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琳 牛吉青
金秋十月,棉花收获的季节。新疆阿克苏地区大片的棉田地,棉花从壳里怒放绽开,雪白的棉絮层层叠叠铺满了棉田,大量的采棉机涌入田地,开启了历时半个月的棉花采摘期。
中石化地球物理公司华北分公司SGC2113队施工的位于阿克苏地区阿拉尔市顺北11井北三维地震勘探项目工区,部分区域为棉田地,机械采摘棉花给施工生产带来了致命影响,生产效率直线下降。为确保施工进度,让生产回到正轨,该队党支部号召全体党员冲锋陷阵,打响了生产保卫战。
党员突击队在行动
“晚上没法采集,这样下去可不行。”生产副队长张文博在10月18日的生产例会上强调,采棉机24小时不间断收棉花,每通过一次排列,线班查线工都要断开排列、收起采集设备,等采棉机停止工作时,再放线、连通排列,这不仅增加了放线工作量,关键是耽误了宝贵的采集时间。
SGC2113队党支部及时成立党员突击队,把党员分散安排在13个机动组,机动组都由党员带领开展棉田地施工作业。入党积极分子、表层调查组组长魏金西自告奋勇加入到党员突击队,他带领一个机动组紧跟一台采棉机,采棉机到哪里他们就跟到哪里,每天要跟踪18个小时以上,寸步不离,午饭和晚饭他们也只能在工地解决。
每当采棉机过排列,魏金西就指挥两名组员用六米高的不锈钢杆子高高举起大线让采棉机通过。他收起电源站、电瓶和小线,扛着这些设备来回穿梭在棉花田里。采棉机通过后,魏金西又要把设备扛回来,把排列恢复原样。采棉机在排列内反复通过,他们就反复举线、收线、放线……不厌其烦。
夜晚,魏金西带领机动组人员在棉花地里守候,虽然穿着厚厚的棉衣,可依然难抵冷冽的寒风。每天,他们都要工作到凌晨2点才能稍作休息,在车里他们只能和衣而睡。深夜,若有紧急情况,他们又会立即投入工作,保证棉花采摘和施工生产两不误。这样的状态他们要持续半个月,半个月后,棉花才能采摘完。
信息化管理,统筹调度机动组
“323号地,从南疆又来了一台采棉机。”
“221号地,好的,我们马上派人去处理。”
项目党支部副书记侯长军的电话每天都响个不停,在生产的关键时期,他主动担起了棉花地施工机动组的总指挥,当采棉机过排列时,老乡们都会联系他,侯长军就要在第一时间及时调整机动组到现场处理情况。
机动组总指挥,肩上的担子可不轻,如何高效调度机动组?如何充分发挥机动组的作用?如何保证采集生产高效?侯长军都要周全考虑。为此,他实地考察排列通过的每一块棉花地,通过和老乡沟通,摸清了桩号所对应的地号(地号是团场为每一块土地设定的编号)。侯长军协同技术班组制定了桩号、地号对应图,统计出了每块地的收棉状态和大概时间,为机动组调度提供可靠依据,并建立了与老乡们的联系方式,保持了信息畅通。
侯长军早出晚归,每天转战几十里,经常是饥一顿饱一顿,天天灰头土脸,红色工衣上布满了灰尘,奔波在工地,收集每一台采棉机的工作路径、驾驶员电话以及采棉机下一步动向,实时做好信息整理、汇总、更新,并通过网络快速、便捷实时共享给每个机动组,为快速投入工作提供了便利。
夜间巡逻,党员干部齐争先
“大家今晚都带上被子,为不影响明天施工,我们要通宵达旦。”10月15日,党支部书记赵宏杰号召党员干部在困难面前要主动担当作为,每个党员干部承包一台采棉机,夜间巡逻,做好晚上12点后的采棉机作业协调,为项目采集生产争取宝贵的时间。夜里11时,赵宏杰第一个把被子抱上了车,驱车前往承包点,其他领导干部不甘落后,纷纷赶往工地,生产保卫战迈向高潮。
为把棉花卖个好价钱,棉农们都采取24小时抢收作业,完全不顾之前地震队与兵团争取到的24:00至08:00的禁采时间,采棉机仍然穿梭在排列上,地震采集无法进行。
夜里12点,赵宏杰负责的采棉机仍在作业,他上前去与老乡交涉,老乡就大吐苦水说:“棉花价格波动大,不及时摘完就卖不上好价钱。”还要坚持采棉作业。赵宏杰就和老乡拉家常,谈在这一区域勘探找油的意义和重要性,不断拉近了感情,经过半个小时的交涉,老乡终于妥协,停止了作业。可是,采棉机上的人还没走,为防止他们打游击,保证正常采集,赵宏杰就把被子盖在身上,坐在车上静候着。他知道这还没有结束,采棉机可能还会再次启动。果不其然,凌晨3点,赵宏杰突然被采棉机的轰鸣声惊醒,他连忙下车与老乡交涉,在寒冷的野外,和老乡又一次软磨硬泡了半个多小时……就这样,地震采集和棉花采收“游击战”一夜反复,直到天边泛起了鱼肚白。
清晨,和煦的阳光洒向大地,赵宏杰和党员干部们又将投入到一天新的工作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