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8月16日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以强化“链主”定力为主旋律,带动全产业链升级换代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著名战略经济学家、《经济学家周刊》主编管益忻对话航天材料专家、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所所长李仲平院士

1.jpg

●李仲平院士(左)与管益忻院长合影

  日前,著名大战略经济学家、齐大战略研究院院长、《经济学家周刊》主编管益忻一行前往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所开展调研、交流活动。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所所长李仲平院士参观了展室,介绍了研究所的基本概况。双方重点围绕全球化发展战略、科技发展构想及大国竞争应对策略开展了深入探讨。

  李仲平: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所是航天领域材料及工艺专业研究机构,从事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和运载火箭、飞船、卫星等配套产品的研制与生产任务,是中国航天材料及工艺技术的研究中心。研究所成立于1957年,首任所长姚桐斌是我国著名材料工艺专家,航天材料及工艺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1999年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是共和国23位两弹一星元勋之一。

  研究所经历六十余年的发展,已建成以功能、结构复合材料及工艺为主体,涵盖非金属材料及工艺、表面工程、金属材料及工艺、检测分析六大专业领域的专业技术体系。建有先进功能复合材料技术重点实验室、树脂基复合材料结构制造技术研究应用中心、功能性碳纤维复合材料国家工程实验室三大国家级创新平台,是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工艺中心所、航天材料工艺性能检测和失效分析中心。

2.jpg

  经历几代航天材料工艺人拼搏进取和顽强奋斗,研究所从无到有,从一台显微镜发展到国家航天材料及工艺技术中心,支撑我国一系列重大、重点航天型号的发展,牵引带动国家基础材料与学科发展,推动军民融合。共取得部级以上成果50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全国科学大会奖32项,国家级科学技术奖33项,部级科技进步奖400余项。研制的复合材料和轻质绝热材料应用于运载火箭大型整流罩、卫星支架、贮箱等,实现了大幅减重;耐特种介质宽温域密封材料及阻尼结构保证了火箭的可靠性;先进密封、热控涂层、高性能推力室制造技术保证了系列卫星的在轨寿命;低密度防隔热复合材料确保了神舟返回舱、嫦娥五号和天问一号的安全着陆,实现了先进性与可靠性的统一;材料工艺技术、评价表征技术和失效分析技术在航天和国防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管益忻: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所对国家航天事业发展做出了历史性贡献,科研生产水平处于全国材料行业的领先地位,应该争当或以成为我国航天材料领域龙头企业、全产业链的“链主”。“链主”的概念是我于2005年首次提出,“链主”是整个共同体(产业链)的组织者、领导者、协同者。以制造业的产业链条为例,“技术研发、原材料供应、生产制造、销售流通、客户服务”这个产业链中的“龙头”就是“链主”,但在制造业链条中,中国大部分企业“链主”处于中间利益较小的环节,“链主”最好是终端或者上游研发。

  2007年出版本人专著的《营消:迈向客户经济的商业范式革命》给出了“链主”的范式定义:明确共同体业务,使信息产品服务封闭双向流动,使所有消费者需求组合满足,企业盈利并能持续发展。具体来说:(1)明确定义共同体的需求组合;(2)努力获取共同体100%的业务;(3)促进信息、产品和服务的封闭双向流动,完全满足每一个消费者的需求组合;(4)帮助共同体的所有企业在盈利状态下运作;(5)理解并且遵照建立业务以及共同体的迭代发展性过程。“链主”职责及经济单元的运行机理可做这样的定位:“链主”在牢牢把握其“链主”客户群的基础上,主持整个经济单元的自组织及其正常运作。

