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四十余年,中国已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田伟建有幸见证了蜕变的全程。他由衷感谢伟人邓小平的雄才伟略,感谢改革开放赋予广大民营企业家的机会,感谢经历过的苦难,感谢时代的恩赐。
●杭州田野提花织造有限公司董事长田伟建 楼晋瑜/摄
■ 李 慧/文
初夏的燥热,要在日头高悬时才展现得尽致,采访当天,杭州田野提花织造有限公司董事长田伟建按照往常作息,四点半便早早起了床,踏着清晨的凉意外出散步,顺便采购些许当季新鲜蔬菜。
随着日头越升越高,气温悄然攀升。田伟建来到公司办公室,将外套置于一旁,沏起一壶茶,拾掇好讲故事的心情,静候着听故事的人。他有很多苦水想要向外人道,他有天方夜谭般的创业经历要与笔者分享。
◎书写“春天的故事”
“很苦很苦”,田伟建笑着回忆当年的日子,往事的轮廓逐渐清晰……他情不自禁哼唱起《春天的故事》,“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1979年,中国的温饱问题刚刚解决,改革开放的号角首先在南方沿海地区吹响,尚未抵达广大农村地区。农民没有自留地,还在等着分配粮食,可粮食产量低,一亩地三季粮只产1000斤,和如今1000公斤的水稻亩产量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那年10月,田伟建从如今的火箭军、当年的第二炮兵部队退伍归家,看到家乡一贫如洗的面貌,陷入一筹莫展的境地。
父亲是个普通工人,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每月能拿60元的工资,一家子生活并不拮据,在当时算不错的水平。可最先困扰田伟建的就是住处难题,“三伯和我们一家共15口人,挤在80平方米的二层小楼里,我当兵回来后,没有住的地方,就搬去了婶婶家上百年的老房子里。”老房子破烂不堪,无人敢住,他却无比享受。
“那个时候啊,脑子里能够想象出来的东西,都要票!粮票、布票、火柴票、酒票、豆腐票、肥皂票、水产票……没有票就寸步难行。”田伟建细数起票证时代的印记,仿佛犹在昨日。
受外部环境限制,当时的田伟建空有一身抱负,却无处亦无法施展。他当然不甘碌碌无为,于是静静地蛰伏,等待着破茧成蝶的时机。
良机很快到来。1980年春节,一位朋友趁着年假,拿着海鸥120相机进村采风,田伟建便借此机会跟随对方学习摄影。彼时大家拍照都要花钱上照相馆,如果自己有设备有技术,何愁赚不上钱?于是在对方离开时,田伟建借用了相机。他给乡镇企业的员工拍照,一张照片7毛钱,利润5毛钱,一个月后便赚了人生第一桶金——1000多元钱,这可不是个小数目,相当于乡镇企业职工三年的工资!
到了1981年,村里改选党支部,按照村民们的说法,田伟建由于“人缘好,头脑灵活,肯吃苦”,满票当选村支部书记,从此“村子的事情就成了自己的事情”。田伟建感叹道。
同年,24岁的田伟建接手了田家村丝织厂,厂里有8台国营工厂淘汰下来的62式铁木机,年产能相当于田野提花如今的日产能。田伟建很是苦恼,“计划经济时代无处可买原材料,丝织厂用的原料是国营工厂的边角料,织好后又没有市场。”“愁进拜出”的阴云,始终笼罩着他。
1982年,田伟建当村支书的第二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田家村。田伟建为了给家里增加收入,便动起了脑筋。他除了继续拍照赚钱,还给家里添置了一台针织横机,买进15元一斤的开司米原料用于织造毛衣。生产一件毛衣需要消耗半斤开司米,花费1.2元加工费,日产量最多25件,淡旺季销量差距明显,实则赚不了多少钱。但日子还是要踏实过,生活还是要向前看,大伙儿都在为了美好的生活而努力奋斗。
当时,整个村子的境况也不好。田伟建除了当支部书记,还兼任民兵连长、大队长、治保主任、共青团书记,以及妇女主任。集体所有的田家村丝织厂奄奄一息,一两年后,改制成为许贤织锦厂,田伟建任厂长。这个厂,就是后来在业内如雷贯耳的田野提花的前身。
