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03日 星期五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法治当垆” ——邛崃市展开 “优化营商环境”新篇章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郑泰安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唐军

1.jpg

●图据邛崃司法。

  唐代诗人李商隐在《杜工部蜀中离席》中曾有如此诗句:“美酒成都堪送老,当垆仍是卓文君。”上述诗句从侧面展示了四川邛崃市的历史文化底蕴。邛崃是一个具有悠久人文历史和商业传统气息的历史文化名城。在新时代背景下,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引下,邛崃市委市政府全力建设“法治邛崃”。经过不懈地努力,展现出了“美酒邛崃仍飘香,当垆乃是法治象”的邛崃新象。而在邛崃法治新象中,围绕“优化邛崃营商环境”的法治建设可谓“绝代倾城——特色突出”。

  优化营商环境,从根本上讲仍是优化公权主体与市场经营主体的关系问题。在这个问题上,邛崃勇于实践,锐意改革,谱写了自己的特色篇章。

  一、监管改革,务求实效

  明晰“产权”,探索清单监管。此处的“产权”,谓为“产业项目监管权力”。在以往的市场监管过程中,对于市场中哪些属于政府应当监管的事项存在定位不准、模糊不清的认识。这既不利于“依法行政”工作之需要,也不益于邛崃市优化营商法治环境。对此,邛崃市积极探索监管事项优化改革,整合明晰监管事项,统一编制并依法公开全流程监管制度和标准化清单,实现了监管条款项目清晰的“清单监管”。制定了《邛崃市全面推广行政处罚“三张清单”制度推进包容审慎柔性执法实施方案》,指导全市各执法单位制定完善了本单位的行政处罚“三张清单”,强化对各执法单位执法行为的监督指导。

  统筹主体,减少多头监管。邛崃市在优化营商法治环境中,通过基础调研,发现企业普遍反映的一个问题是“企业经常受到政府多部门的不定时登门造访,一定程度上让企业感到不适应、不确定的预期”。同时,尽管政府部门勤于监管,但仍存在监管漏洞。对此,邛崃市调整监管理念,重视适度监管,突出因应设置,按照三定原则,即“以事定岗、以岗定责、以责定能”,以机构重设、职能重构精准调适监管架构和细化监管流程,建立监管综合协调部门,将政府多部门的分散监管转变为综合单一监管,实现监管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的双重解铃。

  精准分类,打造高效监管。市场是不断变化的,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的竞争地位,必须要紧随市场经营环境之变化,调整经营对策,但在经营过程中,需要政府部门的监管配合。为保障企业经营有效,邛崃市以“注重监管效率,促进企业经营”为理念,创新“三类六级””分级监管,按照项目类别、信用评级等标准,区分低风险、一般风险和高风险项目,设置针对不同企业的差异化监管措施。全链延伸针对企业的专员服务,创新“一个项目一个监管专员”服务,量身定制“一企一策”监管实施计划,打造高效能的市场监管体系,助力整个邛崃市营商环境的提质升级。

  二、司法跟进,提升保障

  提升执行,保障企业权益。针对企业在胜诉后执行难的问题,邛崃市法院改革过去无财产就终本的简单做法,引入终本后的关注机制,即建立与申请执行企业的信息沟通机制,及时获取被执行人的财产信息。同时建立多元信息共享平台,通过多渠道获取被执行人的财产信息,变被动获取信息为主动获取,进而主动恢复执行,维护申请企业的合法权益。这些措施实施以来,邛崃市法院的执行工作得到了广大企业的赞许和深度认同,有力推动了邛崃市营商法治环境的提质升级。此外,邛崃市法院出台《关于完善产业功能区司法保障和服务机制的实施意见》,通过强化诉讼服务配套建设、深化联调机制、发挥“司法智库”功能等措施,构建产业功能区司法保障体系。坚持属地原则,结合法庭案件管辖类型,创新开展“人民法庭+产业功能区”1对1服务模式,由羊安、固驿、平乐三个法庭分别根据三个产业功能区企业涉诉情况发布司法白皮书、司法建议、调研报告,编制涉企纠纷典型案例、维权手册、法律指引,定期进园区、企业开展营商环境主题讲座,为园区企业发展提供法律参考,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司法“软环境”。

