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腼腆、身材颀长的常军,高级技师,先后获得甘肃省技术标兵、兰州石化公司安装起重工技术状元、兰州石化公司金牌员工、兰州石化公司大检修标兵、先进个人等多种荣誉。
从1986年进入中国石油兰州石化公司工作以来,53岁的常军从未离开“安装起重工”这个岗位。30多年潜心钻研,他已成为兰州石化这个领域的行家能手,业内诸多安装难题,大家都第一个想到他。一句“常师傅来帮忙”,能舒展不少人紧锁的眉头。
曾获起重工技术状元是职业生涯分水岭
笔者第一次见到常军时,他谦虚又羞涩地说:“我没啥绝活,嘴巴也不太会说,更不会写。单位领导每次让我写工作业绩材料,我感到非常的头疼,宁可叫我干活,千万别叫我写东西。”
兰州石化公司检维修中心化工维修二车间同事李艳萍直言:“常师傅可是拿过兰州石化公司起重工技术状元的,是我们车间首位问鼎该奖项的一线工人!”
检维修中心化工维修二车间是兰州石化公司石油化工厂生产装置主要的保运单位,至今仍承担着石化厂大型机组的日常维护和检维修任务。
“在设备检维修的起吊作业中,能够将大型设备吊装起来不难,难就难在如何在非常复杂的现场环境下,在不伤害设备本体及周边工艺管线的前提条件下,精准实施吊装作业。干好起重这一行,要领是合力凝聚而成,关键在于找准支点。”一位经验丰富的起重老师傅的这番话一直铭刻在常军的脑海。
脚手架、卷扬机、倒链、登高、起吊管道……每天重复着又苦又脏的工作,常军也曾迷茫过,动摇过,对自己的职业方向产生过怀疑。
1993年,常军通过基层的选拔,参加了起重工技术比武,在这次比武过程当中,一举夺得起重工技术比武状元。取得如此的好成绩,给了常军极大的鼓舞,成就感使常军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单位领导的肯定,家人的鼓励,同行们的赞扬,使常军打消了退出起重工这个行业念头。这一次的技能大赛,成为常军职业生涯的分水岭。为了掌握起重工工艺理论知识,常军利用业余时间研读这方面的书籍,从《起重工艺学》的初级读本到高级读本,从《机械制图》、《工程力学》到《材料力学》等等,常军从书籍中汲取了营养。坚持学习,了解相关行业信息,学习国内同行业好的做法和经验。
近35年工作经历 吊装总重量超出航空母舰“辽宁舰”自重
在化工设备检维修的工作中,重物吊运起来相对稳重,轻物吊运起来相对爱晃动,但是不管重物轻物,常军吊运时都是突出一个“稳”字。让常军引以自豪的是石化厂聚烯烃联合车间高密度装置挤压机螺杆吊运作业。常军接到任务后,前往现场进行勘察环境,查阅资料,了解相关数据。该设备单螺杆重2.3吨,长度为4.2米,物料为聚乙烯熔融物,工作温度为200℃。螺杆具备吊装条件后,设备呈敞开状态,散热较快,两个小时螺杆与筒体内熔融物料将固化,聚乙烯塑料将螺杆与筒体紧紧包裹,无法脱离。如若继续作业,必须对设备重新升温,时间约为4个小时,影响整体施工进度安排。
经过现场实际测量和精准计算,常军利用厂房地面固定锚点与上方工字梁手动行车用卡环连接解决水平锚点难题,上方工字梁手动行车手动葫芦随螺杆抽出长度随时调整螺杆水平度,保证螺杆与筒体间隙,防止设备损伤;利用上方横梁上的行车倒链作为主吊,选用一副吊装带和一个手拉葫芦直接拴挂在主吊钩头上,另一端分别捆绑在螺杆的两端。有手拉葫芦的作为水平调整,抽出螺杆时间控制到1小时,保证检修进度,为在熔融状态下清理物料赢得宝贵时间。
定位精准,一气呵成是常军干起重工的“绝活”。 2019年大检修,24万吨烯烃装置GB-501丙烯制冷压缩机全面解体检修,该设备是烯烃装置的关键设备。压缩机上盖重超过12吨,体积大,内部结构复杂,对于解体检修的吊装精度要求非常高,吊点重心掌握不稳或起吊水平度超出,将直接损坏缸体内的导流板汽封与转子叶轮。常军在掌握机盖,内部转子和气封结构相对位置,通过反复计算,确定了起吊的正确支点以及吊装方案。他组织大家用大盖上方的吊车先将四周吊耳钩住,调整倒链长度,调整上方吊车的位置,使吊车挂钩与大盖重心在一条线上。使用四周四个顶丝将大盖顶起10mm,用吊车水平缓慢起吊大盖,同时体用塞尺持续测量下缸体螺栓和大盖螺栓孔的间隙。当大盖起升到一定高度,用塞尺测出下缸螺栓和大盖螺栓孔的间隙变小时,在两侧对角紧固螺杆上架设百分表,用百分表测出螺杆倾斜角度,通过大盖上的两个立式吊耳调整螺栓与大盖孔的间隙,使螺杆在不被损伤的情况下将大盖整体吊起。
在压缩机大盖翻转过程中,钢丝绳所产生的夹角过大,在翻转过程中缸盖边缘对钢丝绳造成的剪切力增大,容易使钢丝绳断裂。常军根据吊装需求,设计制作了平衡梁吊装专用工具,通过运用平衡梁在吊装透平缸盖及高压缸缸盖回装时,可以随意的对缸盖进行翻转,避免钢丝绳断裂造成设备损坏及安全事故的发生。运用这种平衡梁进行吊装,可以将原来一个吊点,变成两个吊点,由于没有夹角,上盖便能在空中按照要求进行翻转,既安全又可靠,仅用了半个小时,就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了缸盖的翻转及回装。由于定位精准,指哪儿打哪儿,一次就能让定位销跟定位孔“接吻”,高低障碍 一点不刮碰。截至目前,常军近35年的起重工职业生涯,他吊装各种各样的物件总的重量,远远超出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的自重。
韧劲+钻研成就吊装行业“达人”
一个人的智慧,往往体现在能用最简单的语言,把最复杂的事说清楚。常军说:“起重工就是抬、扛、搬、运,多动脑筋就能少吃亏,力争用最少的力、最短的时间,做最多的事。”
沉淀功力,非一朝一夕。有一次,厂里来了一个类似铁锅的大圆顶,圆顶是扣着来的,施工需要来一个180度的大翻转。怎么选择吊点,怎么绑钢丝绳,怎么用吊车……边看边琢磨,常军明白了很多此前不明白的事。
荣誉等身有“秘诀”。S路线吊运不洒一滴水是常军自我“加压”的一个练习科目。常军设定的这个路线长5米、宽1.5米,要求自己在规定的时间内,将装满水的水桶从S路线顺利经过,不刮不碰不洒水。可能有人不明白了,S路线过得好,对生产有啥帮助呢?这你可就是外行了,如果这个项目做得好,就能够保证吊装物品的稳定性,在生产中不会碰到人和设备。
资深的吊装老师傅常军,在年轻同事心目中是什么样的?30岁的李自鸿说,常师傅的过人之处在于,肯动脑筋,想出的办法很实用。铁一般的韧劲,锥子般的钻研,成就了常军吊装行业名副其实“达人”的称谓。 (李艳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