1987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强劲起来,允许自由买卖了。计划经济时代,物资分配要严格按照比例调拨,田伟建注意到,广东因为气候的缘故,多年来在仓库里积压了大量被面。他敏锐地嗅到了当中的商机,打算将被面倒回杭州赚上一笔。问题来了,有货没钱怎么办?田伟建东拼西凑借了5万元,月利息2毛,“我倒腾了两次,赚了8万7千块钱!”紧接着,他又着重强调了金额数字,呷了口茶,停顿稍许,给笔者消化的时间。
同年,田伟建承包了许贤织锦厂,工厂用这笔钱支撑了两年,又面临“活不下去”的难题。最困难的时候,八台机器中只有一台在运转。灯芯燃尽,火焰将息。1989年,田伟建着手安排“后事”。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大伙儿不得不去“自己找饭吃”。
工厂的供销员跑到辽宁大连,带回来一块波纹牌窗帘布。田伟建产生了好奇,较之前细腻的真丝产品,这块窗帘布未免太粗糙,“积累了十余年织锦缎、古香缎等丝织品的织造经验,这种窗帘布我们闭着眼睛都能织了。”
此类窗帘布真的有市场吗?经过一番调查,田伟建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着手织造提花窗帘布。最大的问题又来了——没钱!工厂和8台破机器根本不值钱,没法抵押贷款,田伟建就天天跑去信用社“上班”,用自己的小钱买些黄酒和卤味,三不五时地带给信用社的员工。最终,他的牛皮糖精神打动了信贷员。
贷款金额是5万元,田伟建将第一笔贷到的2.5万元,用于购买原材料和改造机器。这笔钱只能买1.5吨原材料,而一台织机的日产量只有八九十米,毫无疑问,又是入不敷出的局面。于是拿到第二笔贷款时,田伟建调整了销售模式,通过缴纳预付款,边生产边改造。这种模式很快奏了效,提花窗帘布热销,一年半的时间,利润赚了整整100万元!到了1991年,田伟建还承包了海宁的厂房,88台机器共同运转,“咔嚓咔嚓”——好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一路走来,田伟建积累了不少企业经营管理经验,并将这段经历总结为90年代信贷员领导下的厂长分工负责制,小乡镇企业缺钱,去银行贷款没有抵押物,而去农村信用社贷款,信贷员拥有很大的权力。“浙江人到哪都有生存的空间,走遍千山万水,历经千辛万苦,道尽千言万语,想出千方万法,这是浙商的“四千”精神,也是浙商的创富精神。”田伟建感慨万千地说道。
◎南下历险记
我国最早的公司法于1994年制定出台,在这之前,企业经营无法可依。包括田伟建在内的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一批民营企业家,在我国民营经济发展道路上,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广东,是提花窗帘布的主要销售市场。随着窗帘生意越做越大,田伟建将目光投向广东地区。而在1990年,许贤织锦厂所在区域尚未通公路,要将布匹运出去,需要肩扛人背到马路上装车。这时候,田伟建又动起了脑筋,如果用火车托运,运费过于高昂,何不找货车直接从田家村整车装货发运到广州天河停车场?
1990年农历12月20日,这个日期深深铭刻在了田伟建的记忆里。田伟建洽谈好了来自广西的两辆货车,并准备亲自押车将第一批10吨布匹发往广州。沿着320国道往南,车子行进到金华路段被拦下查税,“我们票货相合,各项证件齐全,就是不给放行,对方要求将货物卸下一一核对,这显然是强人所难。”这不仅愁坏了田伟建,还冻坏了一
行人,车子熄火停下,冬夜的寒冷直往骨髓里钻,冻得人直哆嗦。等到税务局工作人员次日上班,掀篷布查验后确保没问题,车子才被放行,这一茬足足耽误了12小时。
放行后一路的艰辛不胜枚举。车子继续南下,到达江西赣州的深山老林时,正值半夜三更,暗夜里突然出现的强光手电刺得人睁不开眼,定睛一看,田伟建才意识到遇到了检查站,“你知道这个检查站查什么吗?检查汽车尾气!”他破天荒第一次听说查尾气的项目,后来才知道醉翁之意不在酒,意在“过路费”。
回忆起这段往事,田伟建露出了哭笑不得的神情,向记者滔滔不绝地诉起苦来。到1994年,他累计押了27次车,跑了27趟长途。“每一次发过去的车都是我的身家性命,每一次我都是提心吊胆、如履薄冰,那时候法律法规不健全,车匪路霸简直多如牛毛!”
