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9月03日 星期五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以“诚”为砣秤出非凡“分量” ——江苏省劳模潘凤涛从配秤匠到企业家的精彩蜕变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郭开国

1.jpg

●出席会议的潘凤涛。

  “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秤杆子哟挑呀挑江山,你就是那定盘的星……”这首耳熟能详、朗朗上口的《清官谣》,比喻警示当官者既要在履职决断时公平似“秤”,又要时刻不忘老百姓那个“砣”。然而,在黄海之滨国家级中心渔港——江苏省射阳县黄沙港镇,却有一位颇具传奇色彩之人。他走上社会40年,坚持以“诚”为“砣”,从外来的一名“配秤匠”蜕变成誉满行业内外的知名企业家。他,就是江苏省优秀党务工作者、江苏省劳动模范,射阳县政协常委、黄沙港水产集成党委书记,盐城市怡美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潘凤涛。

  顺时而为,“配秤匠”改开“海货行”

  1963年3月,潘凤涛出生在偏僻的苏北射阳县原陈洋公社二港大队。1980年夏,年刚17岁的潘凤涛高中毕业,一家人经人点拨决定让他学习制秤配砣手艺,也就是人们说的“配秤匠”。

  “制秤配砣,首先秤的是人心,心不正,秤怎准?!”这既是潘凤涛在拜师学技时得到的最大感悟,也是他多年追求以“诚”待人干事目标的准则。手艺学成,考试合格,本想回到家乡从事这项营生的潘凤涛,却因陈洋街上已有“配秤匠”,而被县计量部门指定到原大兴、黄沙港区域经营。

  也正是这一安排,使得潘凤涛从此与黄沙港结下不解之缘。黄沙港、陈洋两地相距30多公里且路道不畅,不愿每天来去踏车奔跑的他,多方考察在黄沙港闸洞内安下身来。尽管洞中冬天寒风嗖嗖、雨天时有水打入,但潘凤涛在那一住就是8年,精心为渔民们配制大小新秤、修理校准旧秤。那些年,但凡经过潘凤涛手的杆秤,没人说过秤不准,他的手艺深得当地人们的信任。

  然而,随着各类电子磅秤的出现,传统的杆秤市场渐渐开始萎缩,原本收入就不高的潘凤涛感到难以为继,心中不得不琢磨起出路。他想到黄沙港这里渔民常常忙于出海捕捞,往往水产品上岸就急于出手,而外来客商情况不熟,时间难定,收购起来费时费力。

  “一个要卖一个要买,我若在渔民与客商之间当个中介、搭个桥梁,岂不是一举两得,既可帮助他们做成海产品交易,自己又能从中挣点辛苦费。”穷则思变的潘凤涛说干就干,跑码头、找船主,洽谈价格,预定货源,同时挂出代售海产品的招牌吸引外来客商。运行中,他发现仅靠自己一个人的精力、财力难以应付,便适时吸纳两个伙伴加盟,形成了海产品经营团队。

2.jpg

●潘凤涛(右)在交流抓党建促发展体会。

  施予援手,“肯助人”结下“一辈情”

  “潘凤涛是个肯帮人的热心人。”这在黄沙港,不论是多年在此的老住户,还是后来迁入的新居民,甚至与他熟悉或打过交道的外来人,大家几乎都这么认为。

  当年,潘凤涛刚到黄沙港落脚,那里尚是一个规模不大、人口稀少、小船居多,渔民只能在近海捕捞的渔业小镇。潘凤涛之前的制秤配砣生意并不好,即便如此,渔民找他配新秤、修旧秤,他总是有意把价格降低,若看人家因钱作难更是少收,甚至直接不收。

  “我是制秤出身,懂得在经营中客户和渔民就是那秤杆与秤砣,而自己才是决定这经营公平的定盘星。”潘凤涛坚守的这一经营理念,深得经常来此收购海产品的山东客商王克相认同。1989年左右,得知潘凤涛转行搞起海产品经营中介,王克相找上门提出开劳务费,邀请他代其在黄沙港收购新鲜海产品。几乎白手起家,正愁没有客户的潘凤涛如获至宝,按照货单标准要求,起早带晚,联系渔船,确定价格,落实车辆,尽心竭力做好服务。很多时候,远在山东的王克相仅需一个电话,潘凤涛就能保质保量帮其将所需海产品送达,省得他来去长途奔波。

  真诚相待朋友久。2002年,注意到黄沙港渔船越造越大、出海越走越远、港口越来越繁荣,海产品上岸暂存与销售运出时间安排矛盾显现。一直从事海产品外贸的王克相从中看出商机,有心扶持潘凤涛创办一爿冷冻厂,见其想办但碍于资金不足迟疑,当即决定由他投资70%。有钱好办事,很快一座投资200多万元的宏泰水产冷冻厂耸立在了黄沙港畔。有了冷冻厂,给了潘凤涛经营海产品回旋的空间,经济效益大幅提升。第二年,王克相见冷冻厂走上轨道,便主动要求与潘凤涛对调股权,第三年则全身而退,将厂全部交给了潘凤涛。后来,潘凤涛创办怡美食品,王克相依然鼎力相助,积极为他开拓外贸市场,彼此成了一辈子的好搭档、好朋友。

