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06日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始终坚持生态优先 加快推进南充绿色低碳发展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余培发

  南充市第七次党代会提出,要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大力实施绿色低碳发展战略,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着力构建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筑牢嘉陵江中游生态屏障。加快推进南充绿色低碳发展,笔者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十个方面作出努力:

  一、 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业。以农业清洁生产、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为核心,构建生态农业产业体系。根据不同区域的自然特征,因地制宜建立各具特色的生态农业模式。着力开发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建成一批有规模上档次的有机食品基地、绿色食品基地、无公害食品基地和农牧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重点要发挥好西充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区、嘉陵区大通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园和高坪区大山坡生态农业示范园等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引领作用,在嘉陵江沿岸、南充绕城高速公路沿线和国道212线、318线区域新建一批绿色、有机、生态农业产业基地,实现全市绿色、有机、生态农业发展的大突破。

  二、加快发展节能环保工业。在南充新材料产业园区和九县(市)区的工业集中区,应加快建设一批生态产业园,加快培育、引进和发展一批节能环保项目,以取代现有产业集群中不符合绿色发展要求的项目,建设一些能够提高资源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的新项目,使园区产业发展逐步达到生态化要求。以电力、化工、建材和食品加工为重点进行循环经济技术改造,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培育和催生一批循环经济重点企业和示范项目,推动各工业园区按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模式运行。对于园区内积极发展低碳产业、低碳产品的企业,应分别从土地出让、资金匹配等方面给予优惠扶持。

  三、培育壮大经济林木产业。南充各地应大力加强速丰林和珍稀树木产业基地建设,努力扩大经济林规模。重点应在嘉陵江及支流的滩涂地、农村荒山、荒坡、荒地及农民房前屋后大力培植用材速生丰产林,同时以万亩种植片为单元,加快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道212线、潆溪至马鞍线、营山至长乐线;高坪佛门至马家、顺庆华凤至张澜故居、嘉陵李渡至龙蟠、西充至阆中、顺庆潆溪至仪陇马鞍、营山至高坪公路沿线的产业带基地建设;打造顺庆区共兴万亩珍稀树木种植园、高坪区佛门万亩珍稀树木种植观光园、嘉陵区凤垭山万亩红豆杉休闲疗养园、西充县212线百里珍稀树木产业长廊、南部县兴盛珍稀树木博览园、阆中市七里万亩银杏种植观光园、仪陇县赛金万亩香椿种植园、营山县东升万亩桢楠种植园和福源万亩香樟种植园、蓬安碧溪万亩珍稀植物园10个万亩珍稀树木种植示范园区,辐射带动全市珍稀树木产业发展。

  四、打造最美山水田园城市。坚持“三城同构、紧凑发展”的战略,注重城市“显山露水”理念,把生态文明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全过程,合理开发、科学发展,彰显城市的自然山水之美、城市形态之美。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打造莱茵河式的中国最美内河,持续巩固完善嘉陵江两岸绿化、亮化景观工程,加快嘉陵江南充段生态文化旅游区建设,统筹两岸生态景观建设,实现河道景观和城区建设功能融为一体。大力推进沿江湿地公园文化带、乡村风情带建设,以及城市绿道、城市湿地、城市森林和城市水系建设,实现城市建设从大速度建设转变为精致发展,努力建设天蓝地绿、山清水秀的嘉陵江畔美丽幸福之城。

  五、更加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建立生态环境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环境治理制度和生态修复制度,并狠抓各项制度贯彻落实。加快构建大生态与环境保护建设管理体系,加强水环境污染、土壤环境污染、大气环境污染的治理和饮用水源的保护,逐步恢复湿地水生态修复系统,提高水体自净能力,推进农业地质调查,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新建一批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站和污水处理中心,确保工业、农业、生活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项目建成投产。认真贯彻落实《川东北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联防联控工作协定》,共同推进川东北区域空气质量整体提高。加强环境污染重点监控监测,完善环境污染应急机制,打造嘉陵江绿色生态走廊。

