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进入林区作业,熊健军(右)例行收缴作业人员的火源(抽烟用打火机)

●野外作业工地上,熊健军(右一)查看GPS施测定位资料获取情况
“在野外的夜里,常常仰望浩瀚天空,也就冥想自己是天上的哪颗小星星。人生之路,就应该像天上的星星那样,闪烁出一点光亮来。”
在四川省首座储气库勘探工地上,笔者见到了中等身材的熊健军。面部黝黑的皮肤,显露出他是一个典型勘探人。走进他的人生“星光”之路,发现他竟有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星光点亮,是参加工作前那段打工经历
“参加工作之前,我先出去打了工的。那段经历,刻骨铭心。”熊健军这样说道
35年前的湖北武汉,阳春三月,一处楼房建筑工地上,刚满16岁不久的熊健军外出打工,在这里负责管理料材库。有人来领料,照单发放。这活儿干起来还算轻松,可苦的是晚上,他一个人要守在库房。空荡荡的建筑工地空无一人。胆寒、害怕,无济于事,出来打工挣钱,咬着牙也要干。
一眨眼几个月过去了,到了酷夏时节,楼房建好走人,下一站做什么?经人介绍,从火车上卸煤炭,晚上卸车,白天挑上船,全是体力活。那时人年轻,他还是硬着头皮坚持了一个多月。到了8月份,实在受不了的,是晚上仅有几个小时的休息。睡的床板缝隙里有小虫子(跳蚤),晚上只要人一趟下就爬出来咬人。全身大大小小长满了疙瘩,奇痒无比,手一抓,变成脓包。工友们介绍止痒擦一种特效药。抹上这种药后,疼的眼泪水都流出来了。工地再也待不下去了,中途离开结不到工钱,就在包工头那里要了点钱,从武汉转到重庆时,已是身无分文。还好,出门需要看时间,带了一支双狮表,就把表当了10多块钱,这才赶回武胜老家。后来凑齐了钱,又去重庆把表赎回来。
回想起这段打工经历,熊健军说,这辈子还有什么苦不能吃?
星光路上,新疆施工的日子特别难忘
1990年6月,熊健军顶替父亲参加石油企业工作。有16岁那年打工经历的熊健军,格外珍惜这个工作机会。初到物探队时,队上安排他当了一名测量工,在工地上跟师傅学了一个多月,他就独立顶上了测量观测岗。之后,川渝地区、川外探区他都去过。留在记忆里印象最深的,还是1999年的新疆的施工。
“那一年的勘探项目在昆仑山山前带。驻地没有公路,隔3天用骆驼出来运送水、粮食、煤炭等生活物资,走一趟往返要六七个小时。
“做什么工作,当然还是测量施工。观测、外算、前后中尺,打油漆标记,什么都做。测量做完了,就到炮班背炸药,炮班的工作做完了,又到钻井机场,监督井深。
“前前后后三个多月,山高坡陡,荒无人烟,晚上全是住帐篷,那个苦,也是一辈子都无法忘记的。”
星光闪烁,测线工地留下脚印一串串
“现在正在施工作业的储气库项目,是三月下旬过来的。到工地开始那几天,晚上两点前都没有睡过觉。作为施工组长,组织人员培训,施工项目安排,车辆运行安排等等。
“施工摆顺之后,坚持天天都要到工地履职,每天不上工地,心里就像缺了点什么。项目运行两个多月了,最多有两天时间没有上工地,那是上级到项目检查工作。
“5月6号那天,施工人员说1535线的1393点—1399点陡岩上不去,已经做了偏移。得到信息后,我驱车赶到现场,实地查看后发现,多走点路完全可以把点定到位置上的。作业人员图省事,把4个点偏移了,显然是偏移不合理,影响到测量精度。按施工管理办法,第二天,由队上发出处罚通报,通报全队,质量问题可来不得半点马虎。”
采访手记:年过半百的熊健军已在野外勘探单位工作31年。青春年华、人生的黄金岁月,是在起早贪黑栉风沐雨中度过的。从技术学习蹒跚起步,到成为技术骨干、带领一班人独立施工圆满完成一项项勘探工程;从一名普通群众,到积极争取政治进步加入党组织,他的人生轨迹,留下脚印一串串。他就像天上的一颗星,用智慧和辛劳人生点亮。
延伸阅读:牟家坪储气库是四川省首座、四川盆地开展实质性工作的第四座储气库(另三座在重庆市境内)。也是全国首座裂缝洞型储层改造地下储气库。被列为国家能源安全保障性工程,国家发改委2021年油气基础设施建设重大工程,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的重点工程,作为该项工程三维资料采集测量工序施工组长,熊健军组织带领数十个GPS流动作业站,克服困难,精心施工。截至发稿时,按施工计划已完成102780个测点85%的工作量。 (黄伟 何茜雨)