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8月23日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谢天锡: 胸挂听诊器的“黄山好人”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华东周刊特约撰稿人 孙 侃/文

1.jpg

●乡村医生曙光计划健康顾问谢天锡 楼晋瑜/摄

  谢天锡的面容很和善,与患者说话时,总是挂着一丝淡淡的微笑。他偏瘦,手指骨节粗大,软绵的徽州口音让我听起来有些吃力,但他清癯脸上的那双眼睛十分敏锐,在我的脸上扫过,已约略知道我的身体状况。“我超过退休年龄已有好几年了,可我离不开这份工作,老百姓也希望我再干下去。”说话间,果然有一名抱着孩子的妇女,进门后旋即坐在他的面前。那名正在啼哭的孩子显然是患者。谢天锡娴熟地点开桌上的电脑,一边已把听诊器塞入孩子的衣内。此时的他完全进入了耐心细致的诊治状态。

  这是在黄山市徽州区,浙江和康医疗集团设在徽州人家社区的医养健康服务中心,谢天锡是该中心的骨干医生之一。在这里采访,说起谢天锡,大家不约而同地竖起大拇指,说谢医生不单医术高超,而且与人为善,视病人如家人。“他在这里已经工作9年了,大家对他的评价特别高。虽然医养服务中心就设在社区里,居民看病已够方便,但若有行动不便的病人,谢医生总是会主动上门,提供医养服务。”徽州人家社区主任吴玉莹不吝夸赞。

  更让人感动的是谢天锡还经常慷慨解囊。他几乎知悉社区里所有的贫困老人、留守儿童家庭,每当他们患病,需要治疗时手头上不宽裕,他就会自掏腰包,悄悄地替他们把诊疗费和药费付掉了,好几回连患者本人都浑然不觉。而在对待个人荣誉和福利之时,谢天锡总是推让,他人优先获取,说自己还是愿意默默无闻把活干好。

  正是因为谢天锡有上述突出优点和感人事迹,2015年6月,他被黄山市委宣传部、黄山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评为“黄山好人”。

  1977年,出生在黄山脚下的谢天锡高中毕业,未能获得上大学的机会,就背起锄头干起了农活。那年他18岁,觉得不应该把自己的一腔才华都倾注在纯粹的农事上,且农事并非他的擅长,便向父亲提出学医的请求。“从我这一代往上数,家族已有四代行医,父亲行医方面也是一把好手,而我从小也对医生这一职业有着浓厚兴趣,所以我觉得,学医对我来说是最适合的。”谢天锡回忆。起初,他父亲还是有点犹豫,但看他如此坚决,也深知儿子确也有从医的潜能,便同意手把手传授。

  就这样,从次年开始,谢天锡白天干农活,晚上就跟着父亲学医术。兴趣是一支极好的推进剂,父亲成功医治好患者的实例也让他沉迷其中。他如饥似渴地研读着古今中外的医书,在父亲不无严苛的授教中不断长进。“父亲把他所掌握的医术全都教给了我,研读众多医书又让我得益多多,那些病例被我琢磨透了,发现医术中的某些奥妙实在让人兴奋!”那一年,谢天锡就在这海绵般吸收知识和技法中度过。他对于学医的极度痴迷,颇有些走火入魔的意味。

  1979年春天,谢天锡被徽州地区歙县黄山人民公社(今为黄山市黄山区汤口镇)卫生院择优录取,成为一名真正的医生。原本,他可以留在这家大集镇的卫生院工作的,或者在这里开一家个体诊所赚钱,卫生院的同事也希望他能留下,毕竟此地属“黄山门户”,出入风景区必经之地的地理优势,使得这里人流密集、城镇颇具规模,各方面的发展机会显然多多,但谢天锡满脑子都转悠着为家乡父老乡亲们送医送药的念头,在黄山卫生院干了没多久,就背起铺盖卷,回到了歙县洽舍人民公社,在公社卫生院当起了一名普通医生。

  洽舍是个真正的山区,可谓推门见山,开窗即岭,耕地稀少,与风景区又挨不上边,所以经济状况比较糟糕。“不过最大的困难,是农民们都住得很远,相当一部分还住在深山里。背着药箱翻山越岭去农户家上门义诊,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我最担心,很多病人觉得出山进山太麻烦了,不愿意出来看病,经常拖着,病情也由此被耽误。”谢天锡向笔者回忆,那段时间的他几乎把所有休息天都扔在了山路上,扔在了山区农户家里,然而他始终乐此不疲。

  其时的谢天锡还是个小伙子,苦点累点,身体很快恢复,翻山越岭上门义诊总是一马当先。往往是刚端起饭碗,或者正准备洗脚上床,有人把电话打到了乡里,他的家门就会被拍响。每临此时,他总是本能地丢开饭碗或者湿脚穿鞋,拎起药箱就冲进黑魆魆的大山里。“打上手电筒步行十几里是常有的事。夏天,骄阳似火,一天下来身上的工作服总是被汗水浸湿很多次;冬天,山风刺骨,常常冻得手脚发麻;大雨倾盆的时候,经常会摔跤在山路上,但是每次看见家属那充满希望的眼神和病人恢复健康后的喜悦,总让我舒心和满足。”这段话语来自谢天锡一篇自撰的工作汇报,文字似乎过于简约,但对当年工作状态的记录是真实的,他对这份工作的虔诚和热爱溢于言表。