  “链主”对产业链的发展壮大和产业升级有重要影响,是整个产业链的灵魂,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所要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争当产业链的“链主”。在迈向数字经济时代的今天,人们把赋智赋能并称之为产业链的“孪生双胞胎”。其实这是不对的,不科学的,应当是“孪生三胞胎”。因为任何一种产业链、供应链赋智、赋能的同时,还同时赋价值观、赋人文,作为“链主”尤其要注重这“三赋”,其中的人文之赋往往被人忽略。此外,还需要有战略眼光,明确的业务“主攻方向”,比如财政部前部长楼继伟认为5G应用场景应为“工业万物互联”、而不是个人用户。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所作为“链主”也要引领全产业链,准确定位发展方向。更为重要的是,成为全产业链“链主”,这有三个主要问题需要深入探讨和研究:

  (1)我国航天科技及其相联系驱动的产业链、供应链在当前全球化中的战略位置;

  (2)我国航天科技及其相联系驱动的产业链、供应链在“无人区”发展阶段的总体构想;

  (3)我国航天科技及其相联系驱动的产业链、供应链在中美大国竞争博弈中的应对策略。

  李仲平:中国工程院在近期的航天强国建设发展战略研究中,对美国、俄罗斯、中国和欧洲这些世界航天大国和地区综合能力水平进行了评估,美国航天技术遥遥领先,俄罗斯、欧洲、中国跟随其后。现代航天技术发源地是在德国,二战后期德国率先研制出了V1和V2导弹,代表了当时最先进的航天科技,二战后美国和前苏联在德国导弹技术基础上发展了各自的航天工业。中国航天工业从1957年开始发展至今,“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火星探测”、“空间站”等一系列国家重大工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航天受关注度日益增加。但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受限于国家整体工业和经济基础,综合考虑军事航天和民用航天两方面实力,以及从以先进航天飞行器数量和科技积累等为代表的存量指标、以航天重大工程立项和民用航天经济投入等为代表的流量指标、以航天飞行器关键性能和核心关键技术水平等为代表的强度指标来看,中国航天整体上仍处于追赶状态,处于“争二、望一”的位置,我们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妄自尊大。

  在当前的形势下,科技“无人区”可能有两种形态,一是技术本身已进入不确定阶段,二是参照系处于不确定阶段,具体领域与方向需要具体分析。技术本身不确定性问题的应对相对简单,而参照系不确定性问题的应对比较复杂,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当前中国航天正在迈向科技“无人区”,一方面,高超声速等部分领域开始认识到技术不确定性,另一方面,空间机动飞行器等领域也面临参照系不确定的问题。从大方向上来说应对航天科技“无人区”问题的必经之路是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五月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明确提出,“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首次将“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两个科研范畴“合二为一”,意义深刻重大。

  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支撑现代工业体系。目前我国虽然拥有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但尚未建立适应新环境的、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我国从事基础前沿研究和技术应用研究的单位、团队是相对分离的,基础前沿研究对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支撑力度不足,比如近年来我国航天领域虽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成就,但空气动力学计算分析使用的软件和先进测试仪器等基础工具,大多来自于欧美国家;我国在产品国产化率方面实现在快速进步,但考虑全链条全要素的国产化度提升则相对缓慢。因此,必须下大力气解决根基性问题,不仅仅是缓解“卡脖子”产品应急问题,更要加快建立将基础前沿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全链条贯通、全要素融合的发展模式,构建完整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实现高水平科技自强自立。

  管益忻:一个领域一个领域的打歼灭战,在每个特定的领域,都要将基础前沿研究和关键技术公关结合起来,在以全技术链驱动下实现全产业链全要素融合的发展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还明确提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并指出“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都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设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一个重要落脚点是建设优秀的科技人才梯队。我国早期航天事业取得的重大成就离不开第一代航天人艰苦卓绝的奋斗,比如钱学森、姚桐斌等,他们是我国当时最优秀的科技人才,选择了从事最尖端的科技事业。当前,航天科研人才队伍正面临新一轮大规模新老交替,需要在市场化环境下培养造就新一代航天科技队伍,保持并提高队伍规模和队伍水平的相对优势,如果没有最优秀的人才队伍,我国航天事业可能需要长期“争二、望一”。因此,要重视新一代航天人才队伍培养、建设航天人才高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支撑航天强国目标的实现。(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