  人在难时需人帮。潘凤涛清晰地记得,就在他当年改行海产品中介经营不久的一天晚上,发现码头上一群渔民正围着几辆大车在争吵,走近方知浙江一姓曹客商初到黄沙港采购,见货对路,一口气吃下一万多箱海产品,不想之前所备现金货款还差3万元,加之当地银行早已下班取不出钱来。曹老板意思让满载车辆先走,自己留下第二天结清尾款,可认准货走款清死理的渔民们不让。热心的潘凤涛见此,意欲先行帮其垫付解难。3万元,在那时可不是小数字,更何况他从事海产品中介生意不久,手上并没多少积蓄。

  “假如他一走不回,我们到哪去要钱?”见潘凤涛要动用门市现金帮助陌生人,负责财务的合伙人哪肯同意。“他若不还,这笔钱算我一个人的。”在他坚持下,合伙人才心不甘、情不愿地给了他所要现金。

  没想到这次借钱义举,竟让这位叫曹建立的客商认准了潘凤涛这个朋友。后来,潘凤涛受其委托成了他们公司在黄沙港收购海产品的总代理,待遇是每收购一盘20公斤海产品开工资2元,如此正常一车货成功,他们可获收入2000元上下,一年纯收入能达30万元左右。

  胸怀感恩,“小镇上”成就“大产业”

  2003年“七一”前夕,“小镇好人”潘凤涛在鲜艳党旗下举起了拳头。时到2010年,就在潘凤涛响应县镇做大做强海产品产业号召,不惜动员朋友加盟,甚至招来韩商共同投资创办“盐城市怡美食品有限公司”。然而,一年之后因市场有变,几名合伙人突然提出撤资退股,可之前所有资金都已全部投入固定资产。

  “不管怎么说,你们都曾为怡美公司的创办出过力,我不能对不起你们,无论这公司将来怎样,这钱我砸锅卖铁还给你们。”随后,潘凤涛忍痛低价将自己原经营的宏泰水产冷冻厂变卖,不但一次还清他们本钱,而且还给了18%的利息。

  潮落总有潮涨时,诚信待人诚有报。在潘凤涛坚守和社会各界关心下,一度沉寂的怡美食品公司,充分利用渔港丰富的海产品资源,从开发新品、拓展市场、重抓质量、扩大产能入手,着力拉长产业链,做大规模赢效益,终于使企业走出困境,打出了自己品牌。现公司年可加工各类海产品8000吨左右,形成8大系列20多种产品,实现销售2亿元以上,其中外贸创汇突破3000万美元大关。公司先后荣获“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江苏省出口农产品示范基地”。所持“鲜怡”牌海产品荣获“江苏省著名商标”。

  “人不能忘本,若不是当年落脚在黄沙港,我怎会有今天?!”2011年,怡美食品获得射阳县唯一海产品自营出口权。对此,懂得感恩的潘凤涛没有只顾埋头忙着自己赚钱,而是想到了当地渔民生产的虾皮量大价低。经过市场调查,他发现外贸市场虽对虾皮需求量较大,但对虾皮质量分类要求较高。为此,他斥资2000多万元,在公司里新建一座4000多平方米的虾皮烘干车间,新上一套虾皮色选自动分级设备和一套自动加工包装流水线。从此黄沙港的虾皮身价暴涨,每500克收购价从先前的0.5元上涨到5元,年可帮助渔民就地增收3000万元左右。

  近几年来,在潘凤涛努力和镇村支持下,黄沙港镇以怡美食品公司为依托,将4200多户渔民团结到一起,组成水产品联合体,并专门设置了水产集群党委,选举潘凤涛为书记。他切实履行党员特别是党委书记责任,有的放矢开展党员初心与使命教育,把支部建到船头,充分发挥支部战斗堡垒、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从而以党建促发展、领民富,使得黄沙港的特色水产业风生水起。码头上渔船尚未出海捕捞,渔民们就已拥有潘凤涛签署的收购合同,从而没有了生产后顾之忧。货畅价高,渔民收入大幅提高,黄沙港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经济富裕镇、产业特色镇、生态示范镇。

  “致富路上决不允许落下一户。”潘凤涛不忘党员之责,积极为镇内400多名无固定职业的渔(农)民创造就业条件,不仅组织他们季节性到自己公司从事水产品清洗粗加工、包装入库,而且还安排他们到渔港码头上下水产品、整理网具,以此增加他们工资性收入。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潘凤涛忘不了当年刚到黄沙港,曾得到蔡安然夫妇俩的众多关照。因而,改行后经济渐渐宽裕起来的他每到四时八节,都要亲自带上礼物登门看望老人。蔡老爹去世,他毅然提出与老人儿子一样守孝用钱,这在黄沙港成为美谈。

  多少年来,他关心镇敬老院里的老人,经常带着礼物去看望慰问,春节时还要给每位老人塞上一个红包。平时,但凡得知镇内哪家突遭灾难或遇特殊困难的,他总能及时伸出援手给予帮助。公司办公室的同志累计了一下,仅近两年他自掏腰包就达20多万元,先后资助过130多户困难家庭。

  2016年6月23日,潘凤涛老家陈洋境内遭受特大龙卷风袭击,他当即组织公司50多人前往救援,同时捐赠价值10多万元的物资。桃园是射阳县唯一的民族村,他先后投入20多万元,为该村铺设道路、架设桥梁、栽植绿化,另外还资助18名贫困儿童入学就读。

  从“配秤匠”到“企业家”,潘凤涛以“诚”为砣秤出了非凡“份量”。他先后被县表彰为“最美射阳人”“最美创业精英”,当选为县政协常委;市表彰为“最美商务人”“盐城市优秀企业家”。2019年,被省表彰为“江苏省优秀党务工作者”“江苏省优秀科技企业家”,2021年4月荣获“江苏省劳动模范”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