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7月22日 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矿山机电维修界的刘德华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参加工作16年来,扎根矿山、搏击煤海,无论是在山东省内济北矿区,还是转战内蒙古毛乌素沙漠,他都时刻牢记自己的共产党员身份,创新实干,与时俱进,担当作为,无愧于共产党员的称号。他就是山能淄矿黄陶勒盖煤炭公司巴彦高勒煤矿综采一队,担任机电副队长的刘华德。他被大伙戏称为“矿山机电维修界的刘德华”。

  巴彦高勒煤矿是淄矿集团省外建设的第一个千万吨矿井,目前矿井核定生产能力400万吨,是集团公司主力矿井。该公司聚焦“建设国际一流企业”目标定位,大力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与煤矿智能化深度融合,着力打造国家级智能示范煤矿。“能够成为现代化大型矿井的一份子,为新时代智慧矿山建设做贡献,我感到无比骄傲、无上荣光。”说这话时,刘华德满脸自豪。

  创新创效“打先锋”

  2005年,刘华德技校毕业后分配到淄矿集团许厂煤矿工作,2017年调到巴彦高勒煤矿。他由一名机电维修“小白”晋升到区队管理人员,再到矿山维修界的“好手”,从普通员工成长为共产党员。在众多身份中,他最看中的是党员的身份。16年来,他不忘入党初心,践行入党誓言,成为飘扬在生产一线的一面旗帜。

  创新是打开矿井挖潜增效新空间的“金钥匙”。参加工作10多年来,5000多个日日夜夜,他一直在综采一线工作,打交道最多的是常用的综采机电设备。这些设备有时候会水土不服、有时候会有些小毛病,刘华德就根据平时的经验给设备“看病给药”。时间长了,他仔细一听,搭眼一看,设备故障就能判断个八九不离十。

  思路上有新突破,工作上有新标准。伴随知识的积累,刘华德的目光不再仅局限于设备维护、小改小革,开始结合现场实际探索实施科技创新。2020年6月份,311305工作面由于受地质条件影响,采煤机在运行中整体倾斜,降低了齿轨、齿轮、导向滑靴等设备零部件的使用寿命。针对这一现象,他结合多年的维修经验,利用废旧铁桶制作出两个油壶,分别焊接在采煤机行走部两端,并通过截止阀,对油壶出油量进行控制,实现了齿轨轮、导向滑靴间的自动注油润滑,不仅降低了职工劳动强度,而且提高了设备行走零部件的使用寿命,为矿节约材料费50余万元。

  把设备当人看。这些年,刘华德从降低设备故障率着手,建立了设备24小时点检作业机制,做到班班有人点检,使设备24小时内处于受控状态。同时还建立了设备故障分析模式,通过对综采设备故障按照机械、电气、液压等故障类型进行分类统计,制定针对性的检修计划,为科学检修做精确指导。

  这些年刘华德一直执着于一件事情:对于发现了的问题,弄不明白就不甘心。今年,他在机组大修更换截割电机时发现,由于采煤机截割电机重2吨,需要七八个壮实的工人轮流连续用吊链吊装,中间还需要垫道木等工序,最快也得5个多小时才能完成,不仅费时费力,工人作业也不安全。

  经过深入研究,他提出了用液压系统替代人工拉吊链的改造方案。实施后,工人只需轻轻按下按钮,液压系统不到3分钟即可提起电机,既方便快捷,又安全高效,还极大地提高了工人作业安全系数。

  这些年,他先后参与了液压支架界面改造、采煤机自动注油装置、设备列车自动迁移与推采进度的联动系统等20余项技术革新。

  素质提升“做表率”

  “能不能出炭,就看设备转不转。”要想完成原煤生产任务,检修班是关键。综采一队机组维修人员技术薄弱,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设备运转,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主动向区队领导提出了带徒传艺办法,并在综采一队建立起了“小能人”登台和“OPL一点课”技术培训机制,利用业余时间与职工进行技术交流,传授技能。仅今年以来,他先后讲课12次,进一步提升了全员设备维护的技术水平。

