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08日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记者要做新时代的瞭望者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2.jpg

  作者简介

  梁金安,男,1946年8月生,河南洛阳人,大专学历,中国共产党员,中级职称,中共党史研究者,著名红色传记作家,红色书屋创始人,曾任黑龙江某部机要译电员,陕西省国防工办新闻中心任新闻干事,现从事中共党史研究,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党史教育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北京德艺双馨公益基金会副主席、红色书屋专项基金管委会主任,曾主编《创新大视野.文化深圳》等书籍。十几年来,他以一年一本书的速度,出版了十几本关于毛泽东、周恩来、习仲勋的专著。他考证精准,笔意深情,专著中的文字始终带着黄土地的温度和历史的厚度,以饱满的革命激情、深邃的思想内涵,展示了毛泽东、周恩来、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呕心沥血、一心为民的伟人光辉形象,弘扬了人民公仆的生命印记。

  适逢2021年第22个记者节来临,梁金安先生回顾自己的记者生涯,撰写此文以飨读者。

  ■ 梁金安

  我生在新中国成立前,全家曾因饥荒逃难到陕西,童年生活艰辛。1949年5月20日,随着西安解放,我们梁家的生活有了根本的改变,这让全家人十分感恩共产党毛主席。随着我的成长,大人们常常给我讲家乡的苦难,国民政府的无能,军阀的混战,官员的腐败,为什么逃到西安等等,大人们的讲述、哭诉深深扎根在我的心里。因此上学后,我十分珍惜共产党毛主席带给我的新生活。我爱憎分明,学习刻苦,乐于助人,喜欢听解放军、志愿军打敌人的故事。王二小、刘胡兰、杨根思、方志敏、夏明翰等英雄的事迹,我听一遍就能从头讲到尾。

  新中国成立后,我入学读书,品学兼优且早早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旧社会的苦与新社会的甜,使我从小便对革命英雄和红色文化无限憧憬。1963年,17岁的我因学习优异、俄语出色,被中央办公厅机要干部训练班特招入伍,并于两年后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1965年至1975年,十年间在黑龙江齐哈尔某部任3号机要译电员,其间因工作成绩突出、多次舍己救人连年受到表彰、嘉奖,成为一名优秀的“红色传令兵”。1975年到2006年,转业短暂在国家工商总局任职后自愿到陕西省国防工办新闻中心任新闻干事,其间以过硬的业务素质发现外国间谍、完成内外接待任务等成为一名突出的“红色宣传员”。

  回忆早年严格的军旅生涯,当年高强度训练、高速度反应、高纬度思考使我锻炼出强健的体格,72小时连续不睡觉仍能记忆密码。至今为适应各地奔波、连续伏案的生活,每天仍然坚持高强度锻炼。快节奏训练让我锻炼出快速反应的能力,无论特急电报还是普通电报,都能一小时内准确无误送达首长手中。至今我一旦听到关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事迹的任何线索,立即提笔记录,马上“杀”到档案馆等地查找核实。早年服务首长和博览群书的功力,使得我政治站位高、大局意识强,能够在高纬度思维中快速整理、消化、思考材料,并呈现在文字上,至今能以一年一本书的速度进行红色文学创作。

  退休,有人感觉日薄西山,而我则认为是人生新的开始。我自愿将本该颐养天年、含饴弄孙的宝贵时间,自觉投入到以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革命经历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传播中去,特别是十八大后在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自觉将“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作为努力奋斗目标,以愚公移山的精神、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干劲,取得了“三个一系列”红色成果:一系列红色著作、一系列红色讲座、一系列红色教育基地,甘愿成为永不生锈的“红色播种机”,赢得社会的广泛认可和尊重。

  我十几年如一日,以一己之力先后写成包括《远方的思念·悼念毛泽东唁电集》《公仆周恩来》《咆哮的黄河——习仲勋》等十多部著作,深入群众到机关工厂农村学校中去讲演,探索出以红色书籍为主要载体的文化传播新模式,现已建成红色教育基地40多处。因突出贡献赢得社会的广泛认可,被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委任为该会党史教育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被北京德艺双馨公益基金会委任该会副主席,兼任该基金会红色书屋专项基金管委会主任。

  我在工作上干一行、爱一行,面对问题有担当,哪里需要哪里去。

2.jpg

  普利策曾经说过,“社会是航行在大海上的一艘大船,记者就是那船头的了望者。他要为社会负责,为社会守望,发现大船在行进过程种的暗礁险滩,及其运行中的各种毛病,及时的向船长报告,确保大船的安全,保护每一个船员的生命与财产。”

  干记者是非常辛苦的,在万家团圆的时刻,他们也许在奔波在流浪;当人们酣然进入梦乡,他门也许还在繁忙,因为他们是时代的瞭望者,是社会的守夜人。他们要代替广大的民众前往事发现场,将事情的真相及其代表的意义,透过报道呈现于大众媒体之上,不仅满足了社会公众的知情权,而且还能协助媒体达成守望、教育、讨论等功能,所以记者这种职业历来都是受人尊敬的。