  多年来,谢天锡一直在基层卫生院和卫生服务中心工作,在这片景色秀丽的土地上救死扶伤。2002年,他调入富溪乡卫生院,同样是地处偏僻的乡村卫生医疗站点。两年后调回洽舍乡卫生院,又在8年后调入岩寺镇卫生院,成为一名社区医务工作者。40余年的工作生涯中,他从未出过严重的医疗事故,还曾两次出任乡村卫生院的院长一职,可他更感兴趣的还是成为一名与患者面对面的普通医生。“不知怎么,穿上白大褂,胸口挂上听诊器,心里就涌上一股充实感,能把自己所学所知,全部贡献出来,让患者摆脱痛苦,这让我特别满足。”谢天锡对着笔者说出这段话语的时候,那双敏锐的眼睛里又添上了浓重的温情和欣慰。

  时光流逝,谢天锡由青年步入中年,又从中年渐渐接近于退休年龄,体力可能有所下降,可他视职业为神圣、视患者如亲人的激情始终没有改变。大山深处的农户陆续移民下山,在居民小区里集中居住。徽州更名为黄山,不断外拓的风景区把今徽州区的不少地方也纳入其中。居民的健康水平不断提高,疾病种类和形态也在发生变化。一直在乡村卫生院默默耕耘的谢天锡又转入了社区医养健康服务中心,他情系群众、关心患者、上门服务、助人为乐的热情愈发高涨,一如年轻时那样生龙活虎地工作着。

  “如果没有谢医生,我这个慢性病肯定好不了,说不定已经不在人世了!”家住黄山市徽州区洽舍乡洽舍村八旬老人谢大爷说,当年,他的慢性病因久治不愈,后来又好几次大发作,大医院连着发出几份病危通知书,让他回家“休养”了事。没想到这一消息被谢天锡得知了,他即主动上门,察看谢大爷的病状,采用中西医结合之法,先压住病魔势头,再一点点抽丝般地祛除病根,花了半年多时间,竟神奇地把这肆虐多年的慢性病彻底控制住了,“那段时间的谢医生,天天上门为我治疗,从不额外收费,连茶水都不肯喝,这太让我感动了!”

  “我家儿子也是谢医生救回来的。”谢大爷拉着笔者的手,看得出,有关谢天锡救死扶伤的感人故事,他还能说出一大摞。“那一年,我儿子半夜里突然发了高烧,这个时候去大医院太费时,而且我也相信谢医生,便马上打电话给他。深夜两点钟啊,谢医生竟然很快就到了!仔细检查后,他发现我儿子的发烧并不是普通的受凉感冒,马上得消炎。谢医生的药箱里,输液瓶什么的都已带来了,立马就给我儿子挂上。我后来得知,谢医生听我在电话里说我儿子是突然发高烧的,知道了大致病情,就有了大致判断。因为治疗及时,我儿子的高烧很快被控制住,因高烧引发的并发症也没有出现。”

  “谢医生虽然是一名乡村医生,但医术一点也没有比大医院里的专家级医生差,我这个不是夸大其辞,因为我也有亲身体会。”说起谢医生来,50多岁的蒋师傅说出了一则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实例。蒋师傅是开旅游大巴车的,平时工作比较辛苦,甚至顾不上休息,让身体有时发出疲倦、疼痛、烦躁等信号,“那天的我就感到头晕,不是睡眠不足的那种,便有点发慌,跑到社区医养健康服务中心找了谢医生。谢医生第一个动作就是给我量血压,果然很高,谢医生便给我开了药,我因为急着去开车,就匆匆地走了。”

  但让蒋师傅没有想到的是,到了这天晚上,蒋师傅刚回到家,谢天锡的电话就来了。说知道今天白天蒋师傅一直在忙,没有打来电话,估摸现已回家,就凑这个时间打来电话提醒。“谢医生说,我走了以后,他又对我的病情进行了分析判断,认为我的血压高还得及时去复查,不能光依赖药物,查清病因才是最要紧,倘若检查出来没有大碍,心里也就放心了。他说得非常耐心细致,而且听得出,他对我的高血压症状,绝对没有配了几种药给我就了事,而是非常认真地对待,并运用他的高超医术,为我下一步的治疗提供方案。”蒋师傅十分感慨地说,这件事情让他实实在在地感受到,谢医生不仅与人为善、待人诚恳,更是一个有医术、有责任心的“好人”。

  知道我在采访中,已从居民那里听到了不少对他的夸赞,谢天锡坐下来与我交流时,显得有些不好意思,表现出一种淳朴和谦逊。“我没有他们说的那样好。每一个医生,比如我们和康医养中心的每一位医生,都会这么做,而且比我做得好。只不过我从医时间长,有不少实际诊疗的经验,而且还能从传统医术、西医以及民间医术等各个方面汲取营养,对每个患者的病状,尤其是他们的自诉,会有一个比较综合的、理性的辨别和判断。”谢天锡说,患者是有差异的,不可一刀切地拿着医书,倒过来去凑病例,而是应该努力发现每个患者的个性差异,看人诊断,对症下药。”