田伟建经常遇到车匪路霸,当时的他无能为力,只能自认倒霉。“车匪路霸常常在马路上放置钉子,车胎扎破以后,他们就抄起粗棍子直接爬上车抢货,有一次甚至开来了拖拉机,还有一次车子开到山沟里后,20个人一哄而上,他们早已经埋伏算计好,最后抢走了半车货物。”
企业能够存活下来,可谓历经千辛万苦、千难万险,田伟建接连叹气,感慨吃了太多苦头。在广州,他还曾遭遇绑架,“我还算好的,供销员被抢过几十次。”话毕,他陷入深深的回忆,沉默良久,摇头叹气道,“现在是在天堂里做生意啊!”
◎“做小池塘里的大鱼”
谁能想到,如今风光无限的成功企业家、高尔夫球场叱咤风云的人物,曾吃遍筚路蓝缕的创业之苦呢。“我们这种企业是社会上最弱势的,我不敢得罪任何一个人,我忍辱负重,也能屈能伸,所以说企业坚持了四十年真的很不容易。”田伟建感叹道。
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本世纪第一个十年,田伟建根据切身经历,将这一时段的企业经营管理总结为“税务员领导下的企业主负责制”。
由于公司财务制度不够健全,财务人员法制观念淡薄,2000年,企业因虚构生产经营成本,被税务机关罚款100万元。“确实是我们的错,那段时间,我的头发全白了。”此次事件,对田伟建而言,无疑是一次巨大的精神打击。事情平息后,他换了会计、出纳,引进了有专业水准、法制观念强的财务人员。从此以后,他更是谨慎经营,生怕出丝毫差错。也正是因为他的谨小慎微,田野提花历经大浪淘沙,得以生存至今,成为杭州市萧山区最老的企业之一。
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会遇上瓶颈,罚款事件不久后,田野提花也步入了不上不下的发展滞缓期,田伟建因没有方向而陷入迷惘,但他深知企业发展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更需要科学理论知识的指导。为此,田伟建于2003年前往清华大学就读MBA。
“用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赚专业的钱”,看了杰克·韦尔奇的自传后,田伟建一下子醒悟过来:“我就要搞一辈子提花床垫布,做精做强,不要做大,三层楼房的地基上怎么能造出十层楼房呢?”“不是你该赚的钱别去赚,不是你该拿的东西别去拿。”“干好一件事情非常不容易,不要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细节决定成败。”……
四十年来,这位老企业家见证了太多大企业的倒闭,因此,说起四十年的经营管理体悟,他条条是道,滔滔不绝。
“我就是小老百姓,过小老百姓的生活,不贪婪,不攀比。民营企业解决了大量就业,我们没有给国家造成一分一厘的负担,同时我们也在为社会做贡献。”多年来,田伟建从未间断对贫困孩子的学业赞助。在他看来,民营企业家得利于改革开放的好政策,应当肩负起更多的社会责任。
田伟建直言,办厂的初心就没有想要大富大贵,做小池塘里的大鱼,才是田野提花的追求。“几十年的苦都吃下来了,我现在非常满足,也不会乱花钱,就想着留一点东西给下一代。”对田伟建而言,田野提花是他毕生的心血,也是他留给后代最宝贵的财富,这是一份长达四十年的情怀,关乎事业,关乎责任。
“这家工厂,比我的命还重要,因为有了这家工厂,我的儿女才有机会获得优质的教育,有了去海外留学的经济基础。”如今,企业转交到了女儿和女婿的手里,田伟建很放心,“他们有学识有文化,了解新型原材料,就是缺少了历练,我相信在他们手里,企业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中型企业的生存发展是最难的。发展到如今,田野提花已是行业顶尖,但仍然危机重重,即将面临的厂房拆迁就是一大考验。面对考验,田伟建信誓旦旦地说:“虽然我们很老,但我们就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非常健康!”
时代的车轮注定滚滚向前。改革开放四十余年,中国已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田伟建有幸见证了蜕变的全程。他由衷感谢伟人邓小平的雄才伟略,感谢改革开放赋予广大民营企业家的机会,感谢经历过的苦难,感谢时代的恩赐。也因此,“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句话,在他听来,是那么直击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