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涛 时评人
秋招已至,互联网大厂、企事业单位的招聘工作纷纷开启。当前由于受到疫情的影响,不少企事业单位的笔试被挪到了线上,但监考人员的不在场也为想要作弊的考生提供了可乘之机。不少商家瞄准了这一“契机”,把线上“助考”当成了一门生意。(11月8日《中国新闻网》)
招聘考试需要求职者独立完成,不存在“帮助”一说。因此,美其名曰“助考”,其实就是帮助作弊。疫情时代,线上笔试在为用人单位招贤纳士提供便利的同时,也让一些人从中看到了“商机”,不失时机地推出线上“助考”,帮助考生进行作弊。
据介绍,在线上“助考”中,助考老师也在线参加考试,与考生同步答题,然后将答案传给考生。具体形式又分为两种,一种是多人“大巴车”,由考生组成集体大群,“老师”的答案由全群共享。另一种“私人包车”则更为高大上,商家派专人帮助考生作答,通过远程共享屏幕,将答案实时显示给考生,考生只需要跟着勾选即可。尽管线上考试一般会监控后台是否有屏幕共享软件在运行,有的考试还会设置双机位,对考生实现360度监控。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商家拍胸脯保证,后台监控的权限可以破解,对于双机位监考也有躲避监控的方法。
线上“助考”看似新现象,实则暴露出企业招聘考试作弊成本低的老问题。一直以来,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作弊有着严厉的处罚措施。“抄袭、协助他人抄袭的”,记入诚信档案库,五年内限制报考;“串通作弊或者参与有组织作弊的”,长期记录诚信档案库,终身不得报考;构成犯罪的,还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相比之下,企业招聘考试作弊,违规成本和惩戒力度就小得多。除了涉事企业依据内部规定,对其永不录用外,对于求职者没有什么其他影响。当事人只需要换一家企业应聘,就能将先前的作弊行为彻底翻篇。在这种情况下,难免有一些求职者滋生侥幸心理,视诚信如儿戏,将作弊当作“过家家”。
线上“助考”,不仅扰乱了企业正常招聘秩序,妨碍公平竞争,也败坏了社会风气,不利于诚信社会建设。遏制线上“助考”不是企业的私事,不能仅靠企业单打独斗,必须同仇敌忾,形成合力。国务院《关于建立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加快推进社会诚信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加强信用信息公开和共享,依法依规运用信用激励和约束手段,构建政府、社会共同参与的跨地区、跨部门、跨领域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当下,有关方面应积极搭建平台,建立企事业单位考试信用体系,将作弊者和协助作弊者纳入黑名单,面向用人单位公开共享,真正实现“一处作弊,处处碰壁”,从而让广大求职者不敢轻易逾越雷池,彻底斩断助考的利益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