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从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官网发现,1945年出生、现年75岁高龄的娃哈哈集团创始人宗庆后已于今年7月12日获得基金从业资格证,从业机构为浙江娃哈哈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娃哈哈创投”)。这意味着娃哈哈吹响了进军创投圈的号角。
基金业协会官网显示,娃哈哈创投于今年7月9日获得了完成基金管理人备案登记,根据相关规定,管理人备案成功后,需要在半年内发行产品。
实际上,娃哈哈创投成立已有十余年。天眼查APP显示,娃哈哈创投早在2010年11月8日便已成立。记者注意到,2016年至今,娃哈哈创投共进行过6次对外投资,包括投资宁波梅山保税港区祺睿股权投资中心(有限合伙)、高瓴智成长江(湖北)人工智能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等。
此次完成备案是娃哈哈创投即将进入VC圈的号角,而在完成备案登记以前,布局便已初见端倪。该公司于2021年4月30日将工商信息中的经营范围从“实业投资,投资咨询服务,企业管理服务咨询”变更为“股权投资;创业投资(限投资未上市企业);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管理”等。
75岁宗庆后获从业资格认定实业大佬纷纷转型?
娃哈哈创投正式登场,而刚刚取得基金从业资格证的宗庆后则将亲自挂帅,担任娃哈哈创投的公司法定代表人和执行董事。
很多人发出了疑问:“宗庆后75岁高龄还备考基金从业证书?”记者梳理发现,本次宗庆后获得基金从业资格是通过资格认定,而非通过考试获得。基金协会此前规定,符合条件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管理人(含创业投资基金管理人)的高级管理人员,可以向协会资格认定委员会申请认定基金从业资格,其中一条是担任过上市公司或实收资本不低于10亿元人民币的大中型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且从业12年及以上,而宗庆后显然符合这一条件。
2016年,基金业协会曾出台政策,对从业年限、退出项目数量、管理资本量等条件符合要求,并提供相关材料证明及推荐人的私募基金管理人高管,无需通过考试,即可申请基金从业资格认定。雷军、熊晓鸽、沈南鹏、徐小平等一大批大佬都是这样拿到基金从业资格的。
在2016-2017年,娃哈哈以有限合伙人,也就是LP的身份间接参与投资,多次出手创投机构,包括丰川资本、高瓴、国药中金。
除了娃哈哈,消费行业巨头涉足创投圈的例子越来越多了。前两天,绝味鸭脖也牵头成立了一支新基金,也是这支新基金的LP。
早在2014年,绝味食品就成立了网聚资本,先后投资了和府捞面、幸福西饼等餐饮食品品牌,后来,网聚资本又成了消费投资机构番茄资本的LP,后者投资过霸蛮米粉、巴奴火锅等。
近年来,消费赛道迎来爆发,本身就在这个圈子里的消费品巨头们,自然不想缺席这场盛宴,或是直接做VC投项目,或者反过来为VC/PE机构出钱出力。
无论是娃哈哈,还是绝味,这些年都面临过业绩下滑的危机,不仅要应对消费人群的变化,还有竞争对手们在虎视眈眈。
老牌消费品巨头通过孵化新项目、投资等方式,不仅想要通过投资获取收益,还能为公司探索新的业务增长点,用新产品圈住新生代消费者,顺带着还能再布局一下自己的产品生态圈。这也难怪消费品大佬们纷纷逐梦创投圈了。
业绩大幅缩水娃哈哈如何自救?
宗庆后是中国商业史上的传奇人物。42岁白手起家,一手缔造出中国最大的食品饮料加工企业,带领娃哈哈一度成为国内饮料市场的引领者。
娃哈哈曾经的辉煌,也让宗庆后数次问鼎中国首富。公开数据显示:2013年至2016年期间,娃哈哈的营业收入分别为782.8亿元、720亿元、494亿元、529亿元,在此期间宗庆后曾先后三次问鼎中国首富。
然而从2017年起,娃哈哈业绩便开始下滑。当年其营收缩减至456亿元——比2013年缩水逾300亿元。2019年,营收再创新低。
你有多久没喝过娃哈哈了?娃哈哈为何从一个国民饮品到如今远离了核心消费群体?也许可以从其产品线中找到答案。
娃哈哈曾凭AD钙奶、营养快线、纯净水等几大明星产品打下江山,但随着竞品层出不穷,这几款产品的市场表现也大不如前。以营养快线为例,近年来其业绩呈现出断崖式下滑的趋势,2014年至2016年销售额分别为153.6亿元、115.4亿元和84.2亿元。
娃哈哈也尝试过创新和破圈:打造Kelly One新品牌,跨界做AD钙奶味奶心月饼,推出炫彩版营养快线等。这些变化都出自宗庆后接班人——女儿宗馥莉之手。自2018年宗馥莉就任娃哈哈公关部部长之后,娃哈哈不仅在跨界营销做了不少尝试,还与钟薛高、泡泡玛特以及英雄联盟职业联赛等广受年轻人追捧的品牌与IP联名,尝试与年轻消费者有效沟通。
在宗馥莉大刀阔斧的改革后,娃哈哈的下跌在2018年以468.9亿元的营收刹住了车。但好景不长,2019年再次下滑,且较2013年巅峰时期的营收下滑超过了40%。
单个产品创新难奏效娃哈哈亟需连锁创新?