  近年来,尤其是成为和康医疗集团旗下的一名社区医生以来,谢天锡对社区居民中的常见病、多发病的病例和诊治技术的研究,已越来越深入。“这是因为社区医养健康服务中心有着它的自身特点。与大医院相比,或许因为医疗设备等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或许因为医护人员力量的限制,许多大病并不具备全面治疗的条件,这就要求我的所学必须更加全面、系统,并学会使用新的理论技术,熟练掌握基层社区发生的常见病、多发病诊治方法,迅速诊断处理一些常见病、多发病。”谢天锡认为,其实,医养服务中心的不少优势,比如灵活性、主动性、即时性,以及医疗与康养相结合的优势,都是大医院所不具备的,这些优势正是越来越多的社区居民选择和信赖医养服务中心的最大原因。

  “可以说,不谦虚地说,我算是一个活到老、学到老的人。我深切地体会到一个合格的社区医生应该具备的素质和条件。说实话,直到现在,我认为自己在很多方面还有明显欠缺,所以我还在不断努力。我现在最关注的,或者说努力的重点,就是面对患者的时候,能及时、准确地判断出这种病的基本状况和可能出现的征兆,在第一时间拍板决定,是让这名患者留下来,由我来负责治疗,还是以最快速度送达上级医院,甚至需要送达什么科室都要有准确判断。同时,在这名患者送往上级医院前,我必须先采取一些救护措施,既不耽误病人的最佳治疗时间,又为患者在大医院尽早康复打好基础。”谢天锡不无自信地说,社区居民一旦身体不适或者患病,即把社区医养健康服务中心作为首诊的第一选择,这就对了。

  在黄山,社区医养健康服务中心还是一个新鲜事物,它是集居家养老、健康管理及专业医疗护理服务于一体的服务机构,面对的是每一位社区居民,徽州人家社区医养健康服务中心即由和康医疗集团所设。“和康医养健康服务中心依托和康集团及旗下康复连锁医院的强大实力以及丰富的医护资源,结合中国国情和养老文化,建立规范服务体系与服务标准,为社区居民长期提供健康咨询、居家健康检测、慢性病管理、快捷就医、关爱活动、公益助老等特色服务,真正做到医养到家,保障社区居民的健康幸福晚年。”浙江和康医疗集团董事长钱培鑫说,推出医养健康服务中心的初衷,就是积极响应国家“健康中国2030”国家战略,创新发展“社区植入式”医养结合模式,从医到养,送医到家,践行“让天下长者医侍无忧”的使命。

  “成了社区医养健康服务中心的医生之后,现在的我也在努力适应这一新的角色。因为医养健康服务是通过‘互联网医院+融医养’的,以真正实现医养结合全覆盖,所以现在的我腾出不少时间,尽快熟练掌握互联网技能,通过互联网关注本社区医养对象的身体即时状况,及时提供医养服务。另外,我不间断地向居民发布关于老年人相关的健康知识、各种为民医讯等,举办健康讲座、专项义诊活动等,目的就在于让居民们形成注重养生、预防疾病的自觉性。”

  在采访时,有居民争相告诉笔者,在社区医养健康服务中心每月组织的医学课堂上,谢天锡医生总能根据时节的变化,向居民讲解每个季节应怎样养生,还倡导精神治疗,引导每一位居民关心自己的身体健康,调整心态,这种形式极受欢迎。“平时在家,只有我一个人,感觉上有些郁闷,是谢医生的开导让我心情开朗了起来,现在每天我总喜欢来社区,与谢医生聊聊天,谈谈养生和健康,这非常好。”八旬老人方云祥脸色红润,说起谢天锡便夸个不停。

  不过,对于谢天锡来说,还有一件事令他极为欣慰,那就是他的儿子也继承了祖业,从安徽省皖南医学院毕业后,现在上海的一家医院当医生。“我们家族已是六代行医了,这是值得我骄傲的事!我现在身体还好,愿意继续在这里干下去,为居民们多做些实事、好事!”谢天锡习惯性地抚住胸前的听诊器,把它小心地放进白大褂的口袋里。他敏锐的双眼再次从我脸上扫过,闪烁着一位医者虔诚而仁慈的光芒。

  【作者简介】

  孙侃,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广播电视局调研员。迄今已出版长篇报告文学《吴斌:中国最美司机》《高速卫士吴连表》《中国快递桐庐帮》《天堂流过一条河》《两山之路:美丽中国的浙江样本》《从南湖出发》等,以及人物传记、文史随笔、散文集40余部,曾获公安部金盾文学奖、浙江省社科成果一等奖、浙江省“五个一工程奖”等。作品被列入中宣部农民最喜爱的百种图书、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和浙江省、杭州市文化精品工程扶持项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