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自述(长篇连载之七十八)
技术中心是玉柴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地。在三年对接的过程中贡献卓著,在2004年的冲刺中硕果累累。其中的卓斌教授是我国发动机行业卓有建树的专家,加盟玉柴事业后,为玉柴新品开发殚精竭虑,奔波忙碌,呕心沥血。他的努力,使玉柴在电控方面取得长足进展,快速开发成功一大批达标欧Ⅲ的产品,其中三项产品已经批产,重点推向北京、深圳,反映良好。在卓斌教授的培养带领下,玉柴成长起了一批掌握电控标定技术及匹配的人才队伍,从而使玉柴能够对各类底盘自行独立匹配标定。如果外委,一种发动机的匹配标定需要1000万元以上人民币,需要花费1年半到两年时间。
技术中心领头人钟玉伟同志自今年初起担负重任后极其注重发挥团队与集体的力量。不唯上,只唯实;始终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踏踏实实地开展工作。卓有成效地组织全体科技人员屡战屡胜,屡获成果;在钟玉伟同志的带领下今年玉柴技术中心排名进入国家级技术中心前50名。
覃月芳同志担任公司总经理助理,主管公司新产品开发管理工作,担负了21个新品项目试制或转入批产的衔接与协调工作。覃月芳同志既忘年又忘我,对年青人起到了玉柴强者理念的表率作用。
技术中心的林志强博士2003年12月加盟玉柴后始终以高度饱满的工作热情奋战在LPG发动机的开发及销售服务的一线,他以自己过人的学识,逐一找出国外控制系统在软件、硬件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培训了一批维修服务人员。同步进行了一系列技术、市场整改工作,成效显著。不仅控制了广州LPG的故障率,还将气耗从80升/百公里降低到60升/百公里,深得用户欢迎。为巩固玉柴发动机在客车市场的地位作出了重大贡献。
技术中心的钟洪文同志针对6L柴油机动力不足和窜机油问题;针对玉柴所有四气门整体式气缸盖开裂的问题以自己强烈的责任感、丰富积累的实践经验和出色创新能力作出了极其重要的创造性贡献,立下了卓著的功勋。
技术中心的程仁礼同志是新品开发卓越的组织者之一。2004年玉柴开发的新产品38项,新技术8项,他组织召开各种会议105次,对各种计划、会议纪要形成工作共计1574件,完成了1493件,完成率94.85%;新产品故障每周滚动发布,全年817项,完成796项,项数完成率97.55%,每日信息发布全年310次,每周总结全年51次,使新产品有关信息及时传递有关人员。
技术中心的韦明全同志是一位优秀的现代技术信息管理者。在建立数据库、完善资料库、注重系统化进而提高数据信息利用成效方面做出重要贡献。
技术中心的杨环山同志在玉柴欧2柴油机型号变更工作中面对国家发改委、公安部、环保总局、质量认证中心和北京市环保局充分展现了玉柴人“顽强进取、刻意求实、竭诚服务、致力文明”的企业精神,为玉柴欧2柴油机型号变更的顺利实施做出了贡献。
工艺装备厂几年来模具设计与制造的周期越来越短,精度越来越高,大大提高了玉柴技术的核心竞争力。4W微轿柴机体、缸盖、曲轴箱都是铝合金件,在玉柴工艺装备厂的手里模具设计制造只用了3个月时间,比国外专业公司报用周期少5个月,对比国外的报价则减少投资1500万人民币。而且一次试模成功,一次浇注成功。使FEV专家感到“十分惊讶”,使日本专家感到“不可思议”。用国内外专家的话来评价,本项成就完全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陈金源同志作为工艺装备厂副厂长,作为公司能独立设计、制订工艺、主持制造、安装、调试大型复杂工装模具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在本项成就的创造过程中做出了突出贡献。
苏桂庶同志是工艺装备厂技术工人中的佼佼者,在员工中起到了模范表率作用。2004年度苏桂庶同志被授予“广西技术能手”称号,完成生产任务量在分厂名列前茅。
发动机二厂以细化单元小组为载体,整合各项管理为手段。以优化流程、提高工艺稳定性为突破口,立足内部挖潜全年完成整机交库7万5千台,9月10月连续二个月突破万台大关。产能超过原巴西线2.5倍,产品质量稳定受控。二发厂管理团队中的禤修奇工段长在合理计划、制度考核、优化工艺、提速工序等方面,在解决瓶颈工序的设备整改方面成效显著,使自己领导的机体工段形成了月产万台的生产能力。
二发厂质量科长蒋贻雄同志组织建立并运行了分厂的质量预防系统,对各工段各工序历史出现过的问题及对策进行收集汇总,作为岗位生产者和质检员应知应会的内容;针对今年激增借工的特点,制定各工段要重点巡检、必检的工序。有效地促成了产品质量的稳定受控,质量成本全年达标。
铸造厂在新铸车间快速形成生产能力方面创造了令德国设备供货商瞠目结舌的高水平、高成效。铸造团队予字当头、统筹安排、培训先行、维护先行、精心管理、及时调整、敢于碰新、敢于创新,懂得并且充分调动和激励员工,在今年8月5日后投产后日产量由50到100台到200、300、450、500、600、650直至700台/天,产量节节攀升,质量日益稳定受控,废品率大幅下降,如6L机体铸件综合废品率由23.78%下降到3.33%。新铸车间8月份产出2900台、9月份产出6000台、10月份产出11000台、11月产出则达16000台。德国设备供货商对玉柴有一赞扬和一头疼:赞扬的是玉柴是他们在全世界消化技术最快、投产速度最快、验收速度最快的客户;头疼的是玉柴又是他们在全世界最难培训的客户——发现的问题最多、提问的难度最大,甚至指名道姓梁春威等人:欢迎他们去搞开发研究,不欢迎他们再去接收培训。因为德国人不知道还能教他们什么。
铸造厂的科技人员与生产者在04年倾注心血、顽强作战、忘我劳动、终于攻克了6113缸盖铸造夹渣、砂眼、排气道漏水、石墨堆积等一系列重大技术难关,还攻克了6112缸体铸造的一系列技术难关。到目前6113缸盖与6112缸体铸造质量已稳定受控,形成了批产能力,满足了公司的生产需要!其中优秀的管理者、科技工作、和生产者代表有李肖、童思艺、肖建国、李吾新、陈财坤、赵国琴、梁成振、杨齐云、张云、李占文、刘春雷等。总经理助理邓宗玉高工始终发挥了自己的重要作用。
冷加工厂在2004年牢牢抓住重机工作的重点,及时完成重机加工车间一期工程并投产。同时成功地导入卓越绩效管理模式,成功地开展了整治现场的5S管理,全分厂群策群力,全力以赴,扎实推进,效果明显,甩掉了“脏乱差”的帽子。
梁清延作为冷加工厂厂长起到了班子领导核心的作用,使整个班子分工合理,合作默契,带动分厂形成了新的综合竞争力。
2004年5月被聘为中国质量协会质量管理QC小组活动诊断师的冷工分厂的韦海平同志运用各种质量控制手段和控制技术、统计图表等方式方法严把质量关,同时利用自己多年从事现场质量管理的理论和经验收集案例素材,精心编写教案,对分厂员工进行了系统的质量意识、质量技能和质量规章制度的学习培训,狠抓质量隐患,实物质量效果显著。
冷工厂数控加工中心的专家曹振才既是技术攻关组长又主动兼任培训师,无私奉献、忘我劳动对重机车间的60多名操作者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培训,使他们快速合格上岗,确保重机人力资源和装备资源的及时到位,保障重机产出。(此文系本报整理,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