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许贵元 评论员
日前,国家卫健委、全国老龄办发布2021年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名单,旨在进一步优化和延续老年宜居环境建设,不断提升“适老化”服务水平,这无疑是老年人的一则“福音”。
创建“老年友好型社区”,是与时俱进的创新举措,也是“适老化”服务的一项重大“惠民工程”。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数量有2.6亿人,占总人口的比重达18.7%。数据表明,我国老年人口上升比例较快,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在社会老龄化的大背景下,如今仍有许多小区老年人日常生活遇到社区环境“不适老”、公共服务设施不配套等突出问题。比如,老旧小区由于早期规划建设缺乏前瞻性,楼梯和台阶较多或狭窄,还有“无电梯”和楼口无坡道;商场超市自助结算不够周全、字体小、且操作繁琐、不便老人操作等。这无疑是“适老化”存在的短板。
当今,老年人期盼建设“老年友好型社区”,小区基础设施完善配套、各项服务功能齐全,以消除老年人的生活忧虑。
事实上,党和国家对老年人的衣食住行历来高度重视,出台了许多政策和规定。社会“老龄化”进程日益加快是不可否认的客观现实。据国家卫健委调查资料显示,目前,我国老年人养老已呈现“9073”的格局,即90%左右的老年人居家养老;7%左右的老年人依托社区支持养老;3%左右的老年人入住机构养老。也就是说,家庭和社区是老年人养老生活的主要场所。创建“老年友好型社区”关键在于“适老”。近年来,各地在老旧小区改造中,从规划设计、到工程施工等环节,尽量考虑老年人的需要,对小区整体环境建设主动进行了一些适老化改造,并对公共区域和楼道、楼梯以及家庭空间增加了一些必要的辅助装置和设施。但也有的为了“创城”赶工期,或由于资金紧缺,施工中只求“外美内空”,没有真正从老年人的实际需要去思考,特别是没有按照老年人的习惯和能力去设计改造,尤其是在楼道、楼梯的转角处,没有为老年人设置专用的助老折叠椅、扶手等设施,楼道出口“台阶型”的较多,没有防滑的“缓坡道”,老人出出进进存在不安全的隐患。
创建“老年人友好型社区”,应该坚持“人民至上、安全第一、服务优质”的理念,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从改善老年人居住环境、方便老年人日常出行、全方位提升服务质量、努力扩大社会参与面、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为老服务科技化水平等方面着眼入手,兼顾软硬件设施建设。同时,积极探索社区医养结合机构,兴办一些“老者食堂”,方便老年人就餐和就医。社区也可建设“老年大学”,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适时组织老年人开展文体健身活动,帮助老年人跟上信息化时代步伐,尽快跨越“数字鸿沟”。
总之,创建“老年人友好型社区”,就是为了让老年人快乐幸福地欢度晚年,彰显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不断提升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