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7月26日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建设“海绵城市”是战略之举、长远大计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许贵元 评论员

  夏季雨水偏多,每逢强降雨和大暴雨袭来,一些城市便难以招架。由于地下排水设施不给力,导致水淹楼房、道路一片汪洋,已成为不少城市面临的困境。加快建设“会喝水”的“海绵城市”,势在必行、时不我待,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切莫等闲视之。

  所谓“海绵城市”,不过是个通俗的比喻而已,即是科学运用综合手段,因地制宜进行生态修复,增强城市吸水、排涝、抗灾功能,使城市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雨后行人方便、交通无阻。因此,“会喝水”的城市不怕涝。目前,我国已确定百余个“海绵城市”为试点。

  然而,多年来,随着城市建设规模的扩大,许多城市在建设过程中,一般都偏重于道路、管网、照明等必要设施的“硬件建设”,而忽视或轻视“生态修复”工程的配套建设。这种“单打一”的建设模式,埋下了许多“城市隐患”。尤其是城市地下铺设的排水管网,常常因设计标准、资金不足、建设工期受限等因素,导致工程不达标或草率完工的屡见不鲜。夏季遇到小雨还好说,遇到大雨和暴雨,由于城市排水功能不适应,积水如同一片海洋,不免出现“水淹七军”的惨景,给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些沉痛的教训,并没有使一些城市真正“醒悟”,而是习惯于“亡羊补牢”的做法。在一些城市,我们经常看到,刚铺好的马路没过几年就再次被挖开断行,重新更换大口径的地下排水管道,重复建设、来回折腾,浪费了很多财力、物力和人力,这是不可取的。

  建设“海绵城市”,首先要精心搞好规划设计。把城市生态修复与城市建设有机结合,同步抓起,不能“单打一”。要尊重自然规律和城市特点,因地制宜搞生态建设,该有湿地的地方恢复湿地,该有公园的地方建设公园,科学设计“下沉式”绿地、雨水边沟、渗水铺装等“海绵”措施,收集周边地块雨水,用于绿化灌溉。并在原先遭到破坏的山体处,依势设计和建设多级游园系统,既可有效防止山体地质灾害,又可增加游憩的立体性、丰富性和观赏性,满足市民需求。同时,对占用河道私搭乱建的违规建筑一律拆除,恢复海岸线的多样性,提高水系的交换功能,达到城市防洪排涝的要求,整个生态工程都要立足于排、蓄、渗一体化进行改造。

  实践证明,“海绵城市” 多起来,不仅增强城市抗风险的能力,也会给市民群众直接带来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我们期盼全国涌现更多的“会喝水”的海绵城市,在“五大发展理念”的指引下,不断开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