  破除难点,打通两法衔接。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邛崃市在推进两法衔接工作上,进一步强化组织、运行机制和履职建设,初步形成了行政执法和刑事执法的有机融合,确保了两法衔接工作的持续和健康发展。特别是运行机制建设方面,首先,构建了一中心多维度、多向度的工作模式。其次,创新三层面领导协调反馈机制,突出效用和功能。第三,夯实检察监督引导机制,积极开展针对优化营商环境的重点专项活动。护航民营经济健康发展,起诉破坏经济秩序犯罪,对涉民营企业“挂案”依法开展监督。为加强企业经济权益保障,邛崃市检察院领导班子成员不定期带队走访市工商联和园区重点企业,派驻检察干警到重点企业开展驻企服务,助力企业依法合规经营。充分发挥派驻园区检察室职能作用,开展保护知识产权、刑事风险防控培训,为企业提供法律咨询服务。

  健全服务,优化法服中心。邛崃市建立健全了法律服务中心,构建了邛崃市社会矛盾纠纷调解一体化案件管理平台,在上述一中心一平台的基础上,构建了针对企业的服务板块,如劳资纠纷调解、企业间纠纷调解等模块,主动帮助企业解决问题,有力保障了企业的健康经营,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完善了三级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网络,畅通“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在邛崃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开通企业服务窗口,为企业、个体工商户提供免费法律咨询、代书等法律服务;开展“千所百处帮万企”活动,组建由律师和公证员组成的法律服务团队,深入企业开展普法宣传、法律咨询等。深化矛盾纠纷一体化调处机制。在14个镇街建立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集合市场监管、派出法庭、派出所等部门资源,开展知识产权纠纷排查和化解工作。以邛崃市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为依托,发挥劳动纠纷一站式调解中心窗口职能,开展劳动纠纷调解和法律服务咨询。强化普法宣传,为优化营商环境提供舆论保障。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将《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公司法》《外商投资法》《中小企业促进法》等法律法规宣传纳入“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清单,线上围绕“一月一主题”利用邛崃普法微信、法治邛崃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广泛开展涉企普法宣传。

  三、共建自治,力促惠商

  律所共建,力促惠商行动。为进一步推动优秀党员律师和基层律所党组织融入基层治理、服务营商发展,助推成都西部区域中心城市建设,邛崃市认真落实“覆盖、融入、服务、凝聚、引领”等工作法,充分发挥优秀党员律师和基层律所党组织作用,积极参与结对共建,结合邛崃营商环境实际,确定服务项目,建立健全党员律师服务平台、服务机制、保障体系,推动产业融合、功能融合、服务融合和组织融合,为产业功能区、商务楼宇和专业市场健康发展提供优质高效法律服务和法治保障。完善服务项目,促进律师事务所与产业功能区、楼宇和专业市场产业发展相融合。建立“产业功能区产业发展服务中心”,组织成立邛崃市服务产业公益律师队伍,通过座谈、调研、问卷、拜访等方式,收集企业涉及营商环境建设的问题和意见。针对产业功能区、楼宇和专业市场产业链结构和个性化需求,协商制定不同的服务产品和服务方式,为企业发展提供最符合企业需求的全周期优质高效法律服务。开展服务活动,促进律师事务所与产业功能区、楼宇和专业市场党组织功能融合。入驻律师工作室,安排律师事务所党员律师在各产业功能区管委会、商会大厦和鑫海天城专业市场驻点办公,为功能区、企业和商家等提供法律服务。搭建服务平台,促进律师事务所与产业功能区、楼宇和专业市场服务融合。各产业功能区、商会大厦和鑫海天城专业市场为律师事务所开展法律服务提供必要的服务工作空间,设立“律师调解工作室”“党员律师服务点”等工作平台,开展服务项目和服务活动的宣传,营造良好共驻共建共享氛围,极大提升了服务治理水平。

  促进自治,营造公平环境。邛崃作为一个酒城,酒业企业较多,而在这个市场中,过去存在“低价竞争”“倾销竞争”等有违市场公平竞争的情形。针对上述情况,邛崃市积极组织各类酒业企业组建自己的行业协会,制定行业协会自治规章,约束企业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同时,协会也开展多种形式的市场竞争法制培训教育,消除企业间隔阂,让企业主真正认识到公平竞争、塑造良好市场环境的长远意义。

  正如邛崃市司法局局长朱锦所言,“优化营商法治环境,我们仍在路上。”当前,邛崃市在“政务确定性改革”“市场开放性改革”“城市功能性改革”“人文包容性改革”等方面着力优化营商环境。相信在邛崃市党委政府的不断探索实践下,邛崃市的营商法治环境建设必将呈现出“微风轻拂浪,小麦覆陇黄”的丰收盛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