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7月01日 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临时党支部让大家有了主心骨 ——阿拉善左旗管道工程项目攻坚侧记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1.jpg

  ■ 马兰

  3月29日,北重集团服务保障事业部动力能源分公司热力运行部接到了阿拉善左旗的管道安装任务,公司劳模姜世杰带领13名施工人员投入到此次管道安装工程中。

  为推进项目按时交付,施工人员中的4名党员成立了“临时”党支部,顿时让大家有了“主心骨”。在支部的带领下,大家做到了任务在哪里,责任就体现到哪里,初心使命就践行到哪里。

  “这次是给当地的一个奶粉厂做工艺管道,包括纯水、冰水、循环水、蒸汽、氮气、压缩空气、冷凝水等管道安装。厂房内多为高空作业,施工人员需要搭四副脚手架,爬上大约7米的高空中进行管道安装和焊接作业。户外施工则是在5米深的大坑里进行管道外网安装,艰苦的施工环境时刻考验着每一个人。”临时党支部书记白雪峰介绍道。

  施工过程中,大家认真编写施工方案,姜世杰带头进行技术指导,全体人员有条不紊忙碌在施工一线,全力以赴确保项目按时交付。此次管道工程长度达1000多米,管道上的各种阀门就有80多个,包括安全阀、Y型过滤器、蝶阀、减压阀、截止阀等部件,因此需要施工人员极其耐心严谨,不能有一点疏漏。

  抬头望去,一顶顶橙黄色安全帽、一张张黝黑的笑脸、一身身沾满灰尘的工作服,构成了施工工地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任务重、强度大、条件苦,是此次项目施工人员都需要面对的问题,每年春夏时节,阿拉善盟基本隔三差五的刮大风,尤其是今年,‘沙尘暴’几乎天天‘光顾’,有时一刮就是一整天,在这一望无际的荒滩上,大伙儿都没少‘吃沙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姜世杰黝黑的脸上露出无奈。

  “到这个地方工作一段时间后,大家对沙尘暴多少有一些了解,尤其是它的‘脾气’,常常毫无规律、肆无忌惮,不论是风向还是风力随时变化。但大家心里明白,不管天气多么恶劣手里的活坚决不能停。”姜世杰说。

  一旁的王晓宇补充道:“ 8级的强沙尘天气出现的频次很‘任性’,就是带着防尘面罩,依然会被沙尘‘堵’得死死的,这漫天黄沙会钻进我们的耳朵里、裤腿里,与汗液一起粘附在皮肤上,那叫一个难受。施工人员住在活动板房里,房门时常被大风吹开,吃饭时嘴里进沙子也是常事儿。”

  在空旷的户外施工现场,气温骤降。四月初的一天,施工人员刚抵达工地不久,就遇到了一场大雨,让施工人员措手不及。“那天雨下的很大,只能进行室内作业,几个人冒着雨水用平板车将卸在厂房外面的管道一趟趟拉进来,路上都是胶泥,大家深一脚、浅一脚,用了近两小时才把管道搬运完。”白雪峰回忆道。

  一天的施工结束后,汗水、雨水、泥水早已混合到一起......为了早日完工,他们全然不顾。“我是党员,这点辛苦不算啥。”姜世杰轻描淡写地说。

  临时党支部成立后,严格按照相关组织程序,围绕工地作业制定相应工作计划。“如何将党组织生活和施工作业有机结合,让临时党支部更有凝聚力和战斗力,是我们每次讨论的主题。我们还会定期开展‘安全生产、党员先行’主题党日活动,我带领大家一起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让大家时刻绷紧安安生产这根弦。”白雪峰说。

  姜世杰说:“这里地处偏僻,生活单调枯燥,有了党支部就有了组织。今年是建党100周年,党史学习教育开展得如火如荼,白书记带大家在‘学习强国’平台组织竞赛活动,在工作间隙听新闻、学党史、答答题,为枯燥、艰苦的施工生活增添了一些乐趣,支部成了我们温暖的家。”

  工地上,14个人分工不同。为加快工程进度,他们分为三个小分队进行作业,有的奋战在空间狭窄的地下泵房,有的奋战在烈日暴晒的户外凉水塔,还有的由姜世杰带队进行蒸汽管道打压试验。

  记者还了解到,在有限的施工空间,施工人员要运入单节长12米、直径0.22米的保温管道,八个人使出浑身的劲儿才能全部抬起来。为了运输安全,他们用加工改良的平板车,将管道放在平板车上,推进厂房里,再利用卷扬机配合人工,将这个“大块头”送上7米的高空,难度可想而知。

  就这样,不论是骄阳烈日下的汗流浃背,还是刮风下雨时的满脚泥泞;不论是往返搬运管道的奔波忙碌,还是连续奋战时的满身疲惫,大家都毫无怨言。

  但是,他们也有牵挂的人。有生病住院的老父亲;有两个月不见的妻儿;也有即将生下二胎的媳妇……李德亮师傅家里两个孩子都在上学,他说:“这次来工地出差一走就是两个多月,照顾孩子的重任都交给了媳妇,说真的心里也很过意不去。但我是一名党员,我只做了应该做的。”

  经过70余天的奋战,内蒙古益婴美工艺管道安装工程顺利竣工,交付用户使用。在任务面前,党员就是要关键时刻冲得上、拿得下、起作用,这个临时党支部用实际行动作出了回答,全体党员带领职工群众交出了“学史力行”的合格答卷。

  如今,这14名奋战在外揽施工一线的“战士们”终于可以收拾行囊,拍拍衣袖上的灰尘,踏上回家的路。在他们身后,留下的不仅仅是工程圆满结束后客户满意的“口碑”,更是北重人的实干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