  平时,刘华德对班组建设工作要求严格,特别是工作中遇到难点、堵点的时候,他常常带头强化攻关,直到问题解决。正因为这样,检修班凝聚了超强的战斗力,生产过程中不论何时出现情况,他们都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

  今年3月16日大修,采煤机左行走箱更换惰轮时,惰轮轴怎么也拔不出来,时间已经过去了两个小班,厂家技术人员在现场也是束手无策。早班他到达现场后,一边在脑海里搜索以往学习的知识,一边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最终顺利完成行走箱的更换。

  “从那以后,我就考虑,得找个机会把全队所有设备都检修维护一遍,超前谋划,降低设备故障率,促进全队工作质效双提升。”刘华德说,机会随着6月份大检修到来了。他向区队说明了自己的计划,得到区队班子支持。他提前找出所有设备的档案,把故障时间、维护时间等,制作了曲线图,综合考虑故障原因、现场条件等,找到设备运转的规律,确定了重点检修设备、一般维修设备、维护设备三类。确定整体检修工作量后,倒排工期,跟班盯靠,完成了即定的检修工作任务。

  唯有奋勇争先,方能赢得未来。随着智能化综采设备的应用,刘华德认识到,仅凭自己现有的维修技术来确保生产畅通无阻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掌握更全面的维修技能。针对井下采煤机变频器常常出现故障这一问题,他尝试提出与厂家建立“帮扶机制”,请厂家专业技术人员来上课,获得了厂家的支持。在厂家技术人员“一对一”帮扶指导下,他和班里的技术骨干利用业余时间查图纸、看资料,现场安装变频调试设备,使这一问题得到解决。目前,检修班已掌握了更加先进的维修技术,以前解决不了的一些问题现在也能迎刃而解了。

  安全生产“站头排”

  煤矿生产,安全为天。没有安全保障,一切无从谈起。作为一名机电副队长,刘华德深感自己责任重大。检修班工作头绪多,事务繁杂,职工的安全始终是他心中最有分量的两个字。他深知,只有用心抓安全、抓设备检修质量,才能真正把班组工作做好。为此,他按照精益化管理标准要求,对每一个工种,每一道工序,制定了严格的岗位标准和验收考核细则。“安全二字值千金,疏忽大意毁终身。安全是最大的福利,安全是最大的效益!没有安全说啥也白搭!”这是刘华德经常挂在嘴上的一些话。

  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干出样子给大伙看。多年的工作经验,让刘华德养成了特别关注细节的习惯。他认为,面前工作一定要控制好顶板和煤帮;检修电气设备一定要执行好停送电制度;开机前做好手指口述。就是通过这样的细节,他引导职工排除隐患,确保了设备的安全运行,保证了安全生产。

  好的理念和行为是会传递的。对此,刘华德深以为然。他特别重视日常工作中潜移默化的作用。去年8月份的一天,311305工作面由于受周期来压影响,导致工作面煤壁出现大面积片帮,裸露在采煤机外的牵引电缆,被一块长约1.5米的块煤恰巧砸到,导致机组变频器短路,机组无法正常运行。一般情况下,人一旦遇到突发的状况,尤其是急于解决的,就容易毛躁,沉不住气。

  刘华德第一时间强调“越是这种时候越要冷静,安全第一”,稳住大家的心神。随即组织维修人员首先对滑落下的块煤进行破碎清理,随后利用工具,对电缆的损坏部位进行截割,重新压线,一切都有条不紊地进行。时间过去了5个小时,没有一个人毛躁行事,全力对变频器进行重新调试,最终让采煤机恢复了正常运行。全体人员没有一个人出现磕碰和破皮伤。

  “安全第一”成为刘华德带队伍的要求,也是他维护安全生产的有效法宝。

  (牛雪芳 弋永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