记者注意到,娃哈哈曾尝试过不少的多元布局,包括投资童装、奶粉、商场、白酒等,但效果并不理想。
在产品的迭代速度上,娃哈哈也显然没跟上竞品步伐。进入娃哈哈线上官方旗舰店可以看到,销量前三的仍是AD钙奶、八宝粥和乳酸菌饮品。同时,其产品矩阵包括乳饮、水饮、茶饮、功能饮料、碳酸饮料、八宝粥、羊奶粉、健康食品、果味茶品、低糖饮品等。
虽然产品矩阵看似多元,但能占领市场的并不多。记者走访广州多家商超、便利店发现,除了AD钙奶、营养快线、爽歪歪等拳头产品以外,娃哈哈其他产品难觅踪影,大部分产品也都被摆放在相对边缘的位置。
与此同时,支撑娃哈哈的AD钙奶、营养快线们也依然以“童年回忆”的包装示众。“这么多年来,营养快线的包装没什么改变,在一众包装精美、卖点突出的饮料中间,确实缺乏了吸引力。”在走访过程中,某商超的一名采购人员向记者坦言,这些产品确实是部分消费者的童年回忆,但是却很难触达没有怀旧成分的新消费者。
2014年以后,中国的新生代成为了消费的主流群体,他们的消费思维和消费行为深刻地影响着整个中国产业端的创新、升级以及迭代的方向和速度。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向记者分析称:“娃哈哈的问题是系统性的,从老板的经营理念,再到整体区位劣势、产品的创新升级迭代以及品牌的调性,方方面面,都存在问题。”朱丹蓬表示,虽然近年来娃哈哈有所创新,但是这些创新对于以三四五线城市为核心市场的娃哈哈来说,并不能够解决根本性问题:“娃哈哈的问题在于体系,只有由内而外整体的连锁创新才行,否则,单一产品的创新、渠道的创新是没有用的。”
朱丹蓬分析称,一二线的消费者对于奶茶刚需比较大,消费频次也比较高。长期扎根三四五线城市的娃哈哈在一二线城市缺乏了品牌的张力,本身也没有品牌的调性。“加上娃哈哈奶茶是交给第三方做的,并不是直营的,所以从资源到整个配套方面也存在着很大的不足。”朱丹蓬说。
“第一勤奋”宗庆后女儿会接班吗?
在娃哈哈内部,宗庆后被称为“第一勤奋的人”,早上7点前上班,晚上11点后下班,经常工作超过16个小时。公司常年不设副总经理,董事长和总经理很多年都是宗庆后一人兼任。
做过宗庆后秘书的罗建幸回忆,“娃哈哈所有的公司决定都是由宗庆后一个人拍板,没有人敢提建议,也没人敢顶撞宗庆后,包括宗庆后的女儿宗馥莉。”
事实上,建立了娃哈哈饮品王国的宗庆后,也并非没有考虑过退休问题。2019年,宗庆后曾说“我想我应该是准备退居二线了”;不到两年,宗庆后改口“找不到(退休后)可娱乐的项目,暂时只有继续干活”。
一顿跨界操作,让宗庆后开始关注新的市场。他坦言,这个转变主要归功于女儿宗馥莉。
对宗馥莉来说,创业更有成就感,“如果我做得成功的话,我希望能够去并购娃哈哈。那就是一种拥有,不是继承。”宗馥莉曾对媒体表示,自己最喜欢的职业是自由职业,“想干吗就干吗,不是挺好吗?”
为了打出专属自己的标签,宗馥莉在2016年7月推出了自创品牌“KellyOne”果蔬汁产品。Kelly是她的英文名,这个听起来完全属于她的饮料,遗憾的是战果甚微。
2017年,宗馥莉又曾花费5.8亿收购中国糖果,拟实现娃哈哈借壳上市。不幸的是,这笔收购最终折戟,且给娃哈哈造成了不小的损失。
后来,宗庆后曾向媒体表达过:“完全退休是不可能的,我希望年轻人在前面干,我在后面看着,如果出现差错还可以及时去纠正”。
一个是默默做成百年企业的经营初衷,一个要走打破常规的创新路线,面对两种运营模式,两代人之间在实践中相互借鉴取长补短,至于最后宗馥莉如何接班,时间会给出答案。(本报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