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吉喆
●8月21日,在税郭镇的枣庄东方纺织有限公司,工人在整理生产的粗纱产品。
镇南镇北纺车响,织布绣花花飘香。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税郭镇是枣庄的东大门,地处两市三县交界地,起源于禹之后的古缯国,如今已蝶变为“中国针织服装名镇”。以此同步推进全镇产业转型升级加速,使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统一,书写了新时期乡村振兴答卷。该镇先后荣得“全国宜居小镇”“国家级重点镇”“全省新生小城市重点示范镇”等荣誉称号。
有人说,这些荣誉是纺织服装产业“蝶变”效应的结果。
近年来,该镇坚持新发展理念,不断加大纺织服装企业设备和产品的升级与研发,使纺纱、织布、漂染、印花、制衣等产业链密切联动、形成回环,“抱团”闯市场,不断推进全镇纺织服装产业转型提档升级,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目前,该镇纺织服装企业已发展到230余家,吸引2万多名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镇人员就业,生产的纺织服装产品95%以上出口到美国、德国、法国、日本、韩国等38个国家和地区,年实现销售收入32.4亿元人民币、实现利税3.5亿元、出口创汇1.7亿美元。
走进税郭镇,230余家纺织企业星罗棋布地分布在这片沃土之上。企业相连,机声隆隆,处处可见工人们忙碌的身影。在枣庄东方纺织有限公司,办公楼里总经理室敞着房门,空无一人。门卫告诉记者,贾经理去车间了。我们走进一个又一个车间,看不到一位像总经理模样的人,问了许多工人,一位工人对记者说:“这就是贾经理。”
头发花白,穿着与普通工人一样的工装,满头大汗——这就是贾经理?
“我是贾余章。”看着记者迷惑不解的眼神,贾经理自我介绍说。听我们说明来意,他笑着说:“一工难求啊,招不到工人。客商急着催货,没有办法,能多干一点是一点吧。”
据悉,目前,该镇纺织服装企业外商订单不断,“一工难求”成为各企业普遍现象,用工缺口至少在1万多人。许多企业因在当地招不到工人,选择到外地建分厂以解决用工难。他们为工人提供免费工作餐、班车免费接送上下班、建起职工幼儿园,解决职工后顾之忧。
“税郭纺织服装产业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那时税郭镇只有一家国营企业——枣庄市第二针织厂。我曾担任过这个厂的副厂长,现在税郭镇的纺织企业法人代表多数是那个厂的技术员或车间主任。后来,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这个厂也因经营不善倒闭了。我们这些人就各拉着一帮人成立了自己的纺织企业。”今年65岁的贾余章向记者娓娓道来税郭纺织服装企业的发展史。
“我现在实际是名誉总经理,具体业务都交给了孩子,他们有知识、有远见、有拼劲。目前,税郭的纺织服装企业有20多位总经理、董事长属‘纺二代’了。”贾余章幽默地说。
工业强镇,产业兴镇。税郭镇把纺织服装产业发展作为强镇富民的突破口,坚持以招商引资为依托,以园区平台建设为载体,以优质服务为抓手,纺织服装产业规模和总量得到了迅猛发展。为把纺织服装产业集群效应凸显“群”力,枣庄市人民政府在2000年批准该镇设立税郭纺织工业园,目前已投资8亿元,规划面积1.4平方公里,开发建设工业厂房、商业用房和住宅小区15.4万平方米,具备日处理能力达1万吨的污水处理厂,并重新编制纺织产业发展规划,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园区建设的“生命线工程”,提供金融、土地最优解决方案,打好组合拳,当好“服务员”。仅去年共组织召开银企对接会7次,协调新增企业贷款6000万元,盘活僵尸企业、闲置土地200余亩,有效缓解了企业融资难和项目用地难问题。目前,已有山东鲁瑞针织服饰有限公司、枣庄龙翔针纺织品有限公司等22家企业进驻该工业园区。
税郭镇纺织服装企业经过40多年的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从纺纱到成衣的一条龙产业链条,年产各种纱线1.4万吨、平白布3600万米、针织布7.5万吨、漂染布4万吨、加工针织内衣和针织服装11000万件,花色品种达300余个。
税郭纺织服装的“蝶变”,使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实现双赢。2万多人就业,每人每月平均工资在4000元以上,每年就是10亿多元,数字枯燥,却致富一方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