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德淇 媒体人
虚假宣传、诱导消费、价格欺诈、环境安全隐患、超前组织学科教学……一段时间以来,校外培训机构的种种乱象,放大了社会的教育焦虑,侵害了家长和学生的利益。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全面规范管理校外培训机构,坚持从严治理,严禁随意资本化动作,不能让良心的行业变成逐利的产业。(7月25日 中国教师报)
需要肯定的是,校外培训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以其丰富的教育内容、灵活多样的形式,在满足个性化教育需求、促进教育科技融合等方面发挥了正面作用,但目前相关市场的火热也带来上述一系列问题,扰乱了正常的教育生态。
因此,规范校外培训市场势在必行。《意见》明确要求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并禁止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在节假日、寒暑假组织学科培训。这意味着,开设学科辅导的校外机构,也必须秉持公益属性,不受经济利益驱使,不得将教育当作商业逐利的跑马场,将彻底改变国内的校外培训生态。这也倒逼培训机构转变思路和模式,回归应有的功能和定位上,为有需要的孩子提供涵养素质、培养兴趣的差异化教学。
当然,严格资本化运作并非“一刀切”反对学生参加校外教育,校外培训机构在兴趣爱好类培训供给方面具有无法取替的优势,在学科教育方面也可以补差辅弱,但必须遵守严禁规律超纲教学、应试教学和过度逐利,制造“全民培训”与教育焦虑的红线。近期,包括北京在内的多个城市的学校启动学生暑期托管服务,推动课后服务全覆盖,在教育综合治理方面做出了新探索,切实打通学校课后服务“最后一公里”。
这次出台的监管措施力度空前,针对那些助推教育内卷、助长教育焦虑的问题,将产生巨大的震慑作用,但落实“双减”、规范校外培训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家庭、社会明确各自的责任和边界,协同推进、共同治理。
政府要承担起提供公共教育服务的职责,在统筹考虑教师工作强度和应有报酬的基础上,支持学校开展各种有益身心的课后活动。家校协同是“双减”问题的关键。家长与学生朝夕相处,负有言传身教的责任,应提升育人素质和能力,主动倾听孩子心声,帮助孩子排忧解难,不盲目送孩子参加校外培训,理性规划孩子未来发展方向。学校也要积极组织家长会、家长学校,密切与家长联系,形成良好的家校沟通互动模式,帮助家长了解学生的学习和身心状况,更新育儿观念。
社会是教育的大环境,要发挥资源优势,提供青少年宫、活动中心等校外活动场所,丰富学生开拓视野、全面发展、实践锻炼的平台渠道,同时积极探索社区教育服务,为学生在课后时间参与社会实践、社团活动、志愿服务营造氛围、创造机会。
也要看到,仅仅强化对校外培训机构的监督管理,不改革教育评价体系,仍沿用单一的考试选拔标准,家长们的焦虑就无法消除,甚至会滋长后者请私教,或送孩子到地下培训机构等更隐蔽的培训乱象。这也是在落实“双减”措施时必须正视的问题。是故,在禁止校外学科培训机构资本化运作后,应疏导家长的培训焦虑,推进教育评价体系改革,系统性发力,真正让义务教育回到知识启蒙、发展兴趣、拓展素质的原点。如此,也才能从根本上扭转学科类培训的资本化逐利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