  六、加大污染防治投入。积极争取国家发改委和四川省发改委等国、省部门加大对嘉陵江流域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项目与资金支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切实创新投融资机制,鼓励引导民间资本投入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大胆采用PPP等模式,广泛接纳和吸收社会资本投入环保基础设建设和运营;坚持“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形成投资结构多元化、运行管理市场化的环保投入新格局。结合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三年推进方案,全面提升城镇污水处理能力,确保城镇污水达标排放。加大环境违法行为查处力度,强有力开展环保执法专项行动,巩固整治违法排污企业成果,加强辖区内工业园区监管力度,督促排污单位加强环境管理,正常运行污染治理设施,提高污染物排放稳定达标率。继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围绕打赢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目标任务,持续突出抓好劣V类水体整治、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绿盾”专项行动、“三磷”排查整治、打击固体废物环境违法行为、饮用水水源地专项行动、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污水收集处理整治八项重点工作,确保按时圆满“交账”。

  七、推动重点领域节能。着力开展工业、建筑、交通、商贸流通、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的节能工作,大力发展节能服务业,加强重点用能单位的监管,强化节能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建设。实施重点用能企业节能行动,严格淘汰落后产能和限期污染治理,积极推动重点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加强能源监测和审计,实施工业能效提升计划,加强重点节能技术、设备和产品的推广和应用,提高企业能源利用效率。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快形成有利于落后产能退出的市场环境和长效机制。

  八、保护沿江生态系统。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继续抓好嘉陵江生态绿化工程、绿色通道、湿地保护、天然林资源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和小型自然保护区工程等生态工程建设,禁捕野生动物,保护野生动物种群数量;禁止在沿江两岸乱采滥挖沙石,尽快恢复因工程建设采石、取土造成的岸基植被破坏;落实责任加强沿江两岸天然林保护和坡耕地退耕还林工作;在树林稀少的水岸线和漫滩地带,大力营造护堤林和护岸林;努力打造一批 “优美乡镇”、“生态新村”、“绿色学校”、“绿色企业”,积极构建环境优美、生活舒适的生态社会体系。

  九、共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坚持“区域协作、整体联动、共建共管”原则,共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一是力争将嘉陵江绿色生态屏障建设纳入国家战略层面。南充应主动与上下游地区加强联系,力争将嘉陵江绿色生态屏障建设早日纳入国家战略层面,争取国家相关部门更多的政策、项目和资金支持。二是沿江县(市、区)应以文游融合发展为切入点,根据中共四川省委对加快推进文旅融合发展的总体定位和各地发展现状,依托嘉陵江绿色生态经济走廊建设,采取差异化发展策略,重点建设沿江立体综合交通走廊和打造文旅特色小镇,形成“各具特点、串联成线”的嘉陵江生态文化旅游走廊。三是着力培育沿江经果林产业带。沿江县(市、区)应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嘉陵江自然风光,着力规划培育沿江乡村特色经果林产业带,将产业基地打造为城市居民到乡村休闲旅游的目的地,助推以嘉陵江为纽带的特色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

  十、推行绿色低碳消费方式。全市机关事业单位应带头推行绿色消费模式,从节约一度电、一张纸、一杯水做起,带头采购低碳产品,优先使用节能和环保标志产品。在单位办公场所和居民家中,应大力采用节能型灯具和节电控制装置。每个人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都应留心节能降耗,从节电、节油、节气等点滴做起,减少日常生活消费中的能量耗用,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节约资源,减少垃圾。居民出行应尽量选择公共交通,减少私家车使用;短距离应优先考虑骑自行车或步行,出远门应尽量选用低排量、低污染、清洁环保型的机动车。在全市绿色生态旅游景区,应禁止机动车进入,改以电瓶车代替,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作者系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政协常委兼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理事、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生态经济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当代农业高级专家、湖南省农村发展研究院客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