自身的需要、诉求特别是贷款渴望,往往在统计学意义上被“中小企业”所覆盖和所代表。着力缓解这种小微企业隐性贷款难。
小微企业贷款不能在统计学意义上被“中小企业”均量。一直以来,小微企业生产和经营的最大困境和基本诉求的贷款问题,迫在眉睫和瓶颈困难仍是供求失衡。特别是当经营不善和或遭遇经营链市场变故,处于上一个贷款周期尚未偿还,小微企业现实现存的贷款渴求,往往被政策否定和普惠金融忽略,贷款需求甚至在统计学意义上被“中小企业”均量。要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有针对性扶持力度,提高个案贷款扶持效率。要对小微企业贷款市场加强干预边界,破解小微企业贷款市场的供求失衡。近几年,小微企业贷款供求关系和供给制度是以政府为主导,以普惠金融政策为主,但在总量上和总体上倾斜中小企业,小微企业贷款被总量平均化,降低了小微企业贷款成效和贷款实现的满意率。
小微企业贷款要有明确的政策倾斜和开发新型担保产品。目前,小微企业贷款仍是衡量财产状况、判断还款能力和潜在的违约风险,在为小微企业提供贷款时,无论在现实中采取哪种具体方式授信,其实质上都取决于小微企业资产的多少和担保状况。为了解决小微企业资产过少而创新出来的权利质押担保等新型担保产品,最终在供给上仍然受到小微企业财产数量的高度制约,这意味着资产较少的小微企业,很难获得现有的任何一种形式贷款担保。因此,小微企业贷款要有明确的政策倾斜,对小微企业提供贷款供给的金融机构,包括银行业金融机构和担保机构,在小微企业贷款市场供求失衡的情况下,应该制行并遵循政策,转变经营思想、加强风险管理、提高贷款成效。同时积极开发针对小微企业贷款新型担保产品,在供给上促进小微企业贷款市场供求平衡,确保小微企业贷款的获得率和到帐率。
小微企业贷款供求要有“一企一策”的总量和指标量比。在个案小微企业的视角观察贷款供求,小微企业贷款体系缺陷及小微企业自身能力较弱,导致对小微企业提供的有效供给不足,致使小微企业贷款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进而影响小微企业贷款的可获得性。小微企业贷款供求失衡,地方政府要积极介入和有效干预,小微企业贷款供求,既要有总量和指标量比,又要有“一企一策”的有针对性缓解小微企业贷款难。时下,小微企业贷款担保呈现弱质化趋势,包括政策性和商业性担保机构均对小微企业担保比例低,企业法人担保意愿低,自然人担保效力较弱。小微企业贷款缺乏有效担保资产,可供担保不动产价值较低,综合因素使得小微企业贷款意愿、额度和时限大打折。这就亟待划拨并严控“一一对应”的比例,给小微企业贷款供求以总量控制和个案指标,确保小微企业贷款实现的可能性和满意度,在根本上缓解和扭转小微企业隐性贷款难。
(作者系广东嘉应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