  记得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说到军民鱼水情深时,总书记举了一个例子,这也是整个讲话中唯一的一个故事:“半条被子”。这个故事是1932年,时任经济日报记者部主任庹震和经济日报另外两名记者重走长征路时发掘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一部红军长征史,就是一部反映军民鱼水情深的历史。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3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了。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

  作为一个记者特别是新时代的记者,必须要每天跑新闻、写新闻。工农商学兵、农林牧副渔,必须及时深入现场。作为写工人的记者,你就会感受到工人在做什么。我采访了煤矿工人、农民,民以食为天,不管干什么的,工人好好做工,农民好好种田。当记者时,我一年写了大小360篇报道,同一天,中央电视台、陕西电视台等六大媒体报道,体现了艰辛与努力。

  在我家的抽屉里,有一本本80年代保存下来的票据,这是我当时写稿时一块钱、五块钱的稿费收据,最多的是八块、十块。1986年的票据,那时一块钱至少相当于现在的10块钱。我这个人跟别人不一样,我做事非常认真的,尽管是一块钱两块钱,都是我熬夜爬格子爬出来的,拿复写纸誊写两遍后才精心投稿。

  现在有的记者好比“猴子掰玉米”静不下心、沉不下去,这怎么能行?面对5G、人工智能和媒体融合发展的新形势,如何打造成一名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记者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成为全媒型、专家型人才”。媒体融合时代,新闻工作者锤炼“四力”要坚持守正创新,一方面秉持我国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另一方面则要主动学习新的传播知识、传播技术、传播思维和传播方法,练就媒体融合传播的真本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媒体融合时代,记者者既要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亲身走进基层、走进一线、走进田间地头,练就线下实地调查的基本功;也要深入互联网舆论场,掌握网络传播规律,做好线上社会调查,加强数字时代无形的“脚力”。毛主席为什么推荐鲁迅?因为他的立场是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孔乙己、闰土,都是我们的祖辈、父辈,记者必须站在人民的立场,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写出精品力作。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我当记者时按照这一工作方法坚持深入到东中西部、老少边穷地区的工厂农村基层群众中去了解群众需求,足迹遍及十多个省市自治区。深入到革命老区、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中去,把未被挖掘的丰富的红色素材、故事、图片、实物给“刨”出来,把亲历者的记忆“抢救”下来,让这些红色文化生动地活起来、完整地呈现出来、可持续地传承下来。

  2005年期间,组织编辑队伍在深圳,经过60天,对270多个职能部门、企事业单位进行走访和访谈,在团队的不懈努力下出版了《创新大视野·文化深圳》一书,400万字体现了深圳人民的文化博大精深,爱国主义情怀。

  有时,为了寻找伟人事迹线索,我甚至追到了国外,曾经在2008年到2016年先后到俄罗斯、奥地利、卢森堡、比利时、法国、芬兰、德国、泰国、荷兰以及我国香港、澳门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聆听关于周恩来总理在国外的生动故事。在奥地利,受奥地利前总统、前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赫姆儿子邀请到家做客,亲眼看到外国领导人家中悬挂的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画像,聆听到关于中国领导人的一些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

  15年如一日,我的坚持不懈感动了无数人,相应成果和活动获得相关领导人充分肯定,受到国家、省部级媒体高度关注和报道。如2013年6月光明日报整版《一个人与一本书》报道;2014年4月4日陕西日报《陕西省生产力学会梁金安》专题报道;2017年10月国务院新闻办下属中新社中新网10分钟视频报道《人民公仆精神的传播者:梁金安》;2018年8月中央电视台董倩15分钟视频专访《承上启下 沟通未来》;2019年9月人民日报下属中国报业杂志《梁金安 弘扬公仆精神 传承红色文化》报道等。同时,我还曾在《刘景范文集》(刘景范为刘志丹的弟弟)座谈会会上发言“跟着共产党,中国有希望”。

  还有很多记者报道新闻瞻前顾后,这也不敢写那也不敢写,这是不对的。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时就指出,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做好正面宣传,要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要根据事实来描述事实,既准确报道个别事实,又从宏观上把握和反映事件或事物的全貌。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是统一的。新闻媒体要直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直面社会丑恶现象,激浊扬清、针砭时弊,同时发表批评性报道要事实准确、分析客观。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我已经75岁,回顾不平凡的一生,略感欣慰自己没有浪费时光,能在党的百岁生日呈上自己微薄但赤诚的献礼;同时又深感不安,觉得自己做得远远不够,未来的红色传承之路上,还有许多事要做。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在我的人生乐章中,没有休止符,只有“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哪里需要到哪里去,哪里艰苦哪安家……”在我的心中,只有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随时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才是自己的心灵归宿。

  同时,今年将迎来第22个中国记者节,谨以此文献给每一位记者。时代在进步,新闻舆论战线变化日异月新,争夺话语权十分激烈,在更大更高的视野上观察世界,提高自我,方显英雄本色。我们要做大国公民,也要做大国的新闻工作者,而这就需要有让人服气的职业精神、过硬作风、行事功夫!记录伟大时代,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弘扬中国精神,需要更多有担当的新闻记者,这是历史的使命,更是记者最庄严的选择。

  愿每一位记者像我一样做到“写天下之新闻,谈天下之奇胜,采天下之风情,扬天下之正气”,唯如此,新闻事业方能永不止